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第11届新经典讲堂的记录,
发表于《当代教育家》第十一期
文|李镇存主编《当代教育家》杂志,
上海“全程”研究中心主任
总体优先原则
人类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很多专家告诉我们,语言学习要从识字开始,遵循单词→单词→句子→段落→文章的顺序。长期以来,这样的认知引导着我们教师教学的路径和逻辑:一年级,侧重识字和写作;二年级侧重词汇积累和句子训练;直到三四年级才开始段落和章节的写作训练。
这个逻辑真的对吗?让我们看看婴儿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妈妈教新生儿说话,会不会遵循“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的教学逻辑?没有!她把新生儿抱在怀里,还没等婴儿睁开眼睛,她就开始说:宝贝,你真美;宝贝,妈妈有多爱你;宝贝,你是我妈妈的小天使...没有一个母亲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和她的孩子说话。虽然宝宝此时听不懂妈妈的话,但在宝宝什么都听不懂的前提下,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温柔的爱的语言...
一些语言学家做过统计。在宝宝开始说话的差不多一年前,一个妈妈对宝宝说了几百万个字;而且,研究发现,母亲在婴儿时期对婴儿说的话越多,他们的语言发展就会越好。
父母用完整的句子、歌曲、故事、温柔的爱抚和眼神与孩子交流。在这种渗透交流下,宝宝一岁的时候,会突然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然后迅速突破一个单词,开始说连贯的句子。是什么力量让宝宝这么快突破语言障碍,掌握语言技能?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大规律——人类认知的重要规律:整体优势效应。
请看以下图片:
你先看大f还是小f?大f。
这是什么数字?你一定要回答,是圆的。其实这只是五个线段。是你的大脑自动填充空的白色部分,然后完成“圈”的认知。
大脑总是在整体的基础上识别事物,不能接受无意义的线段。只有把这些线段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才能让它感到舒适和惬意。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点是整体先于部分,决定部分的性质;同时,简单的部分相加并不等于整体。例如,一个人有头、四肢、心、肺、肝、肾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喜怒哀乐的人吗?绝对不行。
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很多单词,积累了很多好的单词、句子、诗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高。
子曰:“人离路不远。离路远的人不可能是路。”这句话高二高三的孩子都能看懂,每个字都能认。但是他们能理解这句话吗?很难,因为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我们来挑出《春江花月夜》里的话:江上月,潮,月,连海平,千里,随波逐流……让孩子读透。小孩子能用这些字写《春江花月夜》吗?肯定不是!因为创作这样一首伟大的诗歌需要深厚的文学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自然观...
这些规律提醒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以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必须摆脱碎片化、脱离生活、从局部出发的弊端。为此,我和我的团队开发了一个“全程”。
从整体中学习,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知识世界,是“全程”最基本的法则。
从一年级第一节课开始,“全程”就强调整体性:第一节课呈现完整的儿歌《晨钟》,而不是一个孤独的词;
牵牛花,爬栅栏,
爬上篱笆,吹小号。
滴答,滴答,
孩子上学!
我们把单词的学习放在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和特定的情境中。孩子读了会觉得全世界都在欢迎他上学,对学习的整体感知很好。
第二课,著名的绘本《大卫上学》,其实是高一整本书。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故事完整,仍然训练了孩子的整体思维。
在一年级写作中,我们强调从“文章”开始。这里的文章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维结构。比如一个孩子画一片绿色的草地,你可以问,这片草地上有什么?小朋友会回答:有蝴蝶,有蚂蚁……好,画这些小动物。继续问:蝴蝶和蚂蚁之间发生了什么?孩子们会饶有兴趣地告诉你。听你这么一说,太棒了!画出来!这样几幅画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了这种不断的训练,孩子的整体思维意识和语篇结构能力在三四年级会非常强。识字可以整体开始吗?当然可以!
字源识字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历史,都有一个演变、发展、壮大的过程。当你介绍这个词的起源和发展时,你是通过一个词给孩子一个民族文化的世界。当然,你也可以跟着课文一起读。单词不离单词,单词不离句子,句子不离段落,段落不离文章。总之都遵循整体优先的原则。
感知优先原则
孩子天生感知敏锐,但解释力相对较弱。解释力应该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而增加。
听摇篮曲的时候宝宝会觉得很安心很舒服,但是他给不出原因也解释不清。感知是感性认知,解释力是理性思维。没有感性,只有理性,是机器人;没有理性,只有感性,变成了动物。只有让理性的光辉照耀在感性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智慧的山川。
人的成长总是从感性出发,逐渐过渡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但问题是,孩子入学后,我们马上就把他当成一个完全理性的人:当他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为什么还玩泥巴?为什么还尿裤子?为什么小屁股还在椅子上扭来扭去?
鉴于儿童的感性大于理性,“整体课程”高度强调“热认知”和体验式学习。
20世纪60年代,霍姆斯提出“冷认知”,认为人的思维可以完全转化为数学算法和程序。如果把这些算法和程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像人一样思考。这种观点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所谓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基于这一观点,第一代认知科学诞生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冷认知和超脱学习——学习可以脱离人体(生理感觉、情绪等)。).
但90年代后,很多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味觉都参与到学习中,会影响认知判断。例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周闻做了嗅觉参与实验。她在电脑上制作了一张模拟关节运动的有光点的小男人动态图,让被试根据小男人的步态判断是男是女。同时,她将从男性分泌物中提取的雄甾烯酮和从女性分泌物中提取的雌三烯溶解在丁香油溶液中,以便受试者在闻气味时做出判断。
一个神奇的现象发生了。闻过酯酮溶液的异性恋男性更倾向于判断反派是女性(雄烯二酮溶液对他们没有影响);相应地,闻到雄甾酮溶液的异性恋女性更倾向于判断反派是男性(雌酮溶液对她们无效)。你看,连嗅觉都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也就是我们的学习。
还有比较典型的例子:让一个登山者背着沉重的行李去判断山的高度,通常他会判断山的高度比较高;同样的登山者,同样的山,轻载,他会认为山矮。冬天,让人端着一杯热水来判断照片中的人是否友好,通常他会认为友好程度更高;而且拿着一杯冰水来评判,你会觉得友好度比较低。这些实验表明,认知离不开物理感受。相反,人体的生理感受直接影响人的认知。这就是“热认知”的基本原理。
所以,整个课程强调全身心的学习。我们在阅读书籍的编写和课程设计中强调三个概念。
在当代教育家主办的首届中小学教育戏剧高峰论坛上,孩子们用身体学习
首先是仪式感。仪式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基督徒为什么要去教堂?你站在一座高大庄严的教堂里,头上顶着一个高高的圆顶。阳光透过五颜六色的玻璃,仿佛你在天堂。教会的空结构特别有利于声音的传递,所以一旦传教士的声音出来,是那么响亮、慷慨、穿透力强,再加上雄壮的音乐,这个仪式被反复强化(当然还有各种宗教内容要解释),宗教信仰成功的传递到你的内心。
全程每天都有仪式。早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感恩诗。简单的诗句在悠扬的音乐中不断重复:“感谢大地给了我们食物,感谢河流滋养了我们,感谢阳光给了我们温暖,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感谢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很伟大。”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每周都有统一的升旗仪式。每个月都有非传统课程日,学生不学习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传统课程。,但是玩除了传统课程以外的各种东西。在学期结束时,在最盛大的期末庆典上,孩子们表演各种戏剧,以艺术的形式庆祝学期的结束。
其次是故事圈。故事圈是“全程”读者的一大特色——在“全程”读者的主题研究中必须
它由儿歌、绘本、故事、电影等内容组成,共同创造了一个立体的学习领域。第三是情境场。情境场的构成有几个要素: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我们特别注重教育剧的运用,让孩子全身心地去学习,去理解,去表达,去锻炼孩子的自信心,去培养孩子的气质。同时也是所有学科的工具,可以帮助所有学科加强教育效果。
复杂适应系统原理
打开一块瑞士表的表芯,你会发现它的结构非常复杂精密,却无法改变。不管有多少零件,只要熟悉就可以按照葫芦画瓢重新组装。这个复杂的系统是机械的、刚性的,是无法改变和生成的。称之为机械复杂系统。机械复杂系统培养不了创造力,钟表匠拆钟再熟练也当不了发明家。
我们现在的教育类似于机械复杂系统:课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严格,操作要求越来越细致,但本质上还是很机械的训练,从学这个课文到学那个课文,从学这个问题的解法到学它的各种变式的解法。
与机械复杂系统相对应的是复杂适应系统,这是自然的。在电影《狮子王》中,小狮子辛巴问他的父亲:我们吃什么?狮子爸爸说要吃羊。辛巴说,爸爸,羊那么可怜,我们为什么要吃它呢?狮子爸爸说,我们吃它,死了就把它变成肥料来滋养大地。地上长了草,草被羊吃了。世界就是这样循环的。
可以看出,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动态的,无止境的,循环的。有一个特别的词来形容这个特性:涌现!
第二,每一个生命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自然成长,享受自己的位置。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自适应。
第三,虽然有自己的规律,但并不像机械操作那样可控,它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自主的、不可控的。
整个课程不是简单的学科拼盘,不是复杂的机械系统,而是复杂的适应系统。
第一,“整体课程”的结构是开放的。所有主题单元都有外部链接接口。你可以链接电影、场地、大师讲座……所有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课程的一部分。
第二,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全程”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这种“全课程”的实验学校,在期末安排教材剧《三只小猪》的时候,班里20多个孩子是不可能有角色的。朱文俊老师说:“孩子们,找到你们自己的路。孩子们说:“简单,老师,给它加上情节和角色..............................................................................
三、学习方法的适应性。学习方式的适应性是唯一不能强加给孩子的方式。所有的方法和途径都要在他遇到问题之后,通过解决和适应问题来形成,否则无法固化成他的内在品质。
第四,学习成果的无限可能性。除了知道多少字,读过多少书等“死目标”之外,我们更注重孩子在阅读、研究和体验中的情感成长,思维的拓展,情感的滋润,这些都是无限的、不可预知的。所以我们强调教学要适度失控,让创造性思维能迸发出火焰。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你什么意思?首先,野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的,不需要别人照顾。其次,野花生长不均匀,每一朵都不一样。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看“全程”的LOGO:就像一本一本摞起来的书,也是一个异类。人在一起,书在一起,书在一起,相互完善,全人教育发生!
总之,整个人,全方位,全职空,全心全意,这就是“全程”。
更精彩的,请看本期《当代教育家》
[话题]我们教“人”-
第十一届“新经典”论坛发言记录
◎课程整合
李振村:“整体课程”最重要的三个基本原则
常丽华:让经典“活”在孩子的生活中
周启星:“词成万象”课程的“前世”
李:一门诞生于课堂的项目整合课程
◎教育剧
张立明:人是关系的标尺,美是创造力的维度
车间记录:剧里剧外都有“戏”【黄立金】
安德鲁·盖恩斯:教育戏剧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工作坊记录:体验——把自己变成一首诗[杨雪梅]
乔纳森·琼斯:过程剧如何解读“移民的新故事”
工作坊记录:内心深处的表演[张角吴凡]
梅根·克罗斯比:教育戏剧,让主题教学更有感情
工作坊记录:教育戏剧让身体回归自然[杨雪梅]
◎经典保存与创造
曾郭俊:扎根中国,绽放国际
徐健顺:阅读自古以来就是吟诵
丁次矿:小班,语言优美
◎创意阅读
王崧舟:“活出”你读过的书
胡红梅:一起阅读生活,让学校教育成为现实
数学之光
张宏伟:数学思维的全景重构(上、下)
曹佩英:重新发现教材
余:教书是一回事
陈培群: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引领深度学习
刘婺源: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你可以买这期《当代教育家》
1.《字词句段篇 李振村:教了那么多年的字词句段篇,难道错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字词句段篇 李振村:教了那么多年的字词句段篇,难道错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0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