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武汉市政府发布通知:为更好地实现防控资源配置,将实施“健康码”实名认证管理。
“健康码实名认证”是谁?对防疫有什么作用?肖磊会一一回答你。
《卫生法》的家族史
作为一个才提出半个月的概念,“卫生规范”最近成了地方政府的“热词”。
2月9日,杭州市政府宣布将出台新的数字防疫措施,支付宝“健康码”就是其中一项措施。短短两天,《卫生法》在杭州全面推广。
一周后,2月19日,浙江、四川、海南三省宣布将在全省覆盖“卫生规范”。到目前为止,上海、安徽、云南、山东等地也开展了相关项目,数百个城市通过“健康码”进行数字化疫情防控管理。
在“健康码”热潮中,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成为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核心。
按照支付宝本身的说法,“健康码”的灵感来源于地铁上的“人体体温测量”。开发团队在新年第四天开始施工,第一个演示“健康打卡产品”在新年第七天制作完成。
2月5日,经过多次功能性讨论,《健康守则》第一版正式诞生,每半小时迭代优化一次。7日,H5版发布,9日,《健康守则》在支付宝上正式上线。
在“健康码”功能中,用户可以通过查看当前城市,是否是密切接触者,然后提交,得到专属的“健康码”。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
“健康码”的分类也很简单。分为绿、黄、红三种颜色,可以动态转换:
绿色代码:城市中的亮码;
黄色代码:7天内实施集中或居家隔离。连续报健康打卡7天以上,会变成绿色代码;
红色代码:实行14天集中或居家隔离,连续申报健康打卡,将改为绿色代码。
同时,腾讯还制作了微信版的“健康码小程序”,已被数百个城市采用。
《卫生法》背后的政府推动者
如果说支付宝和阿里的产品经理+开发团队是产品快速落地的原因,那么“健康码”就可以快速推广到全国,这离不开政府的全力配合。
作为专注于“互联网创业”的杭州,阿里巴巴是绝对的中心。
对于杭州市政府来说,阿里巴巴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和就业机会:仅2019年,阿里巴巴就缴纳了516亿元的税收,导致税收超过2500亿元,创造了4200万个就业机会。
除了经济增长和就业,阿里的存在给政府带来了同样的“优化管理”的礼物。
2016年,阿里巴巴云与杭州合作,发布首个城市大脑,打造城市智能中心。几年之内,城市大脑已经登陆苏州、通州、澳门、吉隆坡等国内外城市。2017年8月,杭州市政府与蚂蚁金服联合推出“信用房”。
同时,杭州也在积极为阿里等互联网厂商创造条件:2019年9月,杭州发布了“新制造计划”。杭州将抽调100名政府干部到阿里、吉利、娃哈哈等数百家重点企业担任政务代表。
卫生法规的迅速出台,自然离不开杭州市政府。
腾讯的“健康码”上线也是一样,几天内获得广州市政府“随康”认证,其他重点城市的支持十天内完成。
有了当地政府的背书,顺理成章的打通了《卫生法》和医疗体系。
2月21日,“健康码”正式与杭州电子社保卡、健康卡挂钩。支付宝表示,通过“我的健康”,可以直接实现挂号、号码检索、就医、取药、电子发票等就诊和医保支付应用。
不仅如此,《卫生法》还将支持网上签约、预约、互联网诊疗、报告查询等各种医疗查询。,访问声明也可以通过“健康代码”进行。
“健康守则”的不和谐声音
但在看似美好的“健康守则”下,也有不和谐的声音。
2月16日,浙江省政府宣布,已发放700多万份卫生代码,“红色代码”达到30多万份。
许多“红色代码”不仅给社区带来负担,也有许多公民质疑它们。发布会后,已有3万人投诉“红码”问题,其中健康码“变色”的黑箱机制最为严重。
根据支付宝的解释,健康码的“红、黄、绿”是根据大数据综合判断的。虽然推断是基于人口管理系统+运营商的定位,但没有给出具体细节。
2月13日,在浙江省推广《卫生法》期间,有人说,城市和地方可以在省规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关于健康码的管理机制和支撑体系,只意味着“即将到来”。
但在管理机制出台之前,人们的“投诉信”早已渗透到网络上:湖北重灾区有很多“绿码”,但杭州本地居民一夜之间就变色了,一些回省外工作的亲戚也亮出了“绿码”。
虽然杭州后来加了,但绿码的判断来自空(社区街)、时间(出游次数和时长)、人际关系。但也承认,目前“健康码”的信息比较零散,无法准确筛选重复填写的人。
支付宝官方也表示,“绿码”不是身体健康的唯一证明,也不是“肆意通行证”,需要配合检测体温或在重要出入境检查站出示证件等相关流程。
摘要
“健康码”的迅速崛起,本质上是简单技术+大平台+强力推广的结合。
其实健康码所描绘的“大数据”和精准匹配是阿里和腾讯非常擅长的领域,技术难度不高。
而当地政府与他们的合作,无疑看中了他们庞大的用户数据。
但在推广“健康码”的过程中,由于人口流动的动态性和信息填充的低门槛,使得“健康码”的信噪比(SNR)提高。个人终端和自我报告是否可靠值得商榷。
即使采用操作者申报制度,粗糙的“红、黄、绿”显示也难以准确反映该地区疫情变化。绿的人出门还是要登记的,红的“误伤”的就没机会出门了。
肖磊并不是指责《卫生法》初衷不好,而是在快速推广的过程中,双方都尝到了“急功近利”的滋味:不保证准确性,只是在非常粗糙的数据匹配下才开始推广。
把这个制度和医疗捆绑在一起打磨,是一把双刃剑。万一“红色代码”正常化,某个地区的人看病会不会受到“特殊对待”?
杭州虽然也有过处罚填写虚假信息者的案例,并被纳入失信体系,但数万市民的投诉信表明,信息的准确性远远不够。
有时候,互联网企业与政务的“联姻”可以带来更快、更透明、更开放的体验。
但是,“互联网基因”也带来隐患。比如在P2P雷阵雨中,杭州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城市,甚至租了一个体育馆供受害者投诉。这充分表明,在这一关键决定下,“互联网+”并不是万灵药。
1.《健康码有用吗 100个城市推行的健康码,真的有用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健康码有用吗 100个城市推行的健康码,真的有用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2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