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主持人-
夏,新闻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体社会研究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
对话嘉宾-
王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教授
郑晓迪,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山东艺术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夏·安德宇:美国著名报纸改版专家、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达里尔·莫恩曾经说过:“一份充满活力的报纸应该不断寻找更好的方式向读者报道世界,解释世界。”他断言:“如果五年后报纸仍然停滞不前,就不会有新的进展。”这意味着报纸至少要每五年改版一次,否则很难继续生存和发展。
王:我非常赞同摩恩教授的说法,对国内报纸改版的趋势持积极态度。新媒体时代,媒体与产业融合,纸质媒体数字化传播,纸质版融合;在生活中,许多报纸的纸质版从文案设计、内容选择、措辞和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显然是对这个话题的肯定和回应。俗话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郑晓迪:我觉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把报纸的改革局限在改版上,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
夏:这个怎么说呢?
郑晓迪:2017年6月皮尤报告显示,美国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为67%,远远超过传统纸媒。随着大量报纸用户向社交媒体的迁移,美国报纸调整了策略以适应它。另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新闻阅读量的增加,美国报业的订户和广告收入越来越差,报纸新闻业裁员频繁出现。近年来,美国报纸媒体一直在寻求人才构成、内容定位、传播渠道、盈利模式等方面的转型探索。这些探索经验可以为中国报业转型提供借鉴。
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发展无疑是今天讨论这个话题的背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有必要修改报纸,或者说还能起作用?
王: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报纸的改版还是有效的。和其他行业一样,传统纸媒也会经历一个成长和经历的时期。从繁荣到困境,在转型的基础上创新、变革、突破、生存、发展,即如何“一直活得好”,是一个行业永恒而现实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说,也是一个需要不断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报纸改版不仅是一个是否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传统纸媒应对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自觉举措。目的很明确,就是“生存”“发展”,不被新媒体淘汰。可以说是时代所迫,也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易经》中“君子终日工作,与时俱进”,这是真理。
夏:纸媒有自己的天职。该做的还是要做的,要活成本来的样子,修改一下很正常。
王:技术革命引发了传播革命,尤其是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从新闻门户时代变成了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化。官方话语受到民间话语的挑战。这些客观因素对传统纸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理解,报纸改版是传播技术革命必然导致的自我调整。报纸能做的就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寻求技术、内容、形式、传播路径的变革。俗话说“变才有意义,通则久而久之,新之日长”。
郑晓迪:这个观点我不太赞同。纸媒要着眼于整体转型,而不是执着于纸的形式。在当前背景下,修改不是无效,而是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了精力,还耽误了转型的业务。
我不是盲目反对修改,而是觉得在决定怎么改之前,要看清改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数字新闻团队形成的基础上,美国报纸对新闻有了更清晰的定义。报纸的功能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呈现事件,更重要的是回归新闻的本质,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根本需求,坚持“内容为王”的新闻本质,坚持新闻质量。事实上,公众对高质量、专业和权威新闻的需求很难在混合在线媒体平台上得到满足。报业要想突破自身发展困境,可以充分发挥品牌、人才、信誉等优势,准确满足用户不同的阅读需求。
夏安德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报业的经验对中国报业转型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报业大小改版的实践有很多亮点,反过来也成为其他国家媒体学习的典范。
王。比如《中国青年报》1993年第一次改版,1999年第二次改版。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青年报》一直在变革。2017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周六周日停刊纸质报纸。放弃周末纸质报纸,专注于新闻客户。"中国青年报有必要取消纸质版吗?"“没有!”面对提问,《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坤表示:“虽然《中国青年报》不在周六和周日出版报纸,但我们比以前忙了一倍多。我们现在24小时出版《中国青年报》。凌晨,《中国青年报》将进入工作状态。”
夏:我也注意到光明日报从2016年底到2017年初也集中了三项改革: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与众不同;三重去能,重新凝聚核心竞争力,减少支出,提高效率;增强产品意识,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为其他报纸的类似改革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王:目前报纸的改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纸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不断调整版面。这项工作是报纸做的,不是新媒体时代特有的现象;第二,报纸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数字化与纸质传播的融合,尤其是纸质媒体的数字化,不仅使信息传播更加辐射和渗透,也使报纸的经济收入更加多样化。媒体团队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和技术优势,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如帮助企业做电商平台、APP、微博、微信公众号营销等。这些营销手段其实就是“互联网加经济”在通信行业的具体表现;第三,报纸以技术为媒介,在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在根据情况重新转动话语权,引领从网络到数字纸媒的潮流。比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已经改变了八股文的风格,他们的写作风格更加脚踏实地。同时,他们也通过公众号等平台抢占网络话语的制高点。
郑晓迪:据我观察,国内外报纸改版的成功有三个共同点,即坚持报纸的“宣传”,在精准定位上寻求突破,在深度报道上发力。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混合信息、冗余过载、虚假新闻、标题党等问题突出,不符合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权威、优质、深入的新闻。通过报纸的改版,我们当然可以在这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报纸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虽然互联网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但一些重大话题和重要话题只能由专业媒体报道。美国报纸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甚至尝试对“付费墙”的内容收费,主要是因为报纸发展战略减少了信息新闻报道的篇幅,因为这些新闻可以很容易地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侧重于重大话题和专题。报纸专题报道多年来在普利策新闻奖上的出色表现很能说明问题。
夏:接下来,报纸改版应该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王:设想一下未来报纸改版的模式。首先,报纸改版可能会尝试走“群众路线”,更多关注民生,增加更多能够促进公众参与、共同创作、互动的话题和版面,为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提供一个对话平台。其次,除了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关注民生之外,报纸改版还可以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探索民俗和各种文化遗产。报纸不仅要有专家学者对文化的通俗解读,还要有民间学者、传统文化爱好者、传统艺术家、工匠等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观点、论证、表演和展示。第三,在新媒体时代,纸质报纸应逐步走向低碳环保,控制成本,降低消耗,注重资源的再生性、可回收性和循环利用。比如,尽量适当降低纸质报纸的发行频率,或者寻找新的环保材料替代传统纸质材料。第四,报纸改版可以结合创意产业,推出奇幻科幻的阅读体验模式。例如,读者可以通过特定的阅读器、扫描代码或直接裸视,动态、立体、全息地体验报纸。如果读者能体验到3D、4D、5D甚至更高维度的特效,那就有点像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的《预言家日报》了。或者,尝试将用户的中枢神经系统与网络联系起来,融合成一个“网络生物”,在这个“网络生物”中,意识以“头像”的形式在数字世界中穿行,以“交叉穿越”的方式进入各种报纸的虚拟空房间。在虚拟现实中,读者和用户,包括记者本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同一个事件,也可以与在线虚拟社区中的其他体验者进行互动。有些新闻事件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游戏化、可视化,进行剧情和角色体验,类似于《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空和《阿凡达》等科幻作品中虚拟现实的角色。就这样,改版的视野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1.《王宁川 价值几何?如何改法?新闻学博士夏德元谈新媒体时代报纸改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宁川 价值几何?如何改法?新闻学博士夏德元谈新媒体时代报纸改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8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