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至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11周年了。11年来,全国大中小学在阳光体育的组织形式、内容构建、效果评价、长效机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同时,国家及相关部委也陆续出台了2007年中央7号文件、2012年国办发53号、2016年国办发27号文件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持续发力。但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并没有达到其文件精神的要求和初衷,

政策落实难、实效性缺乏等现象普遍;

青少年体质连续30年下滑;

小眼镜、小胖墩、小驼背越来越多;

阳光体育怕见“阳光”;

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

14年体育课没有让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能;

新一轮高考改革没有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更谈不上惠及阳光体育,等。

针对这些沉疴宿疾,对阳光体育运动来一个重新审视极为必要。

一、近11年关于阳光体育的政策梳理

1、中央7号文件

2007年4月29日,针对全国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连续下降的严峻态势,“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阳光体育”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努力让自己成为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适时发布,该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高级别的有关青少年体育的文件,文件要求:

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并希望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2、国办发53号文件

五年过去后2012年,学生的各项指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文件指出: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 进一步强调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总体思路和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监测评价机制。

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决定》指明了2020年之前体育的发展方向。作为问题倒逼改革的《决定》,不提奥运增光与全民健身、不提竞技体育与职业体育,而是直截了当在学校体育方面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说明在国家层面,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职业体育、中国足球、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等领域的问题,远没有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那么严重。

4、国办发27号文件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颁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再一次强调:“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提出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赋予了“阳光体育运动”新的内涵和使命。

二、阳光体育“实施难、见效难”的诸多现象

1、青少年体质连续30年下滑

学生体质下滑是全球性的,不过中国更突出更明显一些。青少年学生的高肥胖率、高近视率和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的不断下滑已经将中华民族的未来推向危险境地,每年的体测项目,全国各地初中至大学,一半以上男生标准的引体向上一个也拉不上去,一些隐性肥胖的人群,表面看上去身材匀称,但内脏却堆积了不少脂肪组织,造成这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太重、缺乏运动、睡眠严重不足。学生平时一放学就是回家学习、写作业,周末到校外培训机构上文化辅导班。我们的孩子,不是在上课做作业,就是在回家继续做作业或者上辅导班的路上……,一位数学教授曾说:“体育工作者不必费心,体育不是靠抓出来的。如果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选择,他们会首选体育,而不是数理化。”

2、学校体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学校体育要被重视,根子还是在打破“应试教育”的体制机制。近日高考改革试点和教育理念领先的浙江却出现了助推应试教育的“衡水校”、“麻将班”;据2014年教育部公布调查数据,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只有29%的学校每周上满3节体育课,近80%的学生每天达不到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有的学校,高中特别是高三基本全部停上体育课;体育教师缺编30万,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严重;中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为8%,远低于日本65%、美国63%的水平;大学四年竟然没有体育记忆。这是都是学校体育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3、体育中考成送分考

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一起,成为中考必考项目”。但从目前全国的体育中考情况看,分值低、标准低较为普遍。有些地方体育中考却成了“送分考”,中考满分标准仅相当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70分或80分的水平,90%以上的同学考试拿满分。试问,同样列为“计分考”和选拔性考试的语数外,会出现90%以上的满分吗?当然,也有少数省份如河南、黑龙江等,他们在对体育中考进行积极探索,计划将体育分值提高到80分、100分,这是应该肯定和提倡的。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不要浪费政策设计初衷的宝贵财富!

4、14年体育课没有学会一项运动技能

2016年7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高峰论坛上说的一席话发人深省:中国学生要上14年的体育必修课,但绝大多数学生连一项运动技能都没有学会。14年的必修课为何学不会一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课真该反思了。说多数学生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也许有些夸张,但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这是事实。因为当下许多校园活动,都以各种理由,在向活动的形式化、学生的舒适度和过度安全性、应试教育的普遍性进行妥协和让步;因为当下的中国教育,过早和过度挖掘学生的智商,努力培养学生的情商,却忽视了或者排斥了学生动商的开发。

5、阳光体育怕见“阳光”

无论10年前“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老“三走”,还是近年提出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新“三走”,党中央国务院都是竭力倡导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户外锻炼。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怕晒怕冻,只要一点点小雨,就嚷着上室内课,只要一点点太阳,就往树阴下跑。有些老师也没有给学生做好榜样,有太阳时有的老师会“武装到牙齿”。大学哪怕一周就一次体育课,老师也迁就学生,让学生“躲”进了馆内、室内……。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然而“阳光体育怕阳光”?

三、怎么让阳光体育真正“阳光”起来呢?

1、用长跑来有效遏制学生体能下降

目前全国大中小学体育课,普遍比较休闲、比较娱乐、比较温柔,缺少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学生体质的核心指标是体能、是耐力素质,提高体能最简单易行的就是跑步。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一直关注清华体育,对清华体育的描述入木三分:清华大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体育史,清华大学的体育史其实就是一部跑步史。清华大学的校园马拉松、阳光长跑、每年进行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测试、毕业前的“人生起航跑”等等,正所谓“无强制不体育,无跑步不体质,无体育不清华”。如果全国高校都能像清华这样,想必“增强国民体质”不再只是口号!

2、开发兼顾文化传承与锻炼效果的校本课程

武术落选奥运一度刺痛了国人的神经。撇开国际主流价值观不谈,单看我们的大中小学,练武术的学校有多少呢?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首先,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文化传承。云南大理下关八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白族“大本曲”音乐为载体,合理结合大理阿鹏的“八角鼓”和金花妹子的“霸王鞭”动作,很好地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校园快乐时光相联系、阳光体育运动和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舞龙,不但弘扬了民族文化、强健了学生体魄,还助推了中国“动商”理念的产生和传播,舞龙与动商,一个是实践、一个是理论,正在成为南理工的两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3、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从时间概念上讲,如果“每天一节体育课”做不到,那“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就永远是个“口号”而已! “工欲擅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的软硬件一定要跟上。可喜的是,江苏锡山中学、成都市锦江区20所中小学、青岛市的中小学等,都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

4、校园足球吸引广大青少年走向操场

目前,校园足球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开展了两三年,却依然是少部分孩子的游戏,轰轰烈烈的“省长杯”、“市长杯”往往都是小场比赛……在这个“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如果踢球的孩子没有升学空间,谁会让自己的孩子长期踢球呢?只有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才能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5、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改革中“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的效用

国办发53号文件、27号文件都有规定:“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上报数据进行抽查复核,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比例,小学为38.6%,初中为23%,高中为20.2%,大学更是低至14.1%。这意味着,国内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上报数据造假严重,但为什么没有相应的问责和处罚措施?说到底还是因为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在向“应试教育”妥协。

6、推进体育进入高考“选考科目”

传统教育多是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高考也是以文化课成绩为最主要的参考标准。政府一直反对应试教育,三番五次推行高考改革,力图减轻学生负担,但是,每次高考改革,最后的总分却没有改变单一的“唯分数论”的考试评价方式,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等文化课程不做“减法”,学校体育永远只能在“文件”里很重要。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生本人如果擅长、喜欢体育,完全可以将体育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中的一门,大学招生如果认为不需要,可以不选择考体育的学生,但如果屡次讲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却在考核体系里不体现,还是空谈。”高考是个指挥棒,有关体育文件再多,只要高考不考体育,学校、老师和家长不会真正重视。体育纳入高考,肯定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才是体育的本原。要想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就要从高考改革开始。

四、意犹未尽的结束语

毋庸讳言,一方面,国家发文最多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同时也往往是问题最多的!中国的学校体育其实就是政策体育!我们宣传政策、敬畏政策、研究政策,更要借助政策发声、发力、发效!其实,学校体育,并不缺文件、更不缺抱怨,缺全社会“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转变,缺政府的投入,缺学校的重视、家长的支持、老师的担当,更缺其他学科的考试排名和适当退让。另一方面,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的中国学校体育,制定、出台“文件”也许不是万能的,但如果没有“文件”(尚方宝剑),学校体育处境,将更为艰辛、艰苦、艰难!

问题倒逼改革!身在体育看体育,雾里看花;跳出体育看体育,一目了然!真正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可当下的教育,除了体育哪里还有“三生”的痕迹啊?我们应该知道,无论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都在学校体育,提出加强学校体育,就算是找到了根源!我们与其崇拜美国的教育,不如借鉴美国的体育!但是,要像欧美一样认可“体育”也是一种能力,让“阳光体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阳光”,中国要走的路很长!中国教育要走的路很长!中国学校体育教育要走的路很长……!

编辑|朱灵玉 图源|网络

1.《阳光体育,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阳光体育,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4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