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中庸之道的思考
《大学中庸》由《大学》和《中庸》两部分组成,都是《礼记》的一部分。
《大学》共十一章,分别是:《明明德》、《新民》、《至善》、《知书》、《知事》、《诚》、《修身》、《齐家》、《治国》。“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提出“修养是修养的基础”,修养、知识、真诚、真诚是修养的方法,强调人的修养不仅是一个内省的过程,更是一个接触外物、通过学习物理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的过程。朱的“三个纲领”强调道德修养、弘扬美德、改造人民、达到教育世界的最终目的的三重境界。物、知、诚、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朱所说的“八项”。
“大学,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最好的地方停下来。知止于是决定,决定才会安静,安静才会安全,安全才会被考虑,然后才会贤惠。事有目的,事总有目的。如果你知道你拥有什么,你就会接近它。”这段话是对《大学》的记述,也是这本书的总纲,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目的是发扬光明磊落的品德,让人弃旧迎新,获得最完美的状态,知道应该达到的状态,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志向,确定了就能淡定从容,淡定深思就能有所收获。
万物有根有枝有终,万物有始有终。知道了背景和结局的程序,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看完这部分,联系实际真的很有意义。学习和学习需要一个安静平和的心态,让我们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认真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就很难认真全面地思考问题,对问题做出深刻的分析。
读《大学》最深刻的是人要有义,即保持内心的义,即保持天生的良知,不受个人好恶的控制,不受个人感情和私欲的控制,即为了保持美好的心灵而把握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和焦虑。当我在这里写作时,我不禁想起了刘明湘先生在大三下学期给我们看的解释翟洪深国学经典的视频,其中提到人们应该有严肃的观点和积极的思考。本来和《大学》里的义有相似之处。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的关键。《中庸》内容较多,共33章。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更适合个人修身养性,如大智、大德、隐平、主位、行远、诚等章节及以下事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以前对《中庸》的理解只知道一点点,真正研究之后才知道很多。在第二章中,“时间”不仅指时间和时间,还指机会。既不能超越舞台,也不能被时代抛弃。超越现实很极端,但跟不上步伐就过时了。我认为中庸之道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与“时间”的概念是一致的。然而,不同的学派对中庸的准确理解有不同的理解。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其中“中庸”具有宽容和利用的含义。即所有的客观存在都要被包含并合理利用。在具体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都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应该被接受。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和空条件下,做出适当的行为。庄子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庸”是原则,“中庸”是实践,中庸是知行合一。朱对中庸思想的理解是,中庸是公正的,没有错误的。中庸之道说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做起来太难了。因为要达到中庸之道,就要做到不偏不倚,力求完美,寻求两端的匹配点,在动静变化中恰到好处,这在现实中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难。
另外,《中庸》讲的是“诚”,即对自己、对家人、对外国人诚实。一个真诚的人,性格是真诚的,思想是深似一潭水,胸怀是宽广如蓝天。其实现实也是一样的。诚信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是一份事业的基础。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如果你对自己不诚实,你就不会谨慎;如果你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企业不诚信,就不会繁荣。
1.《大学读后感 《大学 中庸》读后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学读后感 《大学 中庸》读后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13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