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八王议政”,就是满清最直系的皇室亲属和贵族一起讨论军事,包括推荐王位继承人(可汗)。“王”之名正式出现于崇德元年(1636年)之后,但满清上层贵族和议国政治的制度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之初就已形成。当时满清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仍然有着强烈的奴隶主和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后金的军事由贝勒等人决定,大多是努尔哈赤子侄等帝国贵族。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还命四大宗师贝勒逐月得分,全国所有维修都由贝勒控制。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命八旗首领贝勒议国政。天聪年间(1627 ~ 1636年),除了在皇族贵族中被封为贝勒的人担任议事成员外,八旗鼓山二镇也担任议事。这种由皇族、五大臣和八旗鼓山二镇组成的议事制度,实际上是王议事制度的早期形式。
aisin gioro nurgaci
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在与诸子对话中提出了身后八王之治。也就是说,举旗的贝勒,即贝勒和贝勒少爷,将是八王,八王将有权力选举和更换后者的金新汗,并规定八王必须在平日一起开会,与后者的金新汗讨论国家大事。八王共治制度会大大削弱后金韩信的权力,后金韩信与八王以及八王之间形成了相互监督和制约。当然,这种制度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皇权至上,八王参与国家行政所掌握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称清朝。他把所有原来的旗主都封给了国王。此后,清朝宗室贵族中的国王与八旗鼓山二镇及大臣们讨论政治的形式被称为“国政王会议”。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贵族政治权力的王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发生冲突。
皇太极对这样的贵族政权越来越不满,很快就废除了“与三贝勒同坐南方,共同管理政务”的旧制度,然后寻找机会消除分歧,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贝勒势力(即戴善、阿敏、芒古台),从而巩固了汗权。后来,他设立了三内院和六内院,并“停止了王贝勒的宫廷事务”以进一步集中力量。清朝统一全国后,王会议的成员人数有所增加。除了王侯、郡王、贝勒之外,贝子和民众也参与了讨论,这实际上降低了王会议的权力和地位。顺治皇帝继位后,进一步废除了君王、贝勒、贝子管理六事的权力,皇权再次加强。康熙年间,康熙帝召开御门听政,设立南书房谋事,再次削弱了满洲王会议和外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此时八王议事制度基本形同虚设)。
雍正帝即位后,皇权的集中达到了顶峰。雍正帝加强了密折制度,并于雍正十年(1732年)设立军部,正式取代了王的会议。军部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下做笔记。他们的活动都在皇帝的监督之下,他们的意志完全按照皇帝的话来记录。军部成立后,贵族被排挤,内阁大臣也被排挤,使得皇帝独断专行——既不允许皇帝靠边站,也不允许他的臣下阻挠他的意志。皇帝通过军部直接对地方官员发号施令,努尔哈赤以来的议事治国制度逐渐失效。乾隆年间,虽然王会继续存在,但讨论的政治仅限于皇帝的巡视、旗务和少数民族事务。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皇帝取消了王的枢密职位,从此王的枢密制度消失了。
1.《八王议政 清朝的八王议政制度究竟是什么?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八王议政 清朝的八王议政制度究竟是什么?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72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