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谢福云的《贵族之家》
作家屈传的祖父翁·孙膑是威廉·爱德华·苏尼尔的好朋友。民国时两人都在山西,一个当官,一个当大学校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沈嘉写《寻找威廉·爱德华·苏希尔》时我所知道的。
屈川先生的母亲翁志菊和威廉·爱德华·苏希尔的女儿谢福云,是在读了沈家欣主编的《英国女士中国行四大系列》之一的《名门望族》之后,才形成了金兰的意义。曲传说书中的“华二”是他的母亲,书中的“李成”是他自己的舅舅翁直,我很感兴趣。
这篇文章首先发表在《温州日报·文化周刊》上
威廉·爱德华·苏希尔的女儿谢福云
我认识曲川先生很多年了,我知道他出生在山西天津,他的血管里流淌着晋商的血液。1961年从部队来到温州,娶了一个温州姑娘,成为温州人的女婿,定居温州。他还担任过市作协主席。他的小说《金魔鬼》是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其中的一些形象是以山西曲家为原型的。评论家认为,《金魔鬼》是中国第一部反映银行号的经济历史小说。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常金元银行号》,获得了“飞行奖”。
十多年前,沈嘉在研究威廉·爱德华·苏希尔的时候,就知道了曲川家族和威廉·爱德华·苏希尔的关系,也在书中写了他们的交往。沈嘉的《寻找威廉·爱德华·苏希尔》,以治史的方法,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了威廉·爱德华·苏希尔的一生,受到读者的好评。2013年获深圳阅读月“年度十大好书”,入围《纽约时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年度好书。凤凰卫视据此做了两次纪录片。他也成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有影响力的学者。曲川读过《寻找威廉·爱德华·苏希尔》。在他看来,和威廉爱德华苏希尔一样,他也是温州的“外来人口”,但他们都热爱温州。
1883年(光绪九年),威廉·爱德华·苏希尔作为中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来到温州,定居20多年,将西方文明的春风带到温州,并与中国长江以南的这个小镇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爱情关系。
在《寻找威廉·爱德华·苏希尔》一书中,沈嘉饰演的谢福云是威廉·爱德华·苏希尔的长女,比他父亲在英国还要出名,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谢福云和父亲一样,和温州感情很深。
谢福云1885年冬出生于宁波,童年与父母在温州度过,直到七岁才回到英国接受教育。1904年初夏,19岁的谢福云回到温州,满脑子童年的回忆,又在这里呆了两年,帮妈妈管理艺文女校,帮爸爸的白莱德医院。1906年,逐渐走向成熟的谢福云离开温州,走上剑桥。三年后,她从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毕业。1906年,威廉·爱德华·苏希尔应蒂莫西·理查德的邀请离开温州,出任山西大学校长。后来,谢福云随父母来到山西,见到了父亲的老朋友翁孙膑,他是曲川的爷爷。翁孙膑此时是大同知府。1912年,谢福云在天津避难,并在翁孙膑的家中住了几个月。但那时候曲川还没出生。翁孙膑是晚清皇帝翁同龢的侄孙,状元翁增元的儿子。
谢福云一生来过中国六次。他接触过许多中国家庭,包括贵族家庭和普通人,亲身体验了当时中国的家庭生活。她按几个阶段连续创作了四部小说,在英国出版,在欧美畅销。今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谢福云创作、沈嘉主编的四部小说,即《名门望族》、《中国女人》、《品牌新中国》、《潜龙潭:北平的新鲜事》,合称《英国女人来中国旅游四大系列》。
谢福云的《名门望族》
读《贵族之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谢福云用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中国社会和人。她的所见所闻所想甚至用可以考证的历史人物勾勒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形态。
谢福云当时对中国的认识,对中国人的同情理解,远远超过了一个世纪后的我们。当我们发现今天现实中的落后时,甚至有些人并不了解,早在一百年前,她就已经说清楚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撼,也算是最大的收获。
看完《贵府》,打电话给曲川先生。他还是那么直白热情,看完就同意和我交流。一个炎热的夏日早晨,我坐在他电风扇旁边,听他说“贵府”,说妈妈“华二”和叔叔“李成”就像电风扇里的凉风。正值壮年的瞿先生,很健谈,声音爽朗,充满自信。北京的魅力令人陶醉。
他说,《名门望族》的作者谢福云“我见过她,我们一直叫她苏小姐。”。那是我7岁的时候(1936年夏天),住在天津的一个大家庭里。一天,我们的兄弟姐妹在楼下玩耍。我妈妈带着一个外国女人从楼上下来,来到我们这里。妈妈让我们叫她苏小姐。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苏小姐。她身材高挑,头发滚烫,仿佛穿着裙子,就像她在后来的照片里看到的那样。"
曲川先生口中的“母亲”是他的母亲,名叫翁志菊,也是名门望族中的“花”。她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翁同龢的曾孙侄女。那是1936年的夏天,谢福云专程去天津看望曲阜的结拜姐妹。此时,“华尔”是九个孩子的母亲,她已经38岁了。曲川是她三个儿子中最小的。
曲川说《名门望族》中的“花”的故事是一个女孩的人生经历,但老人生前从未谈起过。所以他不知道她之前在娶了苏小姐,但是他记得1942年“苏小姐”从英国给她妈妈寄了《勇敢的中国》英文原版(英文标题是《勇敢的新中国》,在英国女士来中国旅游四重奏里)“妈妈给我看了,我看不懂。妈妈会说几句英语,可能是和苏小姐睡觉时学的。”
说到母亲,做儿子就不一样了。在曲川眼里,她气质很好,看起来像个富婆,对人很好很好,很聪明。他说:“平日里,我妈不像普通家庭主妇那样买菜做饭洗衣服。当时她家里有佣人和厨师,拿着衣服伸出手,拿着饭张嘴。她从不做家务,但她能做好菜。有时候我们想吃她做的鱼,她就做红烧鱼,味道好极了。”“她会读书写字。我在部队当兵的时候,她用毛笔给我写信,所有的信都是从她手里来的。我父亲从未写过。事实上,我父亲写得很好。她喜欢看言情小说,比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笑事业》。”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上中午都能见到娘,一起吃饭。下午,她去陪奶奶。当时我奶奶坐轮椅,其他三个月经都不在天津。我妈妈每天都去那里。据说娘为奶奶承担了很多开销,包括打麻将。后来,父亲不高兴了。”说出母亲的印象后,曲川还说了一个细节:
“11岁的时候,有一天我骑自行车去舅舅家和同龄的弟弟玩。路上被三轮车车把伤了,中医治好了。我生病期间,妈妈改变了每天出门的安排,每天在家陪我,晚上和我睡一张床;她白天陪我上学,下课在教室外面等我回家。这是我这辈子和妈妈最亲密的接触。这么美好的一天已经过去了大概半年了,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母爱。”
虽然华尔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它也经历了生活的曲折和艰辛。瞿先生告诉我:“抗战爆发后,我们瞿家开始衰败,原来的大宅转让了,只好租别人的房子。经常看到娘皱着眉头,心情不好,却还在外面打工给家里加零用。我记得她打零工的时候眼睛被钉子打破了。所以我爸经常帮我妈把煤球炉搬到街上生火,这是我爸妈一生中最辛苦的一天。直到1955年,我和姐姐领了工资,每个月给家里寄钱,姐姐给30元,我给20元,他们的生活才安定下来。1974年,母亲去世,享年84岁。可悲的是,我没能为母亲而死。一周后收到姐姐的信才知道。”这是屈先生说的母亲的“花”。
至于书中的“李成”,则是翁知生,现为天津著名藏书家。他是翁知举的弟弟,曲川的叔叔,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和收藏家翁王锷的生父。翁直懂诗、通本、书画,又因早年就读教会学校,精通英语、日语、旁通法、德语,与谢福云交往甚多。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兄妹相称。翁知宇用毛笔写下了“谢富云”的中文名,谢富云把“签名”带回了英国,后来用在了书的扉页上。目前,天津翁家还保存着谢福云1924年1月26日从英国寄给翁志勋的一封亲笔信。1925年,翁志胜随中国代表团出访欧美,并在伦敦重逢。翁志胜还专程去牛津看望了威廉·爱德华·苏希尔夫妇。这些故事已经被沈嘉在《寻找威廉·爱德华·苏希尔》中所证实,也记录在现在出版的《四部曲》中。
曲川先生说:“翁之叔是祖父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他自己生了五个儿子,我父亲让我们三个兄弟叫他米歇尔·普拉蒂尼,这说明我们的关系很亲密。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叔叔住在一起。他是在天津读的一本书。他的英语很好,和《命门》里‘苏小姐’对‘历城’的评价很符合。””1949年5月5日,刘少奇在天津会见英国和中国开滦矿务局总经理时,翁志胜担任现场翻译。这是我听到的。”
读《贵府》,听曲川先生的话,似乎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贵府》。
1.《不为人知的事 门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为人知的事 门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2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