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石油工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仍未能阻止巴库石油产量的下降。苏联人不得不开发新的油田——乌拉尔成为最好的选择,也被称为第二个巴库。
正文|陈
当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通过俄国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的幽灵变成欧亚大陆的巨人时,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主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特别是随着苏联国有化进程的推进,共产主义的幽灵不仅成为诺贝尔家族、罗夏家族等私人资本家心中的一种恐惧和反抗,也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乃至全球自由世界的焦虑和不安。
整个自由世界的目光一直聚焦在苏联的公共体系上。他们共同构筑了一道防线,结成了同盟,并且一直在阻止布尔什维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打破了这种平衡...
战争中的大迁徙
当希特勒的各种集团军队不流血地迅速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闪电战征服波兰和北欧,进攻英法时,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自由世界的意识中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德国进攻苏联那天对全国发表的广播讲话中所说,“在过去的25年里,没有人像我一样一直反对共产主义。我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然而,这一切都被眼前景象的对比所掩盖。”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不仅改变了自由世界对共产主义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共产主义世界的思维。新的苏联政府不得不调整其经济发展计划。
斯大林不允许把苏德战争说成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战争,也不允许说成是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意识形态的博弈,而是反复强调苏联是在进行卫国战争,苏联不想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而阻碍一切反希特勒势力的国际团结。不可否认,这是斯大林对丘吉尔反战态度的回应。
朱可夫元帅在《回忆与思考》中写道,在讨论1941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计划时,
鉴于国际形势的巨大复杂性,重工业发展计划不得不进行重大调整,这大大加快了国防工业的进步。从军事角度来看,加快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在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和化工部门建立第二套企业的政策意义重大。
这里建的高炉占所有新建高炉的3/4。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和乌拉尔建立冶金厂,在中亚建立大型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重工业,建立汽车装配厂、铝接头厂、轧管厂和水电站。
战争来得比想象的要快得多,朱可夫元帅提出的第二个计划,原本是作为后备计划,不得不变成第一个计划,迅速付诸实施。
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两天后,苏联中央政府讨论并通过了这个计划,决定将工业企业从前线地区迁至后方,并在东部地区恢复和重建这些企业。斯大林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莫斯科以西广阔的东欧平原上,苏联40%的人口生活,供应苏联63%的煤炭,生产68%的铁和58%的钢,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移民。
然后,在德国人的炮火下,2593家工业企业,1800多万工人及其家属,以及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物资,从白俄罗斯、乌克兰,从波罗的海沿岸,从列宁格勒和俄罗斯的东欧南部,向东转移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
石油在战争中的作用
“对希特勒来说,石油是进步的要素,也是机器时代的驱动力。有人说他读过所有关于石油的著作。他熟悉阿拉伯和美国油田的历史,以及石油的开采和提炼。希特勒的巴尔干政策完全基于罗马尼亚石油。他特意将针对克里米亚的行动写进了“巴巴罗萨”指令,纯粹出于对罗马尼亚油田的担忧。他认为,从克里米亚起飞的苏联军队将对罗马尼亚油田构成威胁。”——这是保罗·卡雷尔在《东进——苏德战争》一书中对希特勒痴迷石油的描述。
1941年3月,德国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向他报告,德国的石油储备将于10月耗尽,如果未来陷入消耗战,缓解石油压力的唯一办法就是使用苏联石油。
战争经济与军备局的报告再次激起希特勒对石油的痴迷。“如果我不能从梅科普和格罗兹尼获得石油,我必须结束这一切。”——1942年6月1日,他的言论拉开了针对巴库油田的“蓝色行动”的序幕。
1942年7月的一个晚上,斯大林把31岁的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拜巴科夫叫到办公室,告诉他希特勒已经来到高加索,要他尽一切可能让德国人得到一滴石油;要求他在德军夺取油田前不要切断红军的燃料供应;而且还要求他在红军收复油田后及时恢复生产,否则会被枪毙。第二天他立即飞往巴库。
希特勒的高加索石油旅在第六军团的掩护下一步步逼近巴库。拜巴科夫果断提出并迅速制定实施了“最大限度开采石油,必要时尽快摧毁当地石油设施,组织重要石油装备向苏联东部转移”的战略。
在一个多月里,他把600多辆货车的油料设备撤到东部安全区;他命令工人在每口生产油井中注入20米的水泥砂浆,使德国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重新打开油井。德军在兵临城下时,他把一部分队伍留在油田当游击队,阻止德军修理油田设施。
几乎在最后一刻,他带领的10名工程师开始炸毁石油设施。当泵站和压缩机随着爆炸飞来飞去时,这些石油工程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这些泵和压缩机曾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是日夜陪伴他们的伴侣。
因此,8月9日晚德军第六军第十三装甲师攻占石油重镇梅科普时,虽然缴获了50架完好的飞机,但储油罐被毁,油田和工厂因所有关键设备搬迁而瘫痪。
德军东进,巴库石油供应危机。鉴于战争对石油的消耗,石油是苏联生存的供给;加上东进企业对石油的渴求,石油成了苏联战时生活的特点。乌拉尔地区建了667家工厂,西西伯利亚搬迁了322家企业,分布在中亚和伏尔加河流域的574个制造基地都在等待石油。
33岁的石油部长
1944年11月,斯大林再次把拜巴科夫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拜巴科夫在《我的生活史》中描述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对话,这似乎是他走向苏联权力中心的开始。“我站在那里,我不知所措。斯大林背对着我,站在书架前的小梯子上。我试图理解他让我来的意图。他把书放回书架,慢慢转过身,说:“哦,贝巴科。”他亲切地叫我贝巴科,不是贝巴科夫。他接着说,“请坐,拜巴科夫同志。”他走下梯子,抽着烟斗,开始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拜巴科夫同志,我们任命你为石油工业部人民委员会委员(部长)。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坐下的。我被他的话震惊了。那年我33岁,我们部门还有几个人在我前面。不知道我和斯大林之间的各级官员是否知道我会被提拔。斯大林继续说:“拜巴科夫同志,我们知道你部门的所有人,我们知道谁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谁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1944年12月28日,苏联中央政府任命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巴伊巴科夫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这位33岁的部长是一个传奇。1911年出生于巴库,从小就对石油行业印象深刻,熟悉石油生产工艺和石油工人。二战的熊熊战火铸就了他的品质,丰富了他的经历,使他成为苏联中央政府最年轻的部长。他不仅是斯大林时代的将军,也是从赫鲁晓夫、博内兹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关键人物。他执掌苏联石油工业十一年,为苏联石油工业的战后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苏联石油工业再次走向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有“苏联油气工业之父”的称号。
著名的列宁格勒战役持续了872天。希特勒试图用饥饿杀死这座城市,切断所有交通走廊,并发誓不让老鼠爬进这座城市。
正是拜巴科夫的提议和参与,前线指挥部组织饥饿的居民和英勇的苏联红军,在飞机轰炸中,在刺骨的寒风和冰水中,冲向列宁格勒东部拉多加湖底下的一条成品油管道进行抢修。
这条28公里长的管道每天连续向列宁格勒输送400多吨汽油和柴油,为飞机、坦克和车辆提供动力,并在漫长的冬季为人们提供取暖燃料,这是列宁格勒872天抵御德国围攻战争的生命线。
当斯大林提拔他为石油工业部部长时,战争还没有结束。斯大林强调石油是军事设施的灵魂,补充说石油不仅是军事设施的灵魂,也是整个经济的灵魂。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战争胜利的曙光,也看到了战后经济复苏所需的动力,他深知斯大林的责任。在他看来,石油是战后拯救苏联经济的灵魂。
至关重要的巴库石油
走出斯大林办公室,拜巴科夫脑子里一直在思考苏联石油工业的现状。他干了两年副部长,现在对苏联石油了如指掌。1944年,整个苏联的石油产量只有1887万吨,只有1940年战前的2833万吨的70%。战后,石油工业的复苏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他希望在他管理石油工业期间,石油产量能稳步增长。
他知道巴库仍然是他的支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消耗了1336万吨石油,其中83%是中国制造,83%中70%来自巴库,特别是空军用航空空煤油90%来自巴库。然而,在四年的卫国战争中,巴库油田没有收到一根或一根外国管道。苏联所有的管道都被用来制造枪支,所有的工厂都专注于生产飞机和坦克,石油工人从废弃的油井中挖出套管并继续使用。
为了满足战时对石油的需求,石油工人不断被派往前线和东部工业基地,剩下的石油工人由三班制改为两班制。有些工人甚至连续三班倒。过度开采不仅耗尽了石油工人,也耗尽了所有的机械设备,大部分设备遭受了巨大的损坏。
拜巴科夫更清楚,德国军队逼近巴库油田时,他亲手将数千名石油工人和600辆货车撤到东部地区。他组织工人拆除油田集输管道,甚至拆除“老”巴库-巴统管道。巴库虽然目前没有被炸,但完全失去了以前的活力。
虽然一些石油工人和设备已经返回巴库,但他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石油工人和设备,以稳定巴库的石油生产。然而,石油工人和石油设备只能解决目前油田生产恢复的困境。从长远来看,巴库的地质储量能否支撑苏联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乃至更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所需的能源,是拜巴科夫需要考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1941年巴库石油产量达到2350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占当年苏联石油产量的71.5%。虽然巴库石油工人在卫国战争的旗帜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他们仍然没有阻止巴库石油产量的下降,1942年只有1570万吨,1943年1270万吨,1944年下降到1180万吨,只有1941年石油产量的一半。他仍然不知道1945年还会减少多少石油产量。
在拜巴科夫的记忆中,诺贝尔兄弟在20米的距离击中了石油。根据地质学家的说法,地下石油是一层一层的。现在钻机已经打到20层了。继续往下钻,会面临技术瓶颈,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对于战后的苏联来说,每一块铜板似乎都特别珍贵。因此,拜巴科夫必须找到新的区块,开发新的油田。显然,伏尔加-乌拉尔地区是拜巴科夫的最佳选择。
第二,巴库的诞生
乌拉尔山脉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像一条长长的丝带,从北冰洋喀拉海的白达拉兹湾一直延伸到哈萨克草原。
它绵延2000公里,从东到西把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隔开。深谷四周是数百里的杉木林,山脚下那一大片血红色的土地蕴含着白巴科夫心中的希望。
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山之间的东欧平原上的土地,的确给拜巴科夫带来了无限的梦想。后来,人们把这个地区称为第二个巴库。
1942年6月,苏联中央政府成立了伏尔加河和卡马河沿岸资源特别动员委员会,研究该地区的地质石油储量。当时,拜巴科夫作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是这个委员会的最高行政长官。
可能是运气好吧。拜巴科夫总是跟着命运的节奏走。就在德军第六军第十三装甲师占领Meikop油田的前两个月,苏联石油工人在距离斯大林格勒500公里的乌拉尔地区的萨拉托夫打了第二口呼吸井。这口日产80万平方米的气井显示了该地区巨大的天然气储量。
1943年,在萨拉托夫发现了一个日产1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田,萨拉托夫的天然气储量达到60亿立方米。1944年底,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修建一条从萨拉托夫到莫斯科的天然气管道。这是苏联第一条天然气长输管道。
受到战争胜利的鼓舞,石油工人热情高涨,精力充沛,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勘探设计。这也是一场战争。每天都有3万人直接在无数的管道施工作业上战斗,数十家工厂正在为这条管道加工生产管道、各种设备和仪器。1946年6月,天然气从萨拉托夫顺利抵达莫斯科。
正是因为这条管道的尝试和技术储备,才有了苏联到欧洲十几万公里的天然气管道。
194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一年,也是拜巴科夫领导第二次巴库收获的一年。好消息一个个从伏尔加地区传来。6月9日,在古比雪夫的亚苏夫山口钻了一口流动井,原油日产量达到212吨。9月26日,纳拉什陶斜坡又钻了一口流井,原油日产量超过200吨。1945年的第二个巴库是苏联石油工业的丰收年。今年,伏尔加河-乌拉尔地区的石油产量从1944年的216万吨增加到283万吨,增长30%,远高于全国5.4%的增长率。
5.4%或更高的年增长率可能是拜巴科夫的目标,但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选举前会议上的讲话完全突破了拜巴科夫对石油增长的预期。
斯大林说:“我们需要使我们的工业部门每年生产5000万吨生铁、6000万吨钢、5亿吨煤和6000万吨石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为我们的祖国能够应对所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为此,我们需要三项新的五年计划,如果不是更多的话。”
6000万吨,这是拜巴科夫做梦也想不到的预期。1945年,整个苏联的石油产量只有1990万吨,这是1900万吨到6000万吨之间难以想象的差距?那是天上挂着的月亮,遥不可及。
在微信官方账号后台回复“恩仇录”,然后可以查看过去的连载内容。
版权声明|本内容最初由《能源杂志》创建,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提取、复制或创建镜像。能源杂志将调查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目标
——————
1.《浴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国际能源恩仇录 | 浴火重生的第二巴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浴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国际能源恩仇录 | 浴火重生的第二巴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2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