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璇无疑是目前最火的聋哑女,这几天朋友圈都在筛选。吴欢会总结之前转发的一些文章,再介绍给你。
我认识她有一段时间了。她真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大家都知道她是听障人士语言学博士,但不知道有太多成就:她也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她曾长期担任中国第一位听障人士出国交流的公共教师。她主持过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硕士生导师。。。等等等等。
“我不希望聋子因为我是医生就羡慕我,医生因为我是聋子就羡慕我。我希望摘下所有的标签,做一个说话有结果的人。”这是郑玄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
郑璇教授的英语口语很好,声音很好听,语调语气都还行。这么说吧,普通话比没有欢乐好看多了。但她的研究方向是手语的研究和推广。
在工作学习期间,特别是在重庆师范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很多说英语的孩子其实并不快乐,而说手语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因此,她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手语教育仍然应该成为聋人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郑教授呼吁聋人教育不要把手语当成洪水猛兽,更要对手语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口语不“合格”的儿童。“内心深处,他们孤独寂寞。”她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么想的。
郑教授以前学过舞蹈,是邰丽华的同事。所以她的手语有舞蹈的意思。我相信她的学生,或者其他志愿者,读完她的手语后,更愿意学习和理解手语。
没有人天生强大或者所谓的励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善待。
郑玄曾经用七个关键词介绍过他的一生,即七个身份:“聋人医生”、“聋人教授”、“手语与聋人教育研究者”、“聋人与听力人之间的桥梁”、“聋人作家”、“聋人舞蹈家”、“妻子与母亲”。对于第一个关键词“聋哑医生”,她做了自我介绍。1981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两岁时失聪。感谢父母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努力,她得到了最“原始”的帮助、指导和及时、正确、完全简单的训练,迈出了最重要却又非常成功的第一步。另外,每个学校都不乏有高尚情操、爱心和能力的老师。一路走来,她不仅上了一所健康听人的师范学校,还总是在比健康听人难几倍的环境里名列前茅。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国家人文实验班,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她获得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手语语言学博士学位。
说到读武大的人文课,因为课内融合了文史哲的内容,学生一周上课多达42节;作为一个只能靠视力上课的聋子,既然要观察老师,要读唇语才能“听课”,眼睛就不能同时用来记笔记,所以课后要借用和抄别人的笔记,比健康的听者要花更多的时间。但现在她记得的不是当时的痛苦,而是以后对她大有裨益的强化训练。
从“聋人教授”的角度来看,郑玄博士学位只是为聋人服务的开始。毕业后,她选择在西部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任教。她一直在教两种学生:一种是聋生,她是他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教人际交往课;另一种是听人话。她教他们中国手语课程。由于成绩突出,仅用两年时间就晋升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11年开始考硕士,专业仍然是聋人教育。因为我对舞蹈感兴趣,所以放学后我为聋哑学生排练舞蹈。“用手指挥他们是非常非常特别的!”
作为第三身份的“研究者”,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手语语言学和聋人教育。发表论文和专著;我去过挪威,在香港和台湾讲学;我们学校成立了一个手语聋人教育研究中心,为中国西部的聋人教育做出贡献。“聋哑人和听力正常人沟通的桥梁”是她的第四个身份。因为她会双语,也就是手语和口语,可以作为一个翻译来沟通两个世界。她指出,其实在海外听人说话不仅要经过语言障碍,还存在交流问题,因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语言只是海上冰山的一小部分;文化是海底的冰。虽然大,实际存在,但是看不见,导致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聋人和听人的区别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一种是视觉语言,即手语,另一种是浊音语言,这就决定了认知世界和人类行为存在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核心,需要郑玄扮演译者、桥梁、纽带和协调者的角色。
作为“聋人作家”的第五身份,郑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大学的时候,我在“榕树”网站上发表了大量作品。1999年,该站为她编了一本电子书《璇儿的世界》,放在头版推荐,让大量不了解聋人的人了解另一个群体及其在世界上的不同世界。
图为郑好在加劳德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合影
第六个关键词是“聋哑舞者”。她引用舒婷的诗《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指出聋人也不喜欢孤独,有强烈的与外界交流的欲望。但是,作为一个聋人,她的发声渠道是有限的。在诉说和表达愿望的强烈刺激下,写作和舞蹈成了郑璇的“翅膀”。她从小不仅喜欢写日记和文章,还非常喜欢跳舞。克服了听歌的巨大困难,她在舞蹈中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成为她业余爱好者帮助学生排练舞蹈的动力之一。她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成立了研究生舞蹈队,担任领队。同时,她还帮助队员排练、领舞,甚至教当地七八岁的智障儿童跳舞,虽然过程极其艰难。
说到第七个身份,也就是“老婆和妈妈”,郑玄拿出一张她一家三口的合影,说她老公是个健康的倾听者,很支持郑玄。目前和郑玄在同一个系当老师,也教聋哑学生。32岁的儿子郑璇也是一个健康的倾听者。郑玄已经开始让他学习汉语、英语和手语,即使他只有三岁。
之后,郑玄进一步介绍了聋人社区。她引用美国著名残疾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话:“失明隔离人和事,失聪隔离人”,所以聋人渴望与人交流。聋人的残疾是从外表看不到的,所以是“看不见的残疾”,造成人与人之间和心灵上的巨大障碍。聋人教育工作者正试图打破这一障碍,首先,聋人应该从童年开始学习更多的语言。她谈到了188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聋人学校,当今世界聋人教育的发展,以及聋人教育领域的巨大分歧和争议,如“口对口之争”。在她看来,还是“多了解一门语言,多一个工具,多一扇通向世界的门”。
图为美国华人媒体采访郑好
郑璇专注于聋儿的期待,认为很多父母只希望这些孩子能自食其力,包括她自己的父母。她说她取得了像今天这样的成功,这是她自己的父母从未想到的。对自己生活的低期望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就像培育矮苹果树一样,尤其现在不是“十聋九哑”,而是“十聋九哑”,甚至是“十聋十哑”。"聋人除了听和听之外,什么也做不了."只有聋人更需要理解、帮助、信心和耐心。
1.《郑璇 七种身份:我国聋界第一位手语语言学博士郑璇教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璇 七种身份:我国聋界第一位手语语言学博士郑璇教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8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