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们:
早上好!我是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国际实验学校的关,很荣幸今天在“提问:培养问题学习者”年会上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如何把“教”变成“学”?我觉得这才是问题式学习的关键,无论是梳理核心问题,梳理问题链,还是培养提问能力,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培养真正“学习者”的有效途径。我选了人民教育版五年级二册第二十七课《与大象共舞》来练习。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大象和人之间的亲密生活,并着重讲述了大象和别人跳舞的场景。我试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
1.质疑能力的培养。借助关键词,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提问,形成问题链,根据学习的推进不断提问,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2.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展示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解决学习问题。
教师的教学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淡化,成为教学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很忙,忙着提问、思考、讨论和交流...他们获得的知识和智慧是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最终可以成长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者”。
这样的思维如何在课堂上“落地”?我做了一个预习,让学生问自己的问题:
根据问题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关键信息,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形成问题链。
2.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和提问,解决问题链问题,理解“与大象共舞”的含义,理解“与大象共舞”的独特表达方式。
3.通过看视频,思考,提问,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和谐与亲密。
一个
课前谈话
我先和同学们讲讲哪些课文是讲动物的,然后展示一下珍珠鸟的中心句“信任,常创美好境界”,让同学们用今天要学的“人与形象的和谐”来桥接旧知识“信任”和“美好境界”。
二
梳理问题链
然后,我在课前给学生们展示了关于课文的问题,并整理了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
核心问题:为什么题目是《与大象共舞》?
质疑核心问题的关键词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链:
课文哪部分是写大象跳舞的?大象是怎么跳舞的?其它部分写了什么?它们与课题之间是什么关系?三
解决问题链
1.根据要求,团队合作,解决问题链。
什么样的合作才能有效?我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最后决定进行三个步骤: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学习。
学习要求
问题3:课文的1—4自然段写了什么?给我看五个句子,都是关于人和大象生活在一起的。
问题4:这些内容与“与象共舞”有什么联系?发现“跳舞”不仅仅是指“跳舞”,而是指共同生活,和谐相处。我建议“与()共舞”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体现出与XX的关系非常亲密和谐。比如“与狼共舞,与书共舞,与死亡共舞”等等。
四
产生新问题
文学课结束了。班级在这里吗?没有,我抛出了新问题:学完这里的课文,有没有新问题?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大象那么大,是天生会跳舞的吗?
为什么人喜欢看起来像跳舞?
中国的国宝是熊猫。中国人太有耐心为什么不能和熊猫零距离跳舞?
我给学生放了一个视频,讲的是泰国是如何残忍地训练大象跳舞,把大象当成泰国偏远山区的劳工,泰国的大象数量锐减。这段视频与文本中人与图像和谐的场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我问他们知道什么问题,让学生回答他们刚刚提出的问题。
然后我让我的孩子问一个新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强迫大象跳舞?
不是泰国的国宝吗?国宝要尊重。为什么泰国人对待大象这么残忍?
大象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为什么文字要写的人和大象之间那么近?
我及时总结了一下:我应该问“人和动物是什么样的亲密关系?”带着思考,再读一遍《与大象和珍珠鸟共舞》,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以《与谐共舞》为题,写下你的感受。这是课外作业,也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来自空,而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在《与大象共舞》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以下策略来培养自己的提问能力:
01
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
通过预习,学生就课文提问,我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指向了题目。题目是《与大象共舞》,但只有正文第五自然段是关于“大象共舞”的,这是孩子的认知起点,孩子不懂“共舞”的真谛。这自然成为本课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怎么问?我提醒孩子要抓住“跳舞”这个关键词,孩子突然意识到:大象是怎么跳舞的?哪一部分是关于大象跳舞的?另一部分说什么?这些部分和《与大象共舞》有什么关系?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舞蹈”这个词的思考已经开始了。
02
抓住矛盾,提出问题。
矛盾是促进学习和研究的有力支撑。老师要善于抓住一些看似矛盾的课文,但文章很多,让学生提问。比如《与大象共舞》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大象舞蹈,中间是人在跳舞。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值得学生思考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目光集中在大象是如何跳舞的。看完整后,我引导孩子们:“看了这么一段大象跳舞的语句,现在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孩子的阅读还没有发展到如此敏感的地步,需要老师引导:“看这一段,谁在跳舞?”(大象)除了写大象...“老师不说话了,学生们都很聪明。他们立刻改变了阅读视角,提出了问题:“老师,这一段是关于大象跳舞的,为什么要写人和它们跳舞呢?“当儿童的问题导向思维达到这一点时,文本背后“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人文内涵就呼之欲出了。
03
抓住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
下课后,孩子一定有语文课没有提到的一些问题。毕竟40分钟的课不能面面俱到。老师应该给学生提问的权利。《与大象共舞》的预设内容讲完后,我问孩子们:“你们下课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还是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什么人们喜欢看大象跳舞?”“大象是怎么学会跳舞的?”.....这种交流避免了课堂文学结束,问题到此为止的教学。正文只是一个例子,孩子的问题式学习应该从这里开始,走向课后学习?
04
把握猜测,提出问题。
备课的时候,看到泰国人虐待大象的视频后,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这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抛给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我终于决定在下课的时候给同学们看“虐象”的视频,让他们根据视频和文字的认知冲突来提问:人和大象的和谐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人和动物的亲密关系?《与大象共舞》传达了人与动物的和谐。作者只看到了大象跳舞,没有想到大象是怎么学会跳舞的,这就是作者的局限性。我们的教学除了感受作者文字的美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认识世界。我们不能因为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而假装不知道。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辨中学会提问和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者”。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也有很多遗憾,比如:视频记录中的语言不够简洁,小组汇报时对孩子的训练不能充分展示孩子的学习成绩等。,这需要改进。恳请各位专家认可,老师点评指正。
温州国际实验学校关
结束
1.《与象共舞 【微讲座】“追问”:不一样的“问题化”学习者——《与象共舞》课例分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与象共舞 【微讲座】“追问”:不一样的“问题化”学习者——《与象共舞》课例分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4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