近日,“2016第八届鲁迅青年文学奖”在上海举行,一位名叫余树洋的少年带着解说摘得桂冠。值得称赞的是,在颁奖仪式上,这个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微微一笑。原来这是他第三次获得鲁迅青年文学奖一等奖。
余树阳,1998年11月出生,绍兴诸暨市磁武镇人,现就读于杭州市高级中学三班。余书洋说,到了最后,构思完自己之后,很快就开始写了。“写完觉得不错,成绩和预期差不多,很开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鲁迅青年文学奖是中国最高级别的青年文学奖之一。今年的比赛分三轮,参赛人数超过100万。半决赛中,余树洋写了一段《与母亲的对话》,描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决赛要求选手现场书写,并在一个半小时内写好解说词。一个是问与100年前的社会相比,矛盾缓和了很多,鲁迅的呐喊是否需要;另一种是引用鲁迅《论齐杰亭杂文》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评论。余树洋选了第二个题目,写了一篇《聪明的奴隶》,得了一等奖。
这样的青少年如何发展写作能力?余叔阳只说了几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记者采访余树洋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左右了,刚刚结束自习,已经很晚了。“晚上自习后会看书,包括课间的时间。”余书洋说,他一年的阅读量在100本左右,周末经常要花上三四个小时。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书呆子。
另外,余书洋说,每年父母都会带自己出去玩四五次,多学点东西,写游记。
今年春节,余树洋一家去了山东泰山。余树洋告诉记者,小时候,我看到杜甫在他的诗里写道,一旦爬到山顶偷看,就会看到和其他山都显得矮矮的天空下..“当你真正登上泰山时,你会发现诗歌还不到它的十分之一。只有到了现场,才能深刻体会到那种雄伟。”于树洋家也有一个传统。每次回去玩,家里人都会写游记,写下旅行的感受。写完后,互相阅读,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来自书香门第的青少年
听了余树洋的描述,感觉他家都是墨迹。
俞树洋的父亲,出生于诸暨和杭州,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我的母亲余是从诸暨码头走出来的著名城建作家。他们非常重视传家宝。虽然哥哥已经是理工科研究生,但他仍然在努力思考木结构和园林建设,写散文和评论,揭示一个年轻人独特的社会和生活观。全家人在家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看书。家里有15个一米多宽两米多高的大书柜,每个书柜有近千本书。受父母的影响,余叔阳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2010年,俞树洋一家荣获“杭城十大书香屋”称号。为了纪念它,他们出版了一部家庭合集《伊脑记》,用书法、诗歌、散文、游记、读后感、散文、评论等多种形式,表达了他们家庭平凡、温暖、和谐、幸福的故事。余叔扬在《也吵集》中的文章,完整地揭示了他的才华,让人惊叹。此外,俞树洋还参加了多年的中国青年作家杯,获得了六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去年,他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并就该奖项发表了讲话。
更神奇的是,余树洋还是理科硕士。他说好的科学对写作有帮助。“看起来理科和文科是两条路,其实是互相影响的。就像写评论一样,科学训练出来的严密逻辑,可以让你的文章显得清晰流畅。”
家乡用他的话说就是
谈话中,余树洋还提到,虽然在杭州长大,但每年寒暑假都会回诸暨。“我在诸暨有很多小伙伴,诸暨承载着我的童年。”余书扬说,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写作,他的很多作品都与诸暨有关。当时,余树洋在《忆脑记》里翻出一篇名为《诸暨三日游》的文章,他说是2010年回诸暨时写的。“当时暑假两个月,在老家呆了将近一个半月。回到杭州,天已经黑了,又高又瘦,进门的时候我妈都没认出我来。诸暨的梦幻时期,都是用这几个字记录的。”
此外,余树洋曾出版过一本画集,里面有他从小学到初中的作品。在很多文章中不难找到诸暨的痕迹。“诸暨是我的家乡。其实和我妈一样,我也差不多是在那里长大的。”余树洋说,写作是自己的爱好,家乡是根和灵魂。他家乡的青山绿水和诸暨人淳朴豪放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并已经相辅相成。
最近,余叔阳的第二部作品集《一清集》正在整理出版中。“清”的意思是用蓝色照耀你。余树洋告诉记者,这部作品里也有很多关于诸暨的东西。“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是不断被切割的,故乡永远在我的文字里。”
1.《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这个少年不简单 3次获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一等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这个少年不简单 3次获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一等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71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