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2018年40天春节拉开帷幕;2月2日,陈可辛春节主题视频短片《三分钟》上映,引发热议;2月3日,腾讯新闻与新京报联合推出“骑行千里,摩托车归家:90后情侣回家”的直播视频;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规划农村振兴...
随着春节的临近,类似的话题不仅会成为社交网络和媒体舆论的焦点,也会成为普通人闲暇时谈论的热门话题。此时此刻,似乎已经人为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可以同时集体地看着桥梁的两端。
今天,我们试图通过一些作家及其作品背后的观察和思考,与大家一起思考,关于家乡,关于城市,关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面对逐渐成为记忆的家乡,
作家如何录音?
说到“故乡”,有几个地方很难绕过:费孝通的江村、梁漱溟的邹平、陶行知的晓庄、于的岳村、的梁庄,这几年备受关注。《良庄中的中国》和《走出良庄》两部作品出版后,很多人感叹:为什么不读《良庄》就知道农村?
2008年,洪亮回到了家乡河南省米县良庄,在那里生活了大约五个月。在此期间,她考察了良庄的自然环境、文化结构、伦理结构、道德结构,试图写出良庄人的故事,勾画和描述了良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命运、生存前景和精神前景,最终以中国的名义在良庄出版。
良庄的中国
洪亮,泰海出版社
但她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良庄,还有“良庄”生活群体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中国各个城市的农民工。良庄农民工进入了中国哪些城市?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身心状况如何?他们如何看待良庄,是否想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城市和生活?
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洪亮前往京、广、深、厦、青、Xi安、郑州、内蒙古、信阳、南阳、虎门等10多个省市,采访了良庄340多名农民工,描述了进城农民的命运、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并将他们的故事汇编成《走出良庄录》。
走出梁
洪亮,泰海出版社
“良庄”不是真的,它只是洪亮给他的家乡起的一个虚构的名字;但是,“梁庄”是绝对真实的,甚至可以通过小梁庄看清楚中国的形象。正如洪亮所说:“我希望通过我的眼睛,这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它的变化和不变,它所经历的快乐,它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它所遭受的悲伤将慢慢浮现在历史的表面。”?
今天,越来越多像洪亮这样的作家开始以这种方式面对自己与家乡的关系,要么面对现实,要么寄托乡愁。2017年初,熊培云的新书《追逐故乡》问世。在这本书里,一个草坡,一块石碑,一个天井,一个石磨,都寄托了作者的乡愁,反映了作者的探索。当许多人哀叹家乡的衰落,感到家乡正在变成一个无法回头的地方时,熊培云用这种方式来面对自己和家乡的关系。
追逐家乡的人
熊培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熊培云看来,家乡是一个双重枷锁。它不仅是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去的地方。这正是他的痛苦所在。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似乎找到了面对的方法。在他看来,家乡不仅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个未来:“我热爱这个地域和人类的存在,但我希望我不会因为日夜思念而忘记这个富饶的世界。希望把家乡扩展到我热爱的一切。我甚至相信我是我的故乡,我去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为什么家乡成了我回不去的地方?
“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围绕这样的矛盾和冲突的讨论,近年来时有所闻。每年春节期间,随着返乡潮的到来,返乡笔记直面现状,开始思考“为什么家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2016年春节期间,黄登的文章《一个农村媳妇眼中的农村图景》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村话题讨论。此后,她对自己13年的研究和思考进行了梳理和梳理,以凤山村、凤兴村、爱口村为样本,撰写了《地球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媳妇眼中的农村图景》一书,于2017年3月出版。
黄登在书中坦言:在过去30年眼花缭乱的乡村写作中,如何与同气相求、命运相同的亲人构建文化关系?这种质疑是中国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我无法回避的问题。
黄登是她全家中唯一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博士头衔对任何一个底层年轻人来说,都足以让他们摆脱卑微,她的成长更是一种逃离农村的方式的隐喻。在她看来,在知识被包裹、理论被堆砌的大学生活中,一个人与身后的亲人失去联系是很正常的。而这恰恰是很多人感叹“回不去的故乡”的现实原因。
地球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媳妇眼中的农村图景
黄灯,泰海出版社
同年,上海大学的一篇博士生同学会笔记《某博士生同学会笔记:近几年春节回家看什么》,也在网上引起热议。文章谈到了“知识无力感”的概念。他举了一个同学告诉他最怕回家的例子。过年的时候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读那么多书,挣不到多少钱有什么用?”“不如回来,离家近一点,生活好一点”。像这样不同的价值观,让很多人越来越觉得“家乡”陌生。
除了观念和认识的差距,城市和家乡发展的差异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的原因。2017年,双因《航海家》一书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九部小说中的故事大多以没落的北方城市为背景。燕粉街、影湖、光明堂、红旗广场、宋春锋歌舞厅、红星台球俱乐部、破败的街道、废弃的工厂...双雪桃为了记录被侮辱被伤害的老乡,把东北历史和人性的复杂编织成文字。
飞行员
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诚然,即使家乡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即使你已经在另一个国家,也不会回去,但仍有许多人对家乡有着像双一样莫名的眷恋,写作、记录、创作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绿妖曾在《沉默会唱》中说,青春期的叛逆让她不顾一切的逃离家乡,成年后开始回望家乡,踏上返乡之路,寻找小说创作的力量和源泉。“我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回到了家乡,与家乡和解。我的家乡成了继续滋养我写作的土壤。我感激它,不再与它对抗。”青妖说道。
寂静会歌唱,绿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将何去何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农村衰败是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能重建吗?说到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到费孝通的两部经典之作:《乡土中国》和《乡村重建》。
中国农村生育制度的农村重构
费孝通商务印书馆
其中1948年出版的《乡村重建》论述了中国从贫穷走向复兴繁荣的基本思路。然而,当我们翻开这部60年的作品目录时,我们仍然深深地感受到:瘫痪而不是崩溃,基层行政的僵化,双轨政治的重新讨论,被冲刷的故土的侵蚀,不饿不冷的人民的小康标准,新型的本土产业,以及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文化结...长期做费孝通助手的学者张关生先生,在他的《探索美好社会:费孝通谈乡土中国》一书中不禁感慨良多,这本书最早出版于近70年前,实际上是在探讨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
坦率地说,进入21世纪十多年后,有人想起了费先生的“局部重建”这个话题,觉得它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更为紧迫。客观地说,“地方重建”的确是21世纪中国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工作。
1936年的江村调查是费孝通一生探索“中国计划”的起点。《探索美好社会:费孝通谈乡土中国》首次发表费孝通的手稿《思考一个“美好社会”,是费孝通一生经历的丰富。也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重新诠释美好社会”为题向世界发表演讲,系统地阐释“每种美都有其自身的美”。"
探索美好社会:费孝通论中国本土
张关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我们把目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大城市的人口会随着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发展而增加吗?农村人口会不会越来越少?根据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农民工”人数超过2.7亿,其中跨地区迁移的“农民工”人数超过1.6亿。
如何妥善处理上述“城市移民”和这些离散家庭成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很多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社会事件、人间悲剧,总是时不时地敲响警钟: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将面临“移民的毁灭”。在上述问题上,明路教授在他的著作《大国与大城市》中试图给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在这本书里,明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经济学原理分析,对当前中国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一般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解决中国地区不平衡的关键不是让各省GDP持平,而是让各省人民同样富裕。大城市要吸引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减少当地人口,增加人均收入。
大国与大城市: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明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路的另一个观点更大胆。他指出,中国的大城市还不够大,甚至可以继续增加人口。比如他说美国纽约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7%,英国伦敦占英国总人口的13.1%,日本东京占日本总人口的10%,2010年上海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72%。对于大城市未来的发展,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正视人口增长的趋势,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如果安排合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有助于缓解拥堵和污染。”
2月4日,改革开放以来和新世纪以来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文件第15号发布,全面部署实施农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矛盾,实现“两百年”目标,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无论是一个垂死的国家,还是一个因人口膨胀而引发诸多问题的城市,无论是“乡村重建”、“乡村振兴”还是“大国大城市”,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真实的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有实用价值的。
本文参考参考书目和张文:《中国在良庄》《走出良庄》《人追故乡》《人间至亲:一个农村媳妇眼中的农村图景》《飞行家》《沉默会唱歌》《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探索美好社会:费孝通谈乡土中国》《大国与大城市: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今年过年你会回家吗?
当你谈论你的家乡时,你会想到什么?
有没有哪一瞬间让你突然对家乡感到陌生?
1.《我创故我在 为什么故乡成了一个我们回不去的地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创故我在 为什么故乡成了一个我们回不去的地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8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