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喜欢用“时代”来划分物质文明的进化,比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等等。在我的记忆里,还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就是珐琅时代。
搪瓷时代是50、60、70后的时代。
在搪瓷时代,搪瓷在日常用具中随处可见。日常用具从脸盆、茶壶、壶、碗、碟、碟,到痰盂、夜壶,大的,比如洗衣盆、招待所的大浴缸,都是搪瓷的。
【珐琅的好处
搪瓷的优点是坚固、美观、耐用,特别耐摔。那时候陶瓷贵,没有现在便宜(十元店甚至两元店到处都是)。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大祸临头。情商低的家长立马就骂了,甚至拿筷子顶在头上。情商高的父母拍着孩子说“破碎平安”。不管是申斥还是安抚,反正破碗是一回事。
搪瓷相对于瓷器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直接加热。搪瓷锅(最多的锅)和奶锅不用多说,方便画的时候可以直接火上加热。甚至当时普通煤油炉的外壳都是搪瓷的,耐高温。
当然,搪瓷具有安全、无毒、耐腐蚀、易清洗等优点。搪瓷表面的搪瓷是玻璃状硅酸盐或硼硅酸盐,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物质。880 ~ 930℃烧制后,表面形成氧化铁层,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因此,瓷器可以承受弱酸性和碱性食物。
当我还是个年轻工人的时候,工厂食堂摆满了搪瓷锅,盘子都是用搪瓷盘子做的。我到饭点的时候,蜂拥到食堂的工人都拿着自己的搪瓷饭碗。作坊师傅泡茶的搪瓷缸里,谁的茶垢越厚越黑,谁的枪就越老。
[描绘了过去的生活
珐琅,随处可见,看似很便宜,实则出身高贵。它的另一个著名的名字是“珐琅”,这是宫殿里的东西。
瓷器和搪瓷的区别在于瓷器是在粘土的外面上釉,而搪瓷是在金属的外面上釉。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珐琅不是。
珐琅,古埃及人发明的,是用玻璃装饰金属的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无机玻璃搪瓷,涂在金属表面,然后高温烧制而成。著名的埃及法老黄金珐琅面具就是采用了这种工艺。
到公元6世纪,欧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搪瓷技术。珐琅在隋唐时期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入中国,元代大量珐琅技术传入中国。“珐琅”是音译(但不是西方的珐琅词,而是生产珐琅的地名)。中国古代也音译为“佛”、“佛郎”、“福郎”。明代,中国的景泰蓝珐琅技术达到了顶峰。汉字中“王”字旁有“珐琅”二字,又叫“玉”,证明在当时是稀有而高贵的。其实早期的珐琅主要是由铜胎等贵金属制成(含少量金银)。
而中国的珐琅,包括瓷器中使用的珐琅颜色,由于复杂的手工艺和对原材料进口的依赖等各种原因,正日益走向皇帝和贵族喜欢的高端艺术作品,而西方国家则由于工业革命,正在将珐琅变成民用日用品。
随着欧洲的工业革命,铸铁珐琅被发明出来,使得珐琅从高端手工艺品走向大众生活用品成为可能。大机工业之后,出现了钢板搪瓷,真正的搪瓷时代开始了。在此期间,英国人是第一个在铁上涂珐琅的人。后来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开始工业化生产,搪瓷在欧洲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用品。
与此同时,中国的邻国日本在美国“黑船事件”中,在舰炮成立后,放弃闭关政策,开始明治维新。因此,它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包括学习西方工业技术,经济迅速崛起。
就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工业搪瓷产品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时候,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趁机将其大量搪瓷产品倾销到中国,抢占中国市场。当时,日本甚至设立了六家工厂生产搪瓷产品出口到中国。据《上海工业志》:“民国4至20年,共进口搪瓷制品1366.19万件,中国市场基本被日本垄断。”甚至连新的汉语词“珐琅”都是从日语中传承下来的。所以,中国人从此把手工艺品叫搪瓷,工业日用品叫搪瓷。在民间,珐琅曾被称为外来瓷器。
【中国搪瓷时代的开启
我奶奶的父亲刘英州,是乐嘉老七从北京同仁堂带来的第一个司库,当时他在济南开了一家分号鸿基堂。作为职业经理人,刘师傅有点闲钱,懂得投资。第一,他合伙在济南开了六必居,赚了点钱后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百货公司。嗯,挺潮的折腾(那是20世纪20年代)。结果百货店因为管理不善倒闭,合伙人把店内的东西分了。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亲眼看到爷爷家堆的东西,包括搪瓷脸盆、饭碗、茶壶、痰盂等等,可能是那个时期的日货。呵呵,各年龄段做生意都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估计当时搪瓷日用品不太受国人欢迎,或者价格太高。
据史料记载,1916年,英国人麦柯里在上海闸北古家湾(今中山北路、横野路附近)开了一大批工厂,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搪瓷厂。它制造牌照、杯子、菜篮、灯罩等搪瓷产品与日本产品竞争,后来因管理不善而倒闭。然而,大量的工厂造就了中国第一批搪瓷工人,为中国后来的搪瓷工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1917年,从奥地利留学归来的刘大三与嘉兴商人姚木莲建立了合资企业,还在上海闸北设立了中国艺术搪瓷厂(中国搪瓷器皿公司),生产脸盆等日用搪瓷制品。这是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搪瓷厂,但由于经营亏损,一年后进行了重组。
呵呵,和我太公一样,前浪都是拍在沙滩上的。
“五四”后,中国掀起抵制日货的浪潮,使中国民族工业得以振兴。以朱峰、宜丰、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民族搪瓷企业相继成立。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搪瓷厂已经遍地开花,而上海则是中国搪瓷工业的发源地和集中地,成为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当时上海产的宽边圆肚深底九大行星品牌“胜利盆”是最畅销的。
搪瓷在中国的流行也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富裕家庭到普通人的过程。民国时期,城里只有少数富裕家庭可以使用搪瓷器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奢侈。一个大户人家的作家张爱玲,在菜市场用网兜拎外国瓷碗买豆腐。张恨水熬夜写《金粉世家》的时候,旁边的炉子上放着一个搪瓷茶壶陪着他。
1949年后,为了支持搪瓷工业恢复生产,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前大量订购军用搪瓷碗,帮助搪瓷工业恢复和渡过难关,逐步步入国民计划经济稳步增长的轨道。
【中国搪瓷时代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搪瓷制品轻便耐用,价格低廉,国家大力发展搪瓷日用品行业。上海很多搪瓷厂响应号召,向内迁,支持在内地建厂,如长春、合肥、福州、开封、兰州、济南、南昌等地,并在各地设立了16家搪瓷厂,帮助全国搪瓷工业发展。例如,上海朱峰搪瓷厂迁至开封成为开封朱峰搪瓷厂,中华搪瓷厂迁至山东成为济南搪瓷厂,泰丰和华昌分别迁至南昌和福州,勤工俭学、庆丰和民丰合并并迁至兰州。
合肥搪瓷厂也是1955年从上海迁到合肥的。其前身是上海李星搪瓷厂,成立于1946年。抗美援朝期间,上海李星搪瓷厂生产了一批搪瓷杯,免费赠送给在朝鲜作战的“最可爱的人”,成为影视作品中曝光率最高的搪瓷制品。
上海丽星堂瓷厂的商标是“三星”,搬到合肥后就一直在用。到20世纪90年代,工厂最多有1500多名员工,位居全国行业前五名,与沈阳、郑州、Xi和成都的搪瓷厂排名相同。
1956年,国家轻工业部研究制定了搪瓷制品标准,将工业“搪瓷”制品称为“搪瓷”(搪瓷就是均匀铺展,搪瓷就是在一个铁轮胎表面均匀铺展一层瓷器)。至此,“家家有,人人用”的日用搪瓷时代开始了。面对无处不在的珐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中国真正开始了珐琅时代的黄金时代。
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瓷器首先被广泛用于军队、铁路、医院和政府机构等大型团体。最经典的是绿色的军用茶壶,铁路工人带饭的饭盒(几个盖好的搪瓷碗叠起来然后用夹子拎着,便于携带和加热),还有医院里孩子看到就会开始哭的注射器搪瓷托盘。
上海曾经是中国轻工业的半壁江山,老大哥的地位不可动摇。搪瓷也是如此,上海货最受全国人民的欢迎。上海出售的搪瓷产品也是根据当地的喜好设计的。以洗脸盆为例,北方多以“七彩”、“金钱牡丹”、“美丽满月”图案出售,而南方则以清雅清新的“莲鸳鸯”、“竹牡丹”、“松河延年”、“山水风光”出售。
上个世纪中叶,中国人结婚,有条件就要去上海采购。除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大件物品,新衣服、喜糖和日用品也在采购清单上。嫁妆里,有“双喜”图案的搪瓷脸盆和痰盂是标配。
送结婚礼物,送重的礼物给热水瓶,一般送两个搪瓷脸盆也是最好的选择。以至于当时他们结婚的时候,搪瓷脸盆大概是家里最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全部都用上了。很多人留着当下次别人结婚的礼物。后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好了,婚礼用的搪瓷脸盆也不能再拿出来了。据估计,许多人像传递包裹一样把搪瓷脸盆保存在手中。不过,没关系。现在网上淘宝都是当收藏品卖的。全新老货一般定价100元左右,国有大厂名牌,价格野。
谈到价格,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九鑫搪瓷厂曾推出过“七彩花、月圆花、荷花鸳鸯、竹牡丹、金钱牡丹”等五大金花系列,由上海搪瓷业副总设计师、中国画家穆伊林设计。一旦推出,需求供不应求,甚至需要结婚证才能买到。但是价格不便宜。据说一套“五颜六色”的瓷器,包括两个脸盆,两个茶杯,两个痰盂,定价高达122元。当时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只有40元左右,相当于买一套三个月的工资。那时候一个上海品牌的手表,能以这个价格买到。
中国珐琅时代的荣耀,除了全民普及之外,还出口创汇,甚至被视为国礼。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上海第三搪瓷厂生产的一套熊猫图案的汤锅作为礼物送给了他,并在白宫展出。
【中国搪瓷文化
搪瓷日用品在中国流行以来,承担了社会功能的历史使命,被用作政治宣传的载体。早在1925年5月30日惨案,上海亿丰搪瓷厂就自发制作了一个喷有“别忘了5月30日”、“冰心盟一片白水,血满红绿”的专用纪念脸盆,吸引了人们争相购买。在1948年双十节期间,上海九鑫搪瓷厂最后一任厂长、搪瓷收藏家谢的收藏中,国民党政府向九鑫搪瓷厂订购了印有国民党党徽和民国37年10月10日蓝色底色上白色大字的国庆纪念品样品。在各个历史时期,如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三面红旗,学雷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所有珐琅日用品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如果珐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消失,中国这种独特的“珐琅文化”可能会继续下去。
在中国珐琅时代的鼎盛时期,瓷器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就是充当奖品。当时国内几乎所有单位,从城市的国家机关到农村的生产队,都把它当奖品。搪瓷杯、搪瓷碗、搪瓷脸盆是最常用的三种,最常见的奖励是“先进生产者(工人)”。
当然,纪念品也不少,比如“职工代表大会”、“团代会”等等。每当单位发生值得纪念的事件或赢得集体荣誉时,都会发放搪瓷纪念品。年轻时进厂就拿过“新长征突击手”奖,甚至一些老工人师傅的“光荣退休”都是搪瓷纪念品,几乎涵盖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时期。
用搪瓷器皿当奖品或者纪念品,我觉得便宜,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二是方便打印文字,一般是红漆字,不易掉色;第三,实用性好。花哨的奖杯只能看不能用,奖杯还能用。关键点,我觉得是荣誉感。无论是在家里使用还是和你一起使用,都是身份荣誉的象征,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即使是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能找到一两件带有家族荣誉和时代记忆的搪瓷器皿。
随着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大量廉价陶瓷、玻璃、不锈钢制品和合金材料的冲击下,搪瓷开始不自觉地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告别中国搪瓷时代
上海,曾经是中国主要的搪瓷城,有七个著名的制造商和品牌,即:
搪瓷一厂(1921年成立的宜丰搪瓷厂,千千牌)
搪瓷二厂(1939年成立的宜生搪瓷厂,凤凰牌)
搪瓷三厂(顺丰搪瓷厂成立于1946年,顺丰品牌)
搪瓷四厂(1946年成立的金龙搪瓷厂,海狮牌)
搪瓷五厂(1950年成立的新生搪瓷厂,天鹅牌)
搪瓷六厂(1931年成立的九鑫搪瓷厂,春兴牌)
搪瓷七厂(1929年成立的华丰搪瓷厂,如意牌)
70年代初,我大舅所在的杭州望江阀门厂并入余杭临平武林机器厂。即将不复存在的望江阀门厂送给每一位员工的告别纪念品,是一只搪瓷碗。我至今记得的是,当我叔叔看到碗底的“顺丰牌”商标时,他感慨地开玩笑说:“这意味着让我们一路顺风”。现在知道是上海搪瓷三厂的产品了。可惜碗早就不见了,不然我一定好好收藏。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第六搪瓷厂(九鑫搪瓷厂)成立于1931年。事实上,当年上海九鑫搪瓷厂宣布成立后,由于1月28日上海与松湖抗战爆发,一直推迟到1932年5月。当时生产“九大行星”搪瓷制品。据说厂名是黄炎培先生特意写的。
2002年9月21日,根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安排,上海九鑫搪瓷厂关闭,上海所有国有搪瓷厂全部关闭。上海所有的国有搪瓷工业都随着中国的搪瓷时代一起走进了历史,很尴尬。
[结束
九鑫搪瓷厂倒闭前,有一个搪瓷托盘出口到美国,价格是1美元。美国人装了一个相框,工艺品卖30美元。可见质量、设计、档次都很不错。
在欧美,珐琅并没有退出日常生活,但其造型和色彩充满现代设计,更符合时代审美。
据说中国搪瓷协会注册的私营搪瓷厂只有100多家,其中国内搪瓷厂只有20多家,80%销往国外。
现在我们经常在各种旅游景点看到各种年代的“珐琅赝品”,或者经常看到杂货店小作坊和城乡结合部小摊做的粗制滥造的珐琅制品,不能算是真珐琅。当年国营大厂的产品都是货真价实的硬货,里面的轮胎都是用厚钢板冲压的,掉在地上的声音都是“吱吱,吱吱,吱吱”。不是那种又薄又烂的铁皮,也不是那种让杂耍的人“撕脸盆”的那种。
小作坊乱造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虽然搪瓷器皿本身是安全的,但是如果生产过程中的酸洗工艺处理不好,会有大量的重金属废水排入河流,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这就是为什么,在国际产业链上,虽然欧美市场对搪瓷订单的需求仍然很大,但生产企业大多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长的
根据
接近
填充
1.《搪瓷 齐越频道:搪瓷时代的记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搪瓷 齐越频道:搪瓷时代的记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4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