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由俄罗斯作家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创作的《地铁小说三部曲》 (《地铁2033,2034,2035》,尚在出版过程中。
好友问,有没有时间帮我们看看这套书呢?我想了一想。假如读一本当地作家的作品也能算是去该国看了一眼,俄罗斯绝对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国家。2015年,真的去了一趟俄罗斯,回来后啰里啰嗦写了20多篇文章,还汇编成了一本书,《当旅行遇见文化》(该书今年重版出来,变成了全彩,估计快要上市了吧)。而我之所以有那样的胆量,全赖大学期间读了一大堆俄罗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作家的作品。
想了一想的结果是,我答应了——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了,尤其是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上海九久读书人曾经出版过一套“中经典”丛书,其中就有几册俄罗斯当代作家的作品。我从中挑了两本读了读,似乎没有感受到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一脉相承的气势和气度,便搁下了。
书稿是放在一个小纸板箱快递过来的——这两年,以“既读了书又赚了钱”为由头,帮朋友们读了不少书稿,像《地铁小说三部曲》这么豪气地用一个纸板箱运过来,还是头一回。打开一看,哇塞,三部曲超出了1000页,就用页码除了除朋友给的天数,看了起来。
《地铁小说三部曲》正式出版以后,我好奇地去网上看大家对翻译的评价——其实很多余,只要是译作,哪有不被读者吐槽的?只是,我一个字一个字丝毫不敢懈怠读完的《地铁三部曲》,被人指摘了,心里到底有些不痛快。而在读稿的过程中腹诽过译者的那些话,全都烟消云散了。
我是一个反应速度完全跟不上网络游戏因而从未染指过该项活动的有些过时的人,当然不知道《地铁》成为三部曲的路径:2002年,彼时20刚出头的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出版了科幻小说《地铁2033》。本人一定没有想到,小说甫一出版就获得了一家游戏开发公司的青睐。根据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子游戏成为全球玩家热捧的产品后,才催生了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续写《地铁》的念头吧?所以,分派任务给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地铁小说三部曲》是由游戏改编而来的,对也不对。
所以,说第一部《地铁2033》因为改编自游戏而显得冗长而啰嗦,是不确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井喷式地爆发后,作为重要的文学样式小说更是蓬勃生长。在俄罗斯,把小说写成长篇巨制,非常稀松平常,如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分了上下两卷,《战争与和平》更使巨型到了四卷本。另一位文学巨擘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说就体量而言可能没有一部超得过《战争与和平》,但他的小说密度过于紧致,读一本他的《罪与罚》或者《卡拉马佐夫兄弟》,需要的时间恐怕要长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看来,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没有因为过去100多年的世事更迭而丧失在时间的洪流中,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在创作后来被读者界定为“废土文学”的《地铁2033》时,想要把科幻小说写得有深度有厚度。
然而,那些关于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议论以及在《地铁2034》、《地铁2035》中被作者着力描述的父女情、夫妻情、人与人之间疯狂的绞杀等等情节,都没有让我过目不忘——仅就宗教问题的议论,在俄罗斯谁能超越列夫·托尔斯泰?读一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面对已“堕落“成妓女的玛斯洛娃时那一大段一大段内心独白吧,年轻时跳跃着翻过去了,现在再读,真是非常感慨——平心而论,将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论说不能吸引我归因于他功力不够,是不确切的。实在是他虚构的地铁里的未来世界,过于恐怖。
2033年,核战争结束虽然已经20年了,废墟般的地球表面依然充斥着核污染,人类中稀少的幸存者只能下潜到地铁站区生活。作为适应性很强的一种物种,失去了阳光没有了星空人类照样能像鼹鼠一样在地下生活,但是,没有了空气和食物,末日恐怕就在眼前了,所以,不得不迁徙到地铁站的他们——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虚构的生活在2033年的阿尔乔姆们只能呼吸着呛人的稀薄空气勉力活着,并在地铁站种植蘑菇、和研究这种顶着白色伞盖的蘑菇的各种吃法,以求活着。
如果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大幻想仅此而已,难以想象他能将《地铁2033》敷衍成近500页的一本长篇小说,更难想象游戏公司会相中整天在地下铁车站忙着种蘑菇、烹煮蘑菇、吃蘑菇的一群因失去阳光、空气也恶劣而脸色苍白的核战争的幸存者。在《地铁2033》里,作者想象以莫斯科地铁车站为根据地的幸存者们,将生活在不同车站的一群人视作了一个小社会,每一个小社会为了让自己人生活得好一些再好一些,车站与车站之间利用地铁轨道联接起彼此后既互相利用又互相伤害……读完《地铁2033》,我们会觉得那就是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将大地球缩小成的小世界,《地铁2033》讲述的就是幸存者为如何在核战争的废墟中生存下来进行的各种尝试;《地铁2034》讲述的是艰难活着的人类在向历史寻求遭遇困境的原因的的同时,与地下怪物及病毒争夺生命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地铁2035》的叙述更加丰满——虽然阿尔乔姆是《地铁三部曲》始终的男主角,但直到读完这一部,我们才会将这个出生在地面、长大在地铁站的男人奉为英雄,在三部曲的第三部里,他始终在为人类重回地表生活寻找可能性,“他愿意付出生命来带领自己的人民重返地表”,印在封底上的这句话,只有将《地铁三部曲》读到这里的读者,才能体会到阿尔乔姆能有这样的勇气,是经过了九死一生的历练。
惟其如此,我想说,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科学幻想能力实在令人钦佩,他无中生有地呈现在三本小说里的地下世界的各种怪现象,实在太恐怖了。
“当黑暗族近在咫尺的时候,人们猛地亮起探照灯,于是,怪物那狰狞而可怕的轮廓暴露在人们眼前:他们赤裸的皮肤黑得发亮,有着硕大的眼睛和瘪进去的嘴巴。它们整齐划一地提步向前,走向人们的防线和枪口,走向死亡;但它们却步伐平稳,毫不迟疑地越走越近……三只野兽倒下了,五只,八只……这时领头的野兽突然仰头发出一声嚎叫。”这一节关于“黑暗族”外貌的描述,出现在《地铁2033》里,它当然来自作者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想象。我不相信科幻小说里来自作者的想象都是凭空而来的,不然,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里的那些想象,嗣后怎么都能“梦想成真“呢?1970年代末期在此地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片中的哪一种科学幻想在今天看来不都成了生活日常?正因为有这样的恐惧,我想,假如不是受朋友所托,我大概会放弃《地铁小说三部曲》。无法放弃之下,我会情不自禁地在意类似”黑暗族“那样的作者想象出来的出现在未来世界的威胁人类生存的怪物。
”天色越来越亮,可那些野兽看起来对阳光毫不畏惧,它们分成两组,顺着墙根蹿了上来……它们用四肢奔跑,身高不过一米,几乎贴着路面……阿尔乔姆没有时间仔细看它们,但只消一眼,就足够记住它们的样子:油亮的褐色兽毛,硕大的圆脑袋,满嘴细碎的尖牙足有几十颗,似乎里外长了好几排。阿尔乔姆把所有自己认识的动物都想了一遍,也没有想到哪种动物能被辐射成这副模样。”
“在一具尸体上方,蜷缩着一个恐怖骇人的庞大身躯。从这么远的距离看去不太容易分辨,但荷马看到了平整的白色皮肤、不时抽动的粗壮脖颈,狂躁迈动的双腿弯成了不少足节……脑门下方光秃秃的,并没有眼睛。肥厚的下嘴唇耷拉着,红色的黏稠液体顺着嘴角流淌,沉重的颌骨不住地一开一合,正在反刍食物。”
以上出自《地球小说三部曲》的关于未来威胁人类生存的野兽的相貌,“阿尔乔姆把所有自己认识的动物都想了一遍,也没有想到哪种动物能被辐射成这副模样”。阿尔乔姆当然想不到,因为,那都是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虚构。可谁能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幻想不会像儒勒·凡尔纳著名的科幻小说,终将成为人类社会的真实存在?更令人深感惊悚的是,作者假定《地铁小说三部曲》故事发生在2033年、2034年和2035年。想到现在我们积极参与的虚拟游戏将在20年后变成现实,也就是说那些野兽怪物在20年后就要跃出电脑屏幕与我们面对面?一想到这里,我不寒而栗地推开了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地铁小说三部曲》。
1.《【地铁2033小说】《地铁2033—35》:20年后那些丑陋而可怕的怪物就要跃出屏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地铁2033小说】《地铁2033—35》:20年后那些丑陋而可怕的怪物就要跃出屏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20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