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纹,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金溪市高桥镇。他是刑事科学与技术系的文书检验教授,物证技术方向的硕士导师。长期在中国刑警学院工作,专业技术警察局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10月27日,贾玉纹教授逝世,享年80岁。
尊敬的同行、专家、学者和文献综述的同志们:
首先,衷心祝贺第八届全国文献检索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非常感谢中国犯罪学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中国刑警学院文献检索系以及所有支持本次研讨会的单位,能够提供这样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探讨贾玉纹先生等老一辈文献检索开创者的学术思想。显然,这是一次创新的盛会!是理论和实践的盛会!也是400多位同行的盛会!让我们热烈鼓掌,祝会议圆满成功!
以贾玉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人,是新中国文献检验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处理大量案件的实践者,是现代文献检验理论体系的构建者和丰富完善者。
贾先生不仅一生致力于文检学科体系的建设,而且一生致力于文检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教书育人5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文学第二代、新一代的检验者;
他还处理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文献检索案件,不断思考研究,并与詹楚材、邹、贾大光、岳军发、、毛焕庭、包仁、王世全等一起。,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文献检索的理论框架,使过去支离破碎和分散的文献检查,充分利用哲学思维和同一识别理论、系统论等。,并把它构建成一个科学原理
贾玉纹先生虽然离我们很远,但他的学术思想和老一辈人的灵魂始终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细致的精神始终在!让我们为贾玉纹先生等老一辈的学术思想鼓掌!向他们致敬!
1982年有幸成为中国刑警学院第一批本科生,师从贾玉纹先生等老一辈专家教授学习文书检查;我也有幸于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贾钰文教授和岳军发教授的学徒和助手,在他们身边学习、工作、教学8年。
在警校十二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一个18岁到30岁的青年,一个快乐、进步、阳光的日子。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充满了求知欲,对学科的好奇,对教学的探索,对鉴定和办案的实践。
在我八年的教学和工作生涯中,我有幸担任过贾钰文教授、陈明淳教授、康殿文教授的助理,先后协助他们讲授过文书检查、笔迹检验、现场调查、案例分析三门课程。
我也有幸协助他们和岳军发教授、毛焕庭教授、王世全教授、包仁教授办理每年送检的笔迹、印章、打印文书等疑难案件鉴定约50件。学会理解和吸收他们逻辑严谨、分析细致、负责认真的工作品质,学会他们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局部与系统的办案思路;也要学习他们认真务实的性格和作风。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教学第一学期,担任贾老师讲授的《文献检索概论》的助教,还经常辅助《印刷文献检验》的教学和实验。同时,为文献检索专业准备半年后72小时的“现场调查与案例分析”备课任务。经常听岳军发开创的语音识别课程。
虽然很忙,但能再听一遍贾老师讲的“文书检查概论”的每一节,以及“印刷文书检查”的一些课程,我觉得很幸运。学生时代,我不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对文献检索的理论和体系一无所知。但多次听了王老师的讲课,才真正理解了同一个认同理论的深刻概念和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系统论与文献检索系统检验思维的关系及其本质。
记得我和贾老师一起办理一个印章印章验案的时候,不同时期的印章样本特征很多,验物和样本印章有很多区别。这些差异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已经成为核心问题。
通过贾先生对印章特征性质的细致而深入的分析,确定了差异的非本质属性,确定了印章使用过程中不同时期因印章撞击和磨损而引起的历时性变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从此,通过印章的历时变化特征,建立了推断印章盖章时间的测试方法。
同样,贾老师和老师在办理签名笔迹鉴定时,也有大量的手写签名样本。在我把大量不同时期的签名样本贴在三张特征对照表上之后,两位老师对35岁到49岁的作家签名笔迹特征的把握和理解,持续了十五年,让我眼前一亮。
两位老师深入分析了签名笔迹特征的稳定性和历时变异性,准确把握了时间、身体和环境变化形成的笔迹变异特征。由此形成了通过笔迹的历时变化来识别书写时间的测试方法和理论。
我还记得,当时有8封信用信封邮戳,书写语言、字迹、污损、涂改——炸桥信的案例分析及后续鉴定案例,我还记得贾老师通过邮戳盖戳的大量印刷样本的特点——一天内的历时变化规律,以及多个投递邮箱位置的准确分析过程;
我记得他和岳军发老师、陈明淳老师、毛焕亭老师通过讲话特点、字迹特点、涂改褪色剂,结合邮政路线,分析、推断、论证了作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和性别。在我心目中!
这些生动的办案实践和典型案例,是文书检验制度检验理论通过实践的萌芽和开端,是这一理论形成的重要动力。
这些零散的办案片段只是贾玉纹等老一辈人学术思想和实践的冰山一角,但也足以看出贾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特点。这既是对同一认定理论的重新认识和发展,也是在具体认定实践中的深入而广泛的应用。这些思想和实践的火花,对于构建完善的文献检索理论体系,进而形成系统的文献检索检验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把对文件的处理、分析、审查、鉴别、判断作为一个系统(就像中医把人当成一个系统,而不是把头痛、痛当成一个系统)。
这也导致我们从整体上分析、识别和判断文档的手写特征、盖章特征、打印特征和涂改特征。通过形成文件的材料、参与文件的人、时间空关系和形成过程,这些要素构成了信息交互的规律,最终判断和认定文件的制作者、机器和工具、篡改事实的作者及其笔迹。等等。
贾老师等老一辈人对文献检索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鉴定实践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自觉性,这深刻影响了我对文献检索的认知和办案实践。
我深深地意识到,
纸张、笔迹、语音、印章、油墨、添加涂改痕迹等。文件上都是信息的缩写,承载着它的形成过程、时间空关系和具体的参与者,记录着所涉及的人、工具、材料等要素的个体特征信息,是每个参与要素——这个个体的信息缩写。
每一个个体元素——无论是人、印章、打印机、纸张、墨水等。——能反映其个体信息的独特性和同一性。
同样,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在认证练习中学会了用认证过的笔迹、打印的文字、打印的墨水说话。触摸并交流背后的写手、印章、打印机。
研究感受每一笔、每一个优先级、每一个小时空关系和相互结构的规律性特征,从具体和局部中跳出来,从整体的角度看整篇笔迹与纸张、油墨等等的小时空关系。
这是我所理解的同一认定理论,这是我所认可的文书检验体系理论,这是我在以贾玉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文书检验先驱的指导下,对文书检验理论和实践的理解、认识和思考。
在座的各位同仁,在继承以贾玉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拓性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祝愿文检事业和文检研究更上一层楼!
谢谢大家!
2019年4月18日
1.《贾玉文 我的老师贾玉文先生学术思想点滴感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贾玉文 我的老师贾玉文先生学术思想点滴感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0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