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来源于今生的病因,也可能与前世有关。有时候,人的情绪和行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抑郁症患者往往和以前完全不同。原来,有说有笑的人会变得沉默;有条理的人会变得恍惚健忘。有些人被心理学家诊断为抑郁症;有些人虽然没有确诊,但在抑郁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有抑郁的迹象。他不开心,经常说一些很迷茫,不着边际的话。后来,虽然他交了很多朋友,也参与了政治,但研究人员坚持认为他一生都患有抑郁症。
还有林肯、罗斯福、丘吉尔、巴顿、达尔文、梵高、戴安娜等等。所以人们称之为剥夺人类灵魂的忧郁症蓝色病毒,是世界头号心理杀手。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有很多,但这些方法只是暂时的抑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最重要、最彻底的治疗,就是通过修行调整心态,这样才有根治的希望。
如果深入抑郁症的根源,我们会发现,抑郁症归根结底源于人对事物的依恋。从一开始,人达不到“我”,就不是独立的、不变的、真实的,而是各种原因汇聚之后的暂时现象,同时执着于一个原本的自我。从我拥有他,是贪恋适合自己内心,满足自己的人和事,希望拥有;违背自己内心,不符合自己习惯的人和事,心里都很反感,产生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佛陀在《佛寺颂》中说:“离开了心,这个身体就像一根枯木,要调整心态,调整心态自以为是。”
心是万物的灵魂,身体只是心的附属品。离开了思想,身体就像一块木头,不会乱来。所以,首先要修心。一旦我们的心智得到控制,外在的形象自然会纠正“中国从经出发”的云:“调整你的心智,蒙福上天,受圣所尊崇。”
如果能静下心来,福特自然会成长。所有的圣人都会敬佩,保护,祝福一个充满信心,行事如法的义人。即使身心遇到暂时的冲突和邪恶的影响,也不会从此倒下,而是会重建人生观。
当我们看到历史上的伟人因为无法忍受痛苦而放弃了宝贵的生命时,我们不禁深感痛惜。在僧侣或在家的佛教徒中,也有一些人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抑郁中挣扎。他们厌世情绪强烈,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这是典型的抑郁症。
我们必须关心他们,向他们伸出援手。并祝愿有一天,让所有抑郁症患者实现空性,斩断自我,这才是光明之路,也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1.《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 佛教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 佛教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9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