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趣事

信徒表家乡 潜心著史,竟成一代名家:历史学家李剑农的书生本色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领土。在这个国家面临生存危险的时候,许多有志青年正在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著名历史学家李建农是当时千千一万名热血青年之一。

李建农

一个

决心“杀剑杀龙”,拯救世界

1880年6月10日,李建农出生在湖南省邵阳西路滩头砖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砖房村其实砖房很少。人们穿着土布,吃着粗茶淡饭,住在茅屋里,过着与世隔绝的修身养性的生活。但没过多久,李建农就第一次穿上了进口编织洋布。他既惊讶又感动。他似乎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意识到家乡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化。

李建农出生前后,他的家庭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曾祖父是大地主,但死得早。曾祖父是个当不了管家的少爷,很快就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多亏了祖母一家的帮助,我的父亲李美凤教书行医,赚了一点钱,买了一些田地,使这个家庭起死回生。

小时候李建农在老家读私塾,大一点的时候离家去邵阳市老书院读书。邵阳是湘西南的一个重镇,是中国近代改革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正是在这样的热土上,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两位名人,即被誉为“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的魏源,和敢于拉下皇帝的请袁保家卫国的将军蔡锷。除此之外,著名的维新派人物,南社邵阳分社社长樊锥,的老师袁,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帅辈。当时的李建农虽然读了一子集经,走了科举取仕的老路,受到了魏源、樊锥等家乡先贤的影响,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但他的叛逆思想却越来越强烈,不再受封建牢笼的束缚,而是勇敢地站出来挑战封建礼教。

在他就读的邵阳书院,有一个叫“汝卿”的学棍,无知贪婪凶狠,经常“学吃学学”,向学生索取额外的供品,引起学生们的一致仇恨。李建农和几个同学送了他一副对联。对联是“不是个人,冒充雷公,缺个三分脸”;下联是“像个鸡蛋,银点子,一点良心都没有”。上联剪“儒”字,下联剪“清”字。整个对联很符合学位棒的名字,可以称之为绝对。虽然对联看起来有点粗糙,但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充满美德和道德,充满男妓的伪主义先生的不满和蔑视。

还在邵阳老学院的时候,李建农按照父母的吩咐,媒人的话,娶了邻村的一个姑娘。明年正月初二,按照家乡的习俗,他去给未来的岳父拜年。他的“岳父”是个读过几本旧书的富翁。他平时爱用一些旧伦理让年轻人难堪,总想让即将成为他女婿但又喜欢接受新思想的李建农难堪。那一天,“岳父”看到李建农要来过年,就叫家人在正门上方高高挂一条刚洗好的裤子。李建农看到的时候,不想去侧门,也不想钻别人的裤裆。他转过头,往回走。因为心高气傲,不肯向别人屈服,婚姻吹了灯。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了爱国人士的愤慨,安静的书院不断掀起改革救国的浪潮。李建农少年时,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维新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由于谭嗣同、梁启超等的努力,湖南成为改革和救国最活跃的省份。由时事学院倡导,得到了陈宝珍省长的支持。范锥利用邵阳书院积极开展改革救国活动。在范锥的影响下,李建农对戊戌变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男性化的绰号“剑龙”,表达了他战斗、屠龙和拯救世界的野心。

1904年,李建农进入湖南中路师范学校学习历史地理,专攻历史。从此,他来到了湖南省会长沙,眼界大开。在湘江岸边,他第一次看到外国船只在祖国的河流上横冲直撞,激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和力量。为了把中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1906年,他在同学的介绍下,积极参加革命,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1908年,李建农毕业留校任教。在教学上,他不仅教书,还教人。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种子。

2

两个国家出国,漂洋过海,寻求拯救国家的好策略

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1910年,李建农前往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他在日本期间,除了完成必要的课程外,还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种活动,并与孙中山、黄兴、宋、、章太炎等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的同盟会领导人有过接触。在他们的影响下,李建农在探索其他国家新知识的同时,密切关注中国革命。次年秋天,武昌起义的炮火打响后,李建农忍不住放弃了心爱的学业,毅然回国,参加了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起义后,出于对起义士兵的崇敬,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通俗的笔调及时记录了起义,并撰写了《武汉革命的故事》,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第一期。在这篇文章中,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热情讴歌起义士兵的英勇战斗精神,赞扬人民军队的严格纪律,揭露清朝反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对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向外界背叛投降,在国内独断专行,激起全国公愤。1912年夏,经张炳文介绍,李建农在汉口《民国日报》担任新闻编辑。因积极参加报社同仁组织的反袁国防运动,次年6月24日被袁世凯的帮凶、时任湖北省副省长李通缉。李建农看到自己无法在中国立足,同时又觉得要真正消灭独裁,建立民主政权,就必须有和欧美国家一样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制度。为此,他在6月份第二次出国,去英国留学。

李建农来到英国后,为了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研究方向,放弃了在一所著名大学的正式研究生资格,来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审计师。因为他是审计员,学校对他要求不严格。每天听完必修课,他就可以一头扎进书堆里做自己的自由研究了。在英国的三年时间里,他锲而不舍地走遍了伦敦及其附近城市的图书馆,热切地搜寻和复制相关资料,广泛涉猎欧美国家的政治理论和制度、政治史和宪法史。

在他的研究中,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英国的议会政治产生了兴趣。在他看来,英国议会制最基本的精神是强调和解与妥协,即通过逐步完善和演进逐步完善,最终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制度。他有信心,这种政治制度的引入,可以改善中国的专政,使中国人民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通过舆论的觉醒,实现他拯救民族运动的理想。受英国议会政治和联邦制的影响,改良主义一度成为他的政治信条,“联省自治”一度成为他治国的法宝。

“联合省自治”的实施失败了,政治从未被讨论过

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今年夏天,李建农带着报国的雄心从英国归来。回国后,有人想拉他去北大当教授,他没有去;他的亲戚朋友劝他当官,他一笑置之;湖南几个政客请他去省政府当秘书,他拒绝了。眼见袁世凯倒台,军阀却四分五裂,国家依然不统一。他决心遵循英国联邦制度,在中国实行联合省自治制度,使中国在联合治理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实现其政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李建农来到上海《中国新报》担任编辑兼评论员,专门从事政治评论,揭露军阀暴行,倡导变法。

1917年3月,与周锡生、杨端柳、王世杰等人共同创办上海政治刊物《太平洋》杂志,积极推动“联省自治”。在《太平洋》杂志上,他发表了《和解的本义》、《宪法与政治》、《宪法中的言论自由》等张文系列文章,宣传和解与互谅互让,主张在共同治理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他的联合治理体制有两层含义:一是允许各省制定省宪法,根据省宪法组织政府,实行自治;二是实行联合治理,即选举各省代表,组成联合省会议,制定联合省宪法,以遵守和完成国家统一。

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李建农在1922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政论《中华民国的统一》,进一步指出中国疆域之广,要想以武力实现统一,不仅南北不能统一,南北也不能统一。只有采取联邦分权的方法,确定某些权力由各省自行处理,某些权力由中央控制,才能防止各省控制一切的弊端,使中国真正统一起来。当时人民饱受军阀混战之苦,对李建农的联合治理思想表示欢迎。地方军阀也支持这种想法,以迎合人民的需求,骗取信任,保住领土。就这样,“联省自治”的声音一度传遍全国,李建农声名大噪,受到各方追捧。

1921年,湖南军阀赵衡体专门聘请李建农等13位省内外知名人士组成省宪法起草委员会,李建农任主席,负责起草湖南省宪法。1922年1月,省宪法正式颁布。同年12月,根据省宪法成立了新政府。在总督的领导下,设立了七个部门,如内务和财政,每个部门的主任组成省议会。当时,张想当教育局长,但赵恒惕强迫李建农当省级局长兼教育局长。李建农不想上台,但又因为怕别人说他只能坐以待毙,不出发,勉强同意上台。李建农的野心无法实现,是因为赵恒惕没有自治的诚意,只想打着自治的幌子实行地方割据。相反,由于赵恒惕名声不好,牵涉到李建农,长沙一家小报刊登了一篇打油诗,巧妙地把李建农和张的名字嵌入其中,讽刺李和张敬之,说:“台上打剑好,张斯自掏腰包。穷,穷,再做一篇文章。”后来,李建农声称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并意识到在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下,“联省自治”是“纯粹的学者意见”。

李建农看到他从英国学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看到“联省自治”之剑无法斩杀封建专制的“恶龙”。从此不再谈政治,投身于中国社会史的教学和研究。

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被誉为“四好先生”

1925年,李建农和他的朋友彭在长沙创办了学派,标榜无党无派,不谈政治。学生在入学前必须写一份不加入任何政治派别的保证书。入校后,每人发一份《子·同治鉴》,一年内阅读并注明。他的办学思想得到了章太炎先生的赞扬,章太炎先生是一位教育家,应邀在学校讲课。

1927年盛夏,李建农去上海担任太平洋书店的编辑室主任。在此期间,他在编纂书刊的同时,致力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先后以“半宿”为笔名出版了《中山生后六十年中国大事记》和《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0年秋,应武汉大学邀请,李建农出任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教授,后又出任文法法学院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当时武大名声很大,学校环境优雅,建筑雄伟,师资优秀,人才济济,李建农被同学们誉为“四好先生”,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文章好。

1938年,日本人入侵湖北,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乐山。李建农没有陪他去四川。1940年,他申请成为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古代经济史教授。1946年,受聘于湖南大学。1947年回到武汉大学,直到1963年12月14日因动脉粥样硬化去世。

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历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其中,他的中国经济史专著有《中国经济史稿》一、二卷、《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宋元明经济史稿》、《明清讲义》等。他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包括与《中国教育史近三十年》、陈《中国文学史近三十年》、温公治《中国军事史近三十年》和《中国外交史近三十年》合编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近三十年》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在中国现代学者中,李健农是勤奋的典范。他经常用“先自学,再努力”这样的话来鞭策自己,鼓励学生。他写《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的时候,30多年来,总是日以继夜地查阅各种古代文献。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努力学习,试图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他善于综合比较各种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特点,借鉴不同家庭的长处,汇集在一起,分析研究,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读者思考。李健农在办陈光学校期间,在教学之余,系统地收集了中国的政治史料。他的书房就像一个中药店,一个大柜子,里面有很多小抽屉。他将收集到的数据逐段复制到小纸片上,定期进行对比筛选,打包到不同类别的小抽屉里,供研究时参考。

越有学问的人,越豁达,越尊重别人的学术成就。李建农的学习和工作很丰富,但他从来不对别人,甚至对他的学生的作品和意见采取轻松的消极态度。他在武大的时候,带了一个叫陶元稹的四川学生,他对《三国志》很有研究,也涉猎过历代经济史。当他谈到一个问题时,他经常笑着问:“陶元稹,你有什么看法?”陶元稹真的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丝毫不顾师生的礼貌。即使他在别人的作品中发现问题,李建农也总是用“有问题”的话来讨论,所以别人也愿意和他交流。当时清华大学历史系系主任蒋廷黻先生是他在邵阳的同乡,两人私交深厚。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他主动提出与江先生交流一年。他说:“蒋先生的知识比我好。武大学生来武大是我的荣幸。我去清华,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这说明他的心胸是多么宽广。

在教学中,李建农强调要夯实基本功基础。他要求学生打好通史基础,了解全局,再进行地方专题研究。他的学生兼史学家史应亭先生回忆说,史先生要求我们“先读中国史学史的必读之书,如《子··鉴》、《二十四史注》,以及重要的读书笔记,如《孟茜笔谈》、《日志录》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再去研究年表或者专门的历史,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使用它们,轻举重物”。

从“无党无派”到“做无产阶级的追随者”

李建农一生经历了从倡导“联省自治”和参政议政,到专心治学,再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历程。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虽然自称是“一伙而非一党”,但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倾向激进,尤其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满。他之所以要标榜“群无党”、“无党无派”,不是为了逃避现实,也不是为了问政治,而是为了摆脱国民党当局的纠缠,避免国民党的迫害而采取的自保策略。

早在1923年12月他主持《太平洋》杂志时,就与激进的“创造社”成员郁达夫合作,然后创办《现代评论》。又如抗日战争时期,他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国民党反对共产主义和内战的热情极为反感。当时,国立师范学院迁到湖南溆浦。国民党溆浦县党部为了博取民心,诬请李建农等几位教授座谈。李建农不但不肯去,还叮嘱他的义气不要参加国民党党徒的取乐。蒋介石多次引诱他参加各种反共活动。他的好朋友蒋廷黻被任命为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长,著名教授傅斯年也下海了。但他从未以“不问政治”为由参加过国民党的反共活动。所以他被国民党当局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台湾省出版的一部民国传记中使用了“李建农和唐生智是一丘之貉”这句话。

李建农以历史学家的敏锐,始终关注时代的发展,洞察历史形势。淮海战役一结束,他就看到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方向,自信地对同事们断言:“蒋党要倒了,中国共产党要赢了。”湖南解放前夕,白崇禧率领一支军队从武汉到湖南,试图继续斗争。李建农毅然回到湖南邵阳,积极参加湖南省自救会的一切爱国活动。在邵阳各界人士的集会上,李建农慷慨陈词,反对军阀白崇禧进驻湖南,号召湖南人民起来拯救湖南,开展和平解放运动。

湖南和平解放后,李建农被聘为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1954年12月被推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委员,1959年4月再次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全国委员会委员。作为一个无党派的知名人士,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与共产党一起工作,履行了CPPCC成员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神圣职责。

李建农具有职业政治家的素质。但在军阀混战、独裁的时代,他的政治理念不被接受,政治才能无处施展。因此,他不得不装出一副“超级政治”的样子,逃避自己不提倡的政治。解放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学习马列主义,自觉改革思想。他把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字不差地抄在手稿上,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他意识到自己的转变,并有很大的决心。他多次给毛主席写信汇报自己的想法,毛泽东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信给他鼓励。他感动得在日记里写道:“思想改造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就像赛跑一样,我不在乎跑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但我必须紧跟其后,去我的目的地。”他向世界宣布,他“开始学习成为无产阶级的追随者”。他曾经标榜“无党无派”。但是,当他听到儿子著名昆虫学家李育池博士入党的消息时,他由衷地高兴,意味深长地鼓励儿子:“你以后就是人民公仆了!”

李建农晚年对自己要求严格。他总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来约束自己。他节俭自持,不强调个人享受。他的衣食住行都很简单。冬天我经常穿新袍子,脚上穿布鞋,穿棉袍。在武汉大学,他住的是小石头房子,而不是条件优越的教授楼。1961年,领导见他80多岁了,给他买了鸭绒被,他不肯收。

深切怀念故土情怀,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李建农,出身农民家庭,农民意识淳朴,恋土思乡观念强烈。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他一生忙碌,甚至两次漂洋过海,出国。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出门在外。每当家乡会开展活动,即使很忙,也会腾出时间参与;每当他遇到家乡的人,他都会尽最大努力与家乡建立友谊。

1924年,邵阳聚集了省内一些闲散的同乡,主持人是一个叫陈至的小科长。为了支持出场,专门邀请了因为主张“共同治理、自治”而红得发紫的李建农。但是邀请函发出后,他又担心李建农太大,不能参加,就后悔发了邀请函。而李建农,见自己受老乡邀请很忙,欣然赴会,随口跟邵阳老乡批评缺点。一个上台的人,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谈时政,并不是来自农村的友谊。

武汉大学搬到远离日寇的四川时,他很难离开故土。一个人回到湖南邵阳,先是在邵阳市租了一套房子住下来,后来在农村老家建了一个小阅读楼,用一头驴把书和资料运回农村做研究。在老家期间,他和家里一位长期工作的工人交情很好,主仆之间没有隔阂。他有时白天一起在田里劳动,晚上和长期工人谈论过去和现在。他说话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听起来像洪钟。在古代,他经常说得很生动,有时还做手势。村民们喜欢亲近他,一个喝过外国墨水的大教授。

为了兴办一些造福桑子的公益事业,他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组织了一次纪念袁蔡锷将军早逝的活动,发动了蔡锷旧部和一些想捐款的达官贵人。

第一,建立松坡中学。1942年,住在家乡的李建农为了让因战争而辍学的家乡青年能够上学,和师傅一起创办了松坡中学。校舍建在桃花坪,离他的家乡砖房30多公里。李建农被任命为学校董事会主席。松坡中学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现为“隆回一中”,是湖南省著名的重点中学。

保国国父蔡锷传

二是发起出版《蔡松坡先生文集》。蔡锷是重建共和国的英雄,是邵阳人民的骄傲。整理出版《蔡锷遗集》是邵阳人的共同心愿。于是,1941年9月,李建农和蔡锷将军的前部下岳森,邵阳将军的同学史祖六,在邵阳发起组织了《蔡公遗集》编纂委员会。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卓绝的绘画”并赢得国民党司令陈光忠的支持,《遗产集》于1943年7月赠给付梓。该书共12卷,50万字。书写完之后,李建农亲自作序。

三、参与组织邵阳松坡图书馆。1943年11月,邵阳财宫纪念委员会发起筹建邵阳私立松坡图书馆。李建农当选为筹委会成员。除了积极参与筹备工作,李建农本人也捐了不少书和名著。没想到,图书馆刚刚建成。1944年10月2日,邵阳沦陷,该建筑被日寇占领作为兵营。日寇投降后,藏品全部被拿走,李建农和大家联手,经历了很多波折。终于在1946年9月6日,图书馆得以修复,成为湖南省第三大图书馆。李建农成为图书馆董事会成员,在15位图书馆董事中排名第三。

1.《信徒表家乡 潜心著史,竟成一代名家:历史学家李剑农的书生本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信徒表家乡 潜心著史,竟成一代名家:历史学家李剑农的书生本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82565.html

上一篇

加多宝总裁被解职 为什么被开?

下一篇

中方再回应美日联合声明涉华内容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长沙建筑设计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 长沙建筑设计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 长沙建筑设计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 长沙建筑设计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著名建筑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 著名建筑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 著名建筑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 著名建筑 长沙许多有名建筑都来自他的设计!
他的余温 父亲节·散文丨父亲的蓑衣,留着他的余温

他的余温 父亲节·散文丨父亲的蓑衣,留着他的余温

父亲的头发前不久回老家,在舅舅的老厅里看到一个满是灰尘的旧麻纤维,是岁月在角落里留下的。我爸也有个蓑衣,是自己做的。我父亲曾经是祖国西南的一名士兵。“退休不会褪色。”复员后,我们还是用军人的作风要求自己,经常要求我们起来把被子叠的方方正正,让我们从小就有体能训练,学会东张西望,...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百年| 他与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百年| 他与北京香山饭店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17岁的贝聿铭去美国留学。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几年后有丰富的知识来建设自己的祖国。去美国后,他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然后在哈佛大学学习。在读书的时候,他也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在卫斯理学院读书的路爱玲。1942年6月20日,贝聿铭与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网络中心 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守住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

长沙理工大学网络中心 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守住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

漫画/张杨■编者按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承办的“社会主义“一点点浪潮”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论坛”近日在长沙召开,12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志深入交流。今天,为读者总结他们演讲的要点。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

唐杨林 一个人的无人机江湖和他的九死一生

唐杨林 一个人的无人机江湖和他的九死一生

飞宇魏成宇:一个人的无人机江湖和他的九死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些话听起来既悲惨又激动人心。一天晚上,魏成宇接到供应商的电话,对方问他:“你还要电机材料吗?”魏一时没反应过来:“是啊,为什么不呢,我们要量产了。”对方说:“你内心可能有些问题,请再确认一下。”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