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发布会上。图片来源:法治索引
法治周末记者高原
2019年3月1日,《法治蓝皮书》和《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据悉,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连续第四年进行第三方评估,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报告。
报告指出,2018年智慧法院的提案基本确立了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全网、全业务在线处理格局基本形成,全流程司法公开格局基本实现,全方位、智能化服务方向也已明确。从初步形成到全面建设,智慧法庭正在向前推进。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徐建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承认,报告深刻总结了智慧法院建设面临的“七个重点、七个轻”问题。虽然有些提法很犀利,但值得认真总结反思,进一步弥补不足。
去年,法院系统在原有四大平台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审判流程的信息公开,实现了全国99%的法院案件流程信息在互联网上的统一公开。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最高法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俊海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司法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有效提高了政法工作效率,与时俱进,有效实现了为人民伸张正义。
受益方及法官
年初,浙江余杭法院。在一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中,被告是四川德阳人,因病无法出庭。主审法官了解情况后,指示当事人在“浙江移动微法院”平台上进行沟通,并利用平台的实名认证和电子签名功能,方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浙江移动微庭”是一个微信小程序。当事人和律师只需打开手机微信,进入“浙江移动微庭”。通过身份证认证和人脸识别后,可以体验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网上送达、网上调解、网上庭审、申请执行、网上支付等20多项功能。
“当事人可以不上庭不动手指”这种场景在浙江已经完全实现了。浙江微院的口号是“微信打官司,最多跑一次”。宁波市自2017年开始试点小额法院以来,一年多时间,平台上两级法院共移送案件11万件,民商事案件8万余件,占同类案件的72%。“这些真实数据并不意味着法院强制当事人上网,而是当事人觉得用这个很方便。微院可以随时上线,可以随时进入。这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昌明说。
报道称,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超过44%的法院开通了诉讼服务App或微信小程序。
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3.0的深入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在司法审判中的辅助作用日益突出,法官事务性工作压力得到缓解。
全国2824家被评估法院支持同步生成案卷,执行率80.46%,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安徽、重庆、云南等地随案生成的电子案卷达100%。
全国已开展电子送达的法院2951家,占全部评估对象的84.07%,支持判决文书一键上网的法院2942家,占83.82%。3078家法院可以自动为法官提供送达、开庭、保全、保全撤销、结案等流程节点信息,占87.92%。
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法院信息系统具有查询和推送相关案件、推送法律法规和案件信息、辅助生成司法文书、预测判决结果和量刑参考、智能审判等功能。
但报告也提到,近年来,虽然地方法院在智能诉讼服务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但随着依法治国综合治理的不断完善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智能诉讼服务整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重,将智能诉讼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直接服务基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信息化的实施很难帮助,值得“大书特书”
死刑一度被认为是司法腐败的重灾区。
现在通过国家法院执行系统中的网上办案流程管控系统,所有的法院案件都要在系统中处理。
“我们在进行第三方评估时,很多法院表示,我们今年的一大成绩就是实现了全体员工的网上办案,网上办案数据实时生成,有助于改变过去一个法官办案的局面,有助于加强执行局。领导,上级法院领导实时监控,现在一个案件做到了什么程度,规定不规范,是否按照时间节点启动了相应的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陆说。
报告称,2018年将依托征信平台实施联合惩戒机制。
201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对违反信托被执行人实施限制房地产交易惩戒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国家房地产登记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随后,各级人民法院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广了“点到点全”房地产网络查询。目前,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在内的45个城市已经推出了“点到总量”的房产查询功能。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建立了一个联合纪律体系,允许不可信的执行者“在一个地方违背诺言,在任何地方受到限制”。“执行眼”系统借助云计算精确锁定不可信执行人的行动轨迹,方便查人查物,在打击规避执行方面取得有效突破。
陆介绍,在信息化进程中,全国法院正在大力推行一案一账,改变过去一案几千的弊端,实现案件经费的可控性和监管性。以前有很多普通人和当事人质疑猫在拍卖评估中太累。现在普遍实行网上司法拍卖,在评估中尽可能降低评估成本。很多法院都开通了网上查询系统,大大降低了变现财产的成本。
刘俊海评论说,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司法公正的内涵,特别是中国的司法信息公开进程,中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使普通民众能够切实感受到公正。信息化有助于解决实施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但报告也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功能错位和旧系统的限制,信息化建设实施中仍存在系统友好性和大数据应用等不足,应在国家层面搭建联合学科平台,帮助长期深入解决实施困难。
互联网法庭辐射南北
2018年6月,一起淘宝诉假货卖家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开庭。与普通庭审不同,因销售假货正在服刑的被告人鲍某通过视频链接“隔空”出庭。
自2017年8月18日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成立以来,这样的画面屡屡出现:
在大法院,没有原告席,被告席,也没有书记员。法官面前只有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大屏幕,“隔空”在线审理案件就像聊天软件里的多人视频模式。
从揭牌后的第一个案件“甄嬛”诉网易,到浙江卫视诉米谷视频、米谷文化,再到网易云、音乐阅读诉酷乐,互联网法院的设立打破了时间空的限制,原告和被告分居,仍可打官司。
报告称,截至2018年12月31日,杭州市互联网法院受理互联网相关案件10628件,审结案件9619件,一审判决利率达到98.6%。与传统的审判模式相比,审判阶段和平均审判周期分别节省时间65.2%和25%。
一位律师在朋友圈评论道:“科技让庭审无处不在。我在上海开的广州法院,网上法院不仅仅是改距离,还有实时呈现。我们必须接受并适应虚拟化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杭州互联网法院成功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广州互联网法院于2018年9月成立。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建设一个实用、创新、中立、包容、安全、可控的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广州互联网法院提出了“六把钥匙”的设计目标,即一把钥匙备案、一把钥匙调解、一把钥匙认证调整、一把钥匙审理、一把钥匙守护、一把钥匙交付。
刘俊海说:“互联网法院是实施“互联网加”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司法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可以使互联网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得更加稳定、持续和健康。”
主编:高
1.《中国信息执行公开网 全国法院案件流程信息99%网上统一公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信息执行公开网 全国法院案件流程信息99%网上统一公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77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