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普洱茶不得不说的事》

一.我理解的普洱茶

普洱茶至今在茶史上的定位,始终是粗茶,我们不妨客观的分析一下,即便在云南每年有上贡的茶品,却至今不见茶史中或文人们对普洱茶歌功颂德。而更多听说的概念,普洱茶大多数是提供给边远的草原山区地带的牧民,那里没有蔬菜种植,普洱茶通过茶马古道运送过去,仅仅是为了牧民们日常助消化罢了。这是我们必需要尊重的历史,即便国家参与炒作普洱茶,但普洱茶至今的定位仍是粗茶。

曾经不止一次的听到一些茶庄的老板侃侃而谈,号称他手中有多少大树茶,古树茶,在30年前的很多茶品都是用大树茶制成。但真正了解普洱茶历史的人都清楚,哪怕是十年前以前的茶品,也很少见到有详细标注是哪个茶区的茶品。也就是说,我们见到的普洱茶,绝大多数能够看到的是编号,或者甲、乙、丙、丁级,但不会是分茶区的。如果这个概念成立,那十年之前,怎么会有大树茶批量压制品的存在呢?说出这样话的人,明显是不懂普洱茶的。

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国家对云南的大叶普洱有准确的定义标准的,就是采摘下来的鲜叶,其长度要达到7厘米,才为之大叶种。如果这样说来,我们喝到的多少片茶的叶片都能达到这个尺寸?说白了,我们都被国家给忽悠了。

我们可以以当年最著名的昆明、勐海、下关三大茶厂为例,他们生产的茶品,一般有详细分级,最高级别的往往用宫廷料作为标签,越是高级别的茶,茶品越细嫩。在古树茶甚至大树茶的叶子里很难找到细嫩短小的芽头,采摘的难度要比台地茶高的多,而且茶厂收购茶青往往以短小的嫩芽为收购高标准。这样一来,以前就算有大树茶,茶农采下来了,多数也是留着自己喝,不会卖给料头,哪怕采下来喝不完,茶农可能也会自己把大叶子掰断了再卖给茶厂充数,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谁都改变不了。所以如果很多人说以前的什么什么茶都是大树纯料,我会告诉你,那纯属是胡扯淡。因为从宋聘一直到红印之间,我至少喝过20种以上的号级茶或印级茶,我比很多人都有实际体会。那些印级茶怎么可能是什么古树茶?而且,很多都是假茶。只不过是入过湿仓之后,你看不出罢了。

我的手中,的确存有一点没有进过湿仓的号级茶(鸿泰昌和蓝票宋聘),这些茶的由来,是在70年代,云南运送茶品到香港九龙仓的时候,因手续不齐全被扣押下数吨茶,众所周知,当年在香港要做湿仓是要交钱的。当年号称没有进过湿仓就不能叫普洱的概念,因为特殊原因 得以保存实属侥幸。这不到2两的茶品是台湾一位不喝普洱茶的好友赠送与我的礼物,至今没有舍得喝,用信封装着。从信封外面可以闻到很特殊的中药味。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以前的号级茶,很多用的是易武料,易武料在存放的过程中会逐渐转为药香型。当然,也有少部分临沧料会转为药香型,但不多。

大树茶的概念谈过了,那么我谈谈存放的问题

大树茶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非常简单的一个回答:我个人认为,大树茶是用来马上喝的。

既然大树茶的兴旺至今还未到8年时间,那么,大树茶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存放价值,或者存放了过后的确可以“转的更好喝”,历史还没有给我们准确的答案。因为,我们至今喝到的存放的很好的老茶.........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台地茶!

台地茶经过了若干个十年的存放检验,对所有人阐述,台地茶是适合存放的。因为,台地茶的树龄轻,生命力强,活性重,茶质丰富。

借助大树茶的存放,我们探讨一个很特殊的概念,就是普洱茶的新品种,是否存在存放的价值?

我所指的新品种,包括:

1.2002年年底开始炒作的千年古树茶或大白毫(云南烘青大叶种绿茶)

2.2003年年底开始炒作的紫茶或紫芽

3.2003年开始炒作的螃蟹脚

4.2005年开始炒作的茶苞芽

5.2006年开始炒作的东方美人(也有人叫这个做月光白)

这些茶,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未有人提起过,我们先不谈存放,先从本质谈谈这些茶的准确定义。

烘青大叶种绿茶,产自云南多个地段,景迈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普洱茶树种,那绿茶是否存在保存价值?我们家中的龙井、碧螺春、毛尖等茶都是趁新鲜喝掉,存放超过半年,基本上就是鸡肋了。一股子闷草的味道,香气尽失,口感转苦。如果这样,云南产的绿茶会不会也是这样呢?答案:当然是一样的!

紫芽茶和紫茶,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为茶科所研制出的新普洱品种。我都喝过,两种茶的茶性极弱,茶性弱的茶是不适合存放的,随着茶性的逐渐流失,茶品会越来越淡而无味。适合现买现喝!

螃蟹脚属于普洱茶树的寄生植物,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所谓的植物并不属于普洱茶,从中医药理来判断,螃蟹脚性极寒凉,属于药用植物。如果当作茶品天天喝,这么寒的饮品对男性身体的冲击可想而知。

茶苞芽——最早出现在大雪山一带,号称从大叶普洱乔木上手工掐出来的芽头。是2005年进贡到中南海的礼品,这种略带酸又微甜的口感颇得普洱新生喜爱。但茶苞芽真的是普洱茶吗?答案是否定的!喝过茶苞芽的人都清楚,如果是大叶乔木芽头,应该具备了非常丰富的营养,茶性极强。但茶苞芽的口感,却是以酸和甜为主。究竟茶苞芽为何会酸?历史上有哪些普洱茶的口感是酸化的?大家客观判断一下就知道了。

东方美人,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口感和茶苞芽极其接近,另一个带酸的所谓普洱茶品种。虽然外形特殊讨好,但芽头茶底全部深色偏红,究竟是为啥?我专门请教了资深茶友,得到的消息比较震惊。东方美人其实就是一种云南产绿茶的【红茶发酵版】,在制作中减少了摊堆这一工艺,由得其自然发酵,所以芽头的那片叶子是红色的,而且带酸。所以肯定了一个概念,东方美人跟普洱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属于即买即喝的红茶版本。

关于茶王班章的概念,我想,这个帖子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明了。

只有喝过纯料老班章的人,才有资格对老班章下准确定义。老班章之所以为茶王,是因为老班章是目前云南茶区茶性最强烈的茶,如果我们喝一泡茶性比较弱的茶,只需要在里面添加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老班章茶,就可以轻易改变这泡茶的味道和回甘面。所以,老班章也被资深茶人称为“味精”。

自大的说一句,我认识的茶人里面,100人里面也找不出一个喝过老班章的,200人里面也找不出一个知道什么才是老班章的。2008年春节之前,乔某人还抱着手里的大黑茶、那卡茶当作老班章四处招摇。结果呢,喝过一次真老班后......那叫一个脸红.......自那开始,我多了一个师父,还多了一个师兄。

现在每个月都会有人拿着号称纯老班章的压制品给我试,但每次的品鉴结果都让对方失望而回,我实在不太愿意把我手里剩下那么一丁点纯料拿出来泡给他们喝。我真的不舍得。但有喝过我的调配茶的人,只要不是死鸭子嘴硬那种,全部都举双手投降了。老班章能够改变其他茶的茶性,也能改变人的味蕾。这是板上钉钉的铁律。如果至今还要说老班章村里种的白菜也叫老班章,那适随专便,咱绝不勉强。

一.我为什么不喝湿仓茶?

道理很简单,湿仓茶的霉菌超标,于我健康有碍,我当然不喝了!我曾经在外讲课,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写到湿仓茶对口腔粘膜产生的影响,导致口腔产生自我保护而收缩唾液腺出口。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东西。茶不但要好喝,还要喝到肚子里的,至今虽然没有收到关于喝湿仓茶喝出什么毛病的例子;但至今也没有见到天天吃发霉饭菜吃到住院的例子。这么说来,在有的选择的前提下,我当然是喝纯干仓茶了。哪怕年份轻一点,总比湿仓茶喝着健康舒服。

二.品饮普洱茶

这个帖子,可能会引起一些茶友们的反感,会有些人觉得乔是不是太自大了。我需要向大家阐明一个事实,我是真心的希望教会新人们应该怎么喝普洱茶。要让你们在很短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依靠自己品饮出普洱茶的真味。从此以后,再大牌的茶商都迷惑不了你。与鉴赏紫砂壶一样,普洱茶本质背后一切的广告、名牌效应、故事甚至忽悠将在此贴之后彻底化为乌有。你们以后喝普洱,只会相信你们自己,不需要再相信任何人了。

品饮普洱茶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为了能让你的嗅觉更加灵敏,不至于误判茶的香气,请不要吸烟。

必备茶具:绝对不能用紫砂壶,因为紫砂壶对普洱茶的口感有修饰作用,为了定义茶品质的优劣,请你们一定要具备白瓷盖碗、玻璃公道杯等泡茶/品茶器皿。

开始品茶的程序:

提示一下,【品定茶质的好坏】和【平时享受喝茶】的概念是不同的。如何享受喝茶以后再慢慢的逐一介绍。

步骤1.

将茶叶片拆散,尽量拆成完整的叶片,不要拆碎,拆散后部分太过碎烂的茶粉请滤出。

说明:

因为试茶的时候茶粉析出茶质的速度较快,对品茶口感和汤的澄清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步骤2.

用开水(水一定要大开)缓慢倒入盖碗,滤去浮起的泡沫,浸泡10秒钟,洗茶一次,倒掉茶汤。

说明:

为了验证茶的品质,请务必牢记——洗茶只能一次!因为茶品在制作和后期存放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第一泡洗茶汤倒掉之后,往往未必能够把茶的异味/杂味、轻微仓味彻底洗干净。而两泡洗茶后,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评茶要判断出来最重要的一半条件,就是要品出茶的缺陷,包括茶在存放过程中的缺陷。

步骤3.

洗茶后,用大开的水缓慢倒入盖碗,浸泡20—25秒后,茶汤注入玻璃公道杯,认真看汤色。如果茶汤浑浊,悬浮物很多,这茶肯定是在制作或后期存放中出现了问题,属于瑕疵。当然也有个别情况,就是满布茸毛的春茶芽头会有轻微混汤的现象,悬浮物为茶面的茸毛。

步骤4.喝茶——请务必记得,一定要等茶汤的温度降低到手摸杯子都不会烫的时候才喝。

也就是说评茶的时候,一定要温喝,绝对不能热喝,如果茶汤温度超过60度的话,就会把你的口腔烫到麻木,这个时候,你根本就不可能喝出这茶的优缺点了。另外,温喝的时候要大口,不要太快把茶汤咽下,要让茶汤充分浸泡你口腔里的每一个位置,感受茶汤究竟在你口腔里的哪个位置产生味觉反应,也就是说,你口腔被茶汤泡着的时候,肯定有位置能感受到苦或者甜,你要认真去体会,最后再缓慢的咽下茶汤。

说明:

一杯接一杯那叫解渴,嘴里不停有茶汤掠过,一直是高温湿润的状况。你怎么可能感受到回甘、生津的明确位置。

步骤5.

品味——第一杯茶汤咽下之后,请你立刻停止喝茶5分钟,在这5分钟里,你的口腔处于逐渐降温的状态,请你集中注意力,感受口腔里的回甘、生津具体准确位置。如果你对茶区特性非常清晰了解的话,一杯下去,你就会知道这茶的口感大概归属在哪个茶区了。

绝对不是说你喝10杯之后才能评定茶的品质,那是茶商们忽悠的说法。因为泡过5-6水后,就算是湿仓茶也会逐渐散去杂味,水会逐渐转甜。越是差的茶品,泡到后面,缺点会散失得越明显,因为之前的确是瑕疵太重了。所以前后有对比,茶商才会拿最后面的几水来忽悠你,说几泡之后就很好喝了。这是骗局,千万不可信。

步骤6.

还是品味——回甘的位置确定茶区后,茶的各项指标,在品饮的时候,应该也可以大致判定了。以前我有说过的,今天重复一遍:

优点:香、甜、滑、顺、回甘、生津。

缺点:苦、色、钉、麻、刺、口干。

步骤7.

茶气?霸气?

这是商家可以拿来忽悠的最大欺诈行为!因为茶气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所以最容易被修饰和作为重点推荐。商家往往会对你说,这茶的茶气有多强……

你可以对商家发问:茶气是什么?

商家可能会说:嘴里的强烈刺激性,回甘,后背两液太阳穴冒汗………

你可以再问商家:茶气是怎么形成的?要怎么样才能更容易感受到茶气的明显存在?

商家往往在这个时候会开始支吾了,因为百分之95以上的商家,并不知道茶气究竟是怎么来的。

教你体验茶气:

请你选择一个身体状况比较差的时候,在空腹的时候喝茶性比较强的茶…….后面的我就不说了,我要你亲口告诉我是什么状况

判断依据:

普洱茶是茶性极强的茶,对身体新陈代谢有加速促进作用,喝强茶质的普洱茶加速胰岛素的分泌,消除你身体内存在的糖分,会导致血糖降低…..在你身体状况虚弱、不适或者肚子饿的时候喝普洱茶,你的身体反应会非常的强烈。因为普洱茶直接导致你的新陈代谢加速。出汗、心慌、手抖……不适的身体状况,就是茶气带来的最容易感受到的【体感】。

关于【老班章茶】的释疑——茶商们常说他们手里有纯料老班章,我教你们一个很特殊的方式来鉴定茶商们手里的茶究竟对不对。你们带着你们手里的普通茶品(南糯台地茶、临沧料等略苦底的茶品)去检验一下就知道了。先泡你们的普通茶,洗茶一次之后泡2水,认真喝,重点是感受茶的缺点。然后让商家拿着他们的老班章,弄2-3片叶子彻底掰碎了放进你们泡过两水的普通茶里面,洗茶一次,然后再认真喝,看看他们的老班章是否把你们的普通茶品的口感彻底改变了?

改变的条件包括:甜度会增加很多,苦基本上掉干净了,不会留口,喉韵加深很多,生津减弱,茶汤质感会一直通到胃部,引至食管和胃部发热等体感。

如果商家说,你怎么可以肯定你这能改变茶性的茶就是老班章?

你回答:老班章是普洱之王,没有普洱茶能够超越之口感,老班章是云南版纳地区以内最甜的茶。如果这2- 3片叶子改变不了茶性的话,那怎么可能会是老班章呢。行内都知道老班章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味精。你的普通茶就是菜,菜加了味精才能更好喝。否则,那就不是味精啦。

这样的话,商家基本上就无言以对了。

三.拣选带喉韵的茶品

普洱茶并不神秘,甚至可以用很简单的道理来理解。以我一个从未去过云南,可以不懂任何山头口味,可以不了解任何的制作工艺,一样可以成为高端品茶人。若进入另一个阶段,则可以以一种标准来审视全世界的茶品。一样可以给各种茶品定义优劣,至少可以说出我们自己亲身感受到的茶的优点和缺陷究竟在哪里。甚至,我已经有能力喝出白酒、红酒甚至咖啡的优点和缺点了。这些概念,其实是从品茶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

曾经网上流传过,一个健康的人口腔内一共可以分为24个区域,如果敏感度极强的人,可以轻易感受到这24个区域内的味觉刺激。而每一个健康的人,品饮普洱茶能够感受到的味觉刺激点和刺激强度是完全一样的。有些模棱两可的商家经常会说:你喝一个味我喝一个味,怎么可能每个人都一样。这话其实是托赖之词,想说的意思是:我泡的好喝,你不会泡,所以你买回去的茶你觉得不舒服…………

如果把普洱茶的优点详细拆分为:

香、甜、滑、顺、回甘、生津、喉韵、体感等条件,我个人在选茶的时候首选的概念是喉韵,然后是甜度,再后是回甘。

喉韵究竟是什么,我这里详细跟大家描述一下:

1.当你咽下茶汤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茶汤是一咽到喉底甚至更深的部位。如果茶是没有喉韵的,哪怕茶汤是热喝,咽下茶汤之后,所有的感觉也是完全在口腔内就结束了。

2.当茶汤咽下之后,若空口咽口水,则能明显感觉到喉底肌肉有收紧感,喉头发甜。

3.带有强喉韵的茶,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满口回甘的茶,也就是说,茶汤只有在满足了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能够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

茶质很强的茶,在某种程度上和湿仓茶对口腔的刺激性是近似的,因为茶质太强,刺激口腔内唾液腺口收缩,很容易使得口腔发干而减少口水分泌,直接的感觉就是口腔内发干。但刺激过后几分钟,口水却会远远不断的涌出,甚至几个小时里口腔内都是带甜味的生津,是一种迟来的优质享受。湿仓茶则是刺痛喉头,锁住喉底、上颚发干,舌头发麻的一种非常难受的味觉刺激。

在经过无数次认真的试验反复品饮之后,我得出一条相对客观的答案:喉韵越深,茶质越强,茶的口感越甜,改变口腔味蕾的时间越长。

我的师父曾经说过,茶并不耐泡,只是茶质强的茶,不经意中改变了你的味蕾。让你产生错觉。很简单的一种尝试,当你喝下一杯茶质很强的茶之后,再喝一杯水,你会发现水是甜的,甚至可能连续喝几杯水都是很甜的。

其是我们都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但为什么水会发甜呢?这个道理正好验证了茶改变了口腔味蕾的说法,是茶让你产生了错觉,也验证了茶并不耐泡的说法。切记——茶汤的发色深浅度并不能说明茶品的耐泡度。如果你的口腔味蕾敏感度足够强的话,只要茶汤冲泡超过10次之后,你就能轻易感觉到“茶和水”的分离,也就是品饮铁观音的时候常说的茶汤出水味了。

再换一个更简单的方式来证明,如果你认为你的茶可以冲泡20次以上,那你把你的茶品认真泡20次之后,从第21道水开始喝,然后你再告诉我你的品感,就会知道我没有杜撰来瞎掰了。我知道至今从未有人这样尝试过,既然这样,带有怀疑眼光的你,就认真试试吧。

每当我走进普洱茶店,店家掌柜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是买来送人还是买来自己藏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的,买来送人和自己藏有什么区别,不好喝的送人肯定遭白眼,自己藏总不能藏苦茶啊。无论买来送人或自己喝,都要对着优点去选,当然,如果你的朋友很喜欢湿仓茶,而你又不喝仓茶的话………

那茶的缺点又是什么呢?

苦、涩(面积)、刺(局部或点)、燥喉(灼热烧疼感)、挂(茶感停留在某一个位置咽不下去)、干(无生津感)…

茶是会让人上瘾的,我认识几个朋友说,他们早晨起来就开始喝茶,除了吃饭上厕所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喝茶上了,可以一天不停的喝茶………我不否认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强人,但假设你给他喝茶质很强的茶,估计挨不过5天,这人就要挺不过去了。如果一天到晚喝茶质很弱的茶,其效果无外乎和喝水没有太大区别。

换个方式很好理解的,一个人一天分段喝10大瓶啤酒,很多人都成生活习惯了,不喝反倒觉得奇怪。如果每天分段喝掉5瓶二锅头,恐怕连续5天下去,我们只好到医院去看望这位朋友了。酒和茶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相似的。茶质很强的茶绝大多数都很好喝,但也是双刃剑,对身体的伤害也不小的,所以,茶质强的茶,用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就好,但千万不要经常喝。

四.谨慎选择普洱茶

相信已经有很多人谈普洱色变了。2007年年底至今的普洱茶行情大跳水,已经让很多投资者梦断心碎……

虽然品饮普洱茶已经进入10年,但并未参与05-07年新茶涨价的追涨杀跌,换回一句寻求心里平衡的话,我虽然没在茶叶上赚到大钱,但我毕竟没有手里砸着一大堆喝不进嘴的所谓普洱茶。

云南的茶产量有那么高吗?一年总产量竟然高达数万吨。我们姑且不论早年大厂里连续生产几年才凑齐了出一批货的概念。就算是现在,在云南本地,何来那么多的茶青可供压制成品?

存茶的朋友们,先不论干或湿仓,你们有没有非常认真的品饮过,你们手里的茶都是云南普洱吗?

������关于普洱茶拼配或纯料的概念,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这个话题,我希望借这个帖子谈谈我自己的看法。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甚至相对完美的纯料普洱茶!云南普洱茶中最顶尖的两支标竿:班章为王,易武为后。均存在难以掩饰的本质弱点:

1. 纯老班章不生津

2. 纯易武大树没喉韵

以上两段话为乔某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看贴者自觉持绝对反对意见,不负责争辩。谢谢支持。

之所以要拼配,理由只有一个:避劣显优

我们究竟怎么去选一泡好的普洱茶呢?很多人并不清楚,新人会跟随者朋友在茶店里,品饮的时候,会人云亦云,因为自己不会喝,会有一个概念,就是朋友圈子都说好的就是好。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一个带我喝普洱茶的老师是台湾人,第一次带我喝的是标准的港仓茶。后来我走到市场上找茶和咨询,居然在5-6家茶店里,给我喝的都是港仓。从那开始,我就把港仓的味道当成了最标准最地道的普洱茶味。

遇到那些纯干仓的正路货,我反倒以为是有问题的。

到了后来,自己在买了一些号称是纯干仓的茶,拿到一些茶庄那里咨询,茶庄喝别人的茶,纯粹交流,当然是有什么说什么了。优点和缺点都会直接说,我的几次网购,均宣告失败。自2009年年底,我才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入仓”的概念,从那开始,我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干仓茶。那是自己一手一脚存出来的。

1.《[普洱茶为什么是深色的]普洱茶为什么那么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普洱茶为什么是深色的]普洱茶为什么那么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0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