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西晋高平人。王叔和性格文静,精通经典,尤其擅长写作,懂得修养的艺术。从官至晋的神医令,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流传至今。一是编纂了张仲景的《东汉伤寒杂病论》以供检索编纂,使仲景辨证治疗的理论原理和经典流传后世。一是《脉经》十卷本,是我国现存脉学的第一本专书。
汉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方书,被称为“医术之祖”。由于连年战乱,被西晋散佚不全。王叔和是第一个整理和编辑《伤寒论》的医生,该《伤寒论》编在《伤寒论》中说:“俞叟采用仲景的旧理论,记录其证候,诊断其脉象和声音,对疾病的真实方面有上帝的经验,并计划防止世界变得紧迫。”目前流行的《伤寒论》十卷本是王叔和编的。没有王叔和,《伤寒论》很可能不会在后世流传。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突出成就之一。王不仅整理、编纂了仲景的旧学说,而且贯穿了自己研究伤寒的经验。王从脉、证、法、治四个方面研究《伤寒论》。《脉法》第一卷、第二卷共77篇,为伤寒的诊断方法。《伤寒论》共24篇,简明阐述了伤寒的发病、传播、脉象、辨证论治、护理及预后的原则,补充了三阳、阴三篇的不足,是全书的程序。所以,闵志清说:“要知道,这篇文章是理论的纲领。它只谈伤寒,不做最好的改变。变化数不胜数。所以,之后有六种病。发明这个案例是一致的。”闵的观点比较合适。王叔和收集了上一代脉学著作,结合自己和当代临床经验,撰写了10卷97篇《脉经》,进一步系统化了脉学的理论和方法。
《唐珂》卷七下八篇,共258篇,是王《伤寒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从治疗的角度进行研究。你看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脉经》第七卷,远远不止这八篇。总的来说,治疗方法大约有八种:出汗、呕吐、下降、加温、艾灸、刺血、水和火。每种方法后面都有一些文章解释应用和禁忌。这样,王从治则入手,对六经诸证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归纳,既使后世对仲景大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便于临床的查找和掌握,从而为后人从治则入手研究《伤寒论》开创了先例。
切脉法起源于苏文,如苏文、经络学说、平任气象学说、于吉真藏学说、三分九候学说、虚实夹杂论等。它反映了古代的切脉法:三分九候死,以人迎之,以人诚之,就仲景《伤寒论》而言,是一种“凝练法”,以三分为基础:迎人、寸口、降阳。当《难经》第一次倡导“自取其口”的思想,创立“闭足”的目标时,王叔和在《难经》等前辈的基础上,使脉诊方法“系统化、规范化”,同时采取两手“自取其口”,也分为三部、九部。但这三个部分属于“寸、通、足”,九证系统各部分又进一步分为“浮、中、重”。只有在病情危急或两只手没有脉搏时,才诊断出“任莹、杨洋、太溪”三脉。
王叔和还将寸官尺的各个部分分为脏腑:如左三部分是心、肝、肾;右三部为肺、脾、命门。最终完善了脉学,脉学方法简单而重要。至今仍在使用,并在国外传播了1700多年。
在脉诊中,正确掌握各种脉象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所以王叔和在《序》中说:“脉论精微,周身难辨,弦紧而浮,发展相近,心下易而手指难懂”。所以《脉经》首先论述了脉象,归纳为24种名称,说明了每一种脉象的指感和临床意义。并逐一比较了相似的脉象,指出了它们的区别。
何叔叔没有将“脉诊”孤立或绝对化,而是注重综合观察,全面论述“脉、证、治”。《脉经》根据人体脏腑、诊断部位、疾病类型、治疗方法进行系统叙述,综合结合脉象、证候、治疗。书中明确指出,脱离实际,孤立于整个病情,绝对以脉诊为证据,或者神秘化脉诊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是《脉经》的一大特色。
从苏文开始,《难经》、《伤寒论》虽然都是诊脉治病,但都不懂“脉论”,都是以脉证证,不谈“脉法”。王叔和根据苏文、南靖以及三世纪以前的各种脉学著作,总结出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因此,徐陵在称赞清代王叔和的《脉经》时说:“王叔和所写的《脉经》,分门别类,各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其本原也是《内经》,但汉代以后就没有留下什么了。其旨,亦不能一律,使人执之,但其集群言,使后世有考证,亦必不可少之功也”。
王对仲景残迹进行整理,并附以自己的见解,受到明代以前医家的高度赞扬。到了明代,以方友芝、俞昌、程等为代表的一些医家对王持批判态度,认为王是以自己的理论与伤寒混在一起的,造成了玉、主、客体的混乱,给后世造成了混乱。相反,张志聪、陈修园、徐灵台和闵志清等医生对此表示赞赏。何叔叔是仲景的英雄。没有王叔和,《伤寒论》就不能流传至今。总之,王不仅校勘了《伤寒论》,而且丰富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内容,促进了中医的发展。所以林翼在《伤寒论·序》的修订中说:“仲景至今八百余年,王叔和却能学。”这个评价是公平的。
《脉经》一书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日本。11世纪传入阿拉伯帝国,其名医阿维森纳吸收了《脉经》的资料。14世纪,波斯总理哈达尼(Rashidin Hadani)编纂的《伊尔汉的中国科学宝藏》一书也收录了《脉经》。17世纪,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流传。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证明。
1.《王叔和著述 王叔和对仲景之法及脉学有何贡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叔和著述 王叔和对仲景之法及脉学有何贡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476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