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民航总医院一名女医生被刺死,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故意杀人被捕,引起广泛关注。26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部新闻网司副司长程毅明确指出,这不是医患纠纷,而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医疗伤害”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我们收集了2009-2018年十年间中国媒体报道的295起医疗伤害事件,并对这些事件及其报道进行了数据分析。RUC编辑部希望通过系统的观察,让读者对类似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篇文章发表在3月5日的官方平台上。以下是完整的报告。
距离上次一群病人发现它来打断鼻梁骨已经一年多了,但王还是不敢上夜班。每次有人向他提起这件事,他都挥挥手。“好奇怪,不说了。”
当时一点都不复杂。有个病人想跳过手续直接让他吃药,但是医院有规定禁止医生私自开药。王的拒绝换来了一拳打脚踢,然后直接被送到了耳鼻喉科。
和王在同一家医院工作的,在这种事情上会轻松很多。他在急诊部干了将近16年,笑着说“被踢被扇是常事”,好像已经习惯了。
数据来源:网络搜集的2009-2018年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 数据来源:互联网收集的2009-2018年媒体报道的伤害医疗事件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白皮书》显示,在中国,66%的医生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超过30%的医生经历过患者的暴力治疗。中国媒体近十年报道的295起医疗伤害中,362名医务人员受伤,99名医务人员被患者持刀袭击,24名医生在医患冲突中丧生。
从近十年中国媒体报道的医疗伤害来看,广东省医疗伤害报道频率最高,共38例。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人口众多的东部省份也报告了更多的医疗伤害,而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的医疗伤害较少。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网上收集的2009-2018年媒体报道的医疗伤害
医院级别越高,报伤频率越高。近十年报纸报道的暴力伤害中,70%发生在三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占一半以上。
所谓“大医院,挤人头;小医院,空摇摆”。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吸引了大量拥有先进医疗设备、人员和技术资源的患者,因此发生医疗伤害的概率相对较高。
“现在人都有钱了,有病都喜欢跑到北京上海。就像割阑尾这种小手术,我们二级医院做的很清楚,要挤那三家三甲医院。现在那些大医院要等半年才能做手术。相比之下,我们医院一个人都没有。”崔书敏抱怨道。她是山东某二级甲等医院的护士,现在骨科一半的床位都是空。
数据来源:网络上搜集的2009至2018年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 数据来源:网上收集的2009-2018年媒体报道的医疗伤害
在医院的所有科室中,近30%的报告伤害发生在急诊科。同时,外科、内科、妇产科也是事故多发地。
余明是北京120急救中心急诊科的一名随车医生。在他看来,急诊科的医疗伤害往往“多而不严重”。“急诊部有很多矛盾,很多人喝了一点酒,就有了勇气。通常是拳打脚踢,舔脖子,有时甚至是抄身边的东西,但往往不是特别严重。”
为什么辱骂和掌掴会落到医生身上?
从媒体报道的医疗伤害来看,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医生的治疗结果不满意是患者受伤的主要原因。“医生态度不好”、“疾病还没有为我治愈”、“医生专业水平不好”等等,这些都是患者或其家属诉诸暴力的常见原因。
数据来源:网络上搜集的2009至2018年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 数据来源:网上收集的2009-2018年媒体报道的医疗伤害
鲁愚是Xi延安市阎良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2017年10月,她的医院收治了一名早产黄疸的男婴。“治疗措施应该没有问题,但最后孩子不幸去世了。”她解释说,新生儿很脆弱,任何内因或外因都可能导致事故。
孩子的家人对这件事有不同的说法。因为直到出事的前一天晚上,孩子的身体指标还是正常的,但是第二天早上,医院突然告诉家人,孩子“情况很不好,但是从来不允许见孩子”。孩子那天早上很早就死了。孩子的家人认为,阎良区人民医院对此事一直闪烁其词,含糊其辞,不能因为孩子的死亡向我解释。这彻底爆发了家人的负面情绪,坚持认为是医生的过错导致了孩子的死亡。
“十几个人在医院门口放花圈,放哀乐,拉横幅。医生上班要绕道,病人不能正常从大门进入。”在露水中长叹一口气。
除了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对医护人员握拳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频繁的原因,就是荒唐——酒后闹事。深夜,医院似乎是一些醉汉表演醉酒的直播现场。
余明去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半夜开车出去给一个喝得很醉的病人治病。病人逐渐坐救护车来到苏醒,开始酗酒辱骂同行和同行业的医生。救护车一停在医院,病人一下车就把同事踢倒在地,然后抱起车内的医疗设施,转头叫救护车司机余。
"当时我们很震惊,但幸运的是我们都及时逃脱了。"“病人”还是很坚决。首先,他打碎了救护车的玻璃和后视镜。然后他把司机追到医院,砸了输液室的椅子,引起了不小的骚乱。直到警察来了,事件才平息。
医生被打了,只能咽下自己的声音吗?
2007年,刘林凤还没有成为急诊科主任。有一次上夜班,一个大学生因为突发心悸被家人送去看病。经过仔细的诊断,刘林凤认为只要他休息一会儿,他就能自动好转,所以他让病人原地休息。但患者家属曲解了他的意思,认为医生故意忽略了他。一名男性家庭成员冲了上来,在刘林凤的左脸颊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嗡”的一声仿佛有鞭炮在耳边爆炸,然后滚烫的鼻血就流了下来。刘林凤突然失去了理智。“我好心去看医生,最后还是被打了一巴掌。”。
保卫科的人及时赶到,拉开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去警察局的路上,病人的心悸消失了,家属带着人迅速离开医院,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碰上这种事你没地方说理,十有八九闹着玩的医生是醉鬼。他们完了就跑,你就没时间报警了。就算报警,也只能过来询问情况,做笔录。”刘林凤摊了摊手说道。
数据来源:网络上搜集的2009至2018年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 数据来源:网上收集的2009-2018年媒体报道的医疗伤害
在收集的所有医疗伤害报告中,近40%没有提及医疗伤害的后续治疗结果。在提到处理结果的报告中,行政处罚是最常见的纪律手段,如行政拘留10至15天或罚款几千元不等。有些报道只跟进刑事拘留阶段,或者只使用“警方已立案调查”、“涉案人员已被警方依法逮捕或批准”,而没有披露案件的后续处理情况。据统计,不到5%的举报与刑事处罚结果有关。
余明认为有必要提及受伤者的处罚结果。“如果媒体不具体说明对这些人的最终惩罚,仍然无法警示不理智的人,不利于解决问题。”
刘林凤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前,警察通常将病人殴打医生视为“相互斗殴”,而不是“寻衅滋事或扰乱公共秩序”。所以对闹事者的处罚很轻,很难起到很强的惩戒作用。
“我国的法律制度一直偏向于保护弱者。在医患冲突中,患者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因为患者没有专业知识,没有强大的背景和资本。所以如果医生被病人打了,人们会认为医生一定有问题。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不管医生有没有错,医院都要象征性赔钱。”
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15年颁布《刑法修正案(九)》,首次将扰乱医疗秩序行为纳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规定“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打击医疗相关犯罪专项行动。2018年,《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生效,要求公安部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医疗相关犯罪,倡导更多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
医患矛盾的症结在哪里?
按照传统观念,医疗成本高、国家医疗补助低是医患矛盾频发的根本原因。人住不起医院,看不起病,买不起药。他们心里有很多怨气,自然得发泄在医生身上。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数据来源:2015年世界银行发展指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5年发展指标
每一点代表一个国家:越靠近右上角,政府对医疗行业的资金投入比例越大,该国公民享受的政府医疗补贴越多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中国目前的政府医疗投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瑞士为例,作为一个高福利的发达国家,瑞士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在统计的国家中是最大的,超过四分之一的政府支出用于医疗卫生建设。而我国政府医疗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仅占政府总支出的1/10。
数据来源:2015年世界银行发展指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5年发展指标
每一点代表一个国家:越靠近右下角,该国私人医疗支出越小,人均私人医疗支出占人均总收入的比例越大
事实上,我国的个人医疗费用并不太大。根据2015年的数据,我国的私人医疗费用约占医疗费用总额的40%,也就是说,如果当地居民去医院看病,60%的医疗费用可以由国家报销。2015年,中国人均个人医疗费用仅为1066元,相当于美国的1/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刘林凤看来,不成熟的国家医疗政策可能是医患冲突加剧的导火索。
“过去几年,大部分药品由政府统一定价,部分药品价格偏高。医生可以从每盒药物中获得高达20%的佣金。所以有些无良医生为了赚钱给病人开药。媒体抓住了这些负面的病例报道,民众看了新闻,认为天下乌鸦普遍黑,逐渐失去了对医生群体的基本信任。”
讽刺的是,几年前病人打医生是因为医生乱开药,现在不是随便开药了。刘林凤说:“现在国家已经整顿了医疗行业的混乱,限制了药品的比例。我院规定,各科室药品收入不得超过总收入的23%,超过1%将处以罚款。现在医生不敢随便开药,但是有些病人不懂。我花钱你怎么不给我吃药?”
“医疗政策就像一个钟摆,一直在来回摆动,但不管放在哪边,总能到医生那里。”刘林凤说着,无奈地笑了笑。
黄志强在厦门第二医院当了将近十五年的医生。他认为,中国的医患矛盾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缺乏先进医生理念的表现。“现在在中国医生和医疗行业一般都被视为服务行业。大家都把医生当餐厅服务员。我付钱给你,你为我工作。这显然是错误的。”
而明代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源于国人对医生职业的误解。他认为,大众媒体对医疗行业的过度美化,导致公众对医生产生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媒体总是把医生宣传成“白衣天使”。电视剧里,病人叫救护车的时候,一群医生带着各种器械快速赶来;救护车还没到,医院的医生已经在门口迎接他们了,病人到了可以直接开始手术。但这些在现实中远远没有实现。现实中,医生也不是那么万能的。”
“希望媒体宣传和影视作品能还原医生的真实形象和工作状态,让患者知道医生也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也能促进医患沟通。”
吴新鹏,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今年9月,他接了一个话题,去湖北襄阳采访一位被家人殴打的麻醉师。在后续的访谈中,他对医患冲突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
吴新鹏认为,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医生或患者。“医生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病人,很难照顾到每个病人的想法和情绪。医生是一个职业成就感很高的群体,面对患者提出的“过分”要求,会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这种‘委屈’不断积累,有可能形成医患对抗。”
医患关系能慢慢好起来吗?
从媒体报道的受伤人数来看,医生最困难的时期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是医患之间微妙紧张的气氛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数据来源:网络上搜集的2009至2018年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 数据来源:网上收集的2009-2018年媒体报道的医疗伤害
余明认为,在过去的两年里,医生被殴打的案例有所减少,但他仍然感到非常沮丧。因为前几年患者主要是用拳头发泄情绪,但这两年学会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探视时,经常被患者虐待。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低头赶紧干活,怕挑起矛盾,引起更大的冲突。”余明无奈地说,“我们做事的原则是降低心态,不把自己当医生,而是把自己看得比病人的保姆地位还低。”
黄志强认为,医患冲突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矛盾是病人对医生的治疗或护士的服务不满意。但现在,病人并没有被这些困扰。”他颇为无奈地说,“有的病人,医院的伙食不好闹,开的药贵,连夜都落了。”这些与医生的职责无关,很多患者只是把医生当成出气筒来发泄情绪。这就是医生的“不堪重负”。
数据来源:@詹瑞玺大烧饼发布的有关北大医院伤医事件微博的19272条留言 数据来源:@詹瑞琪的大芝麻饼发布了19272条微博关于北大医院伤员医疗事件的消息
注意:字体越大,单词出现的频率越高
吴新鹏回忆了自己在选题初期深入报道医患冲突时遇到的困难。
“这个时间节点写医患矛盾其实有点尴尬。一方面,近年来医患关系有所改善。如果你花那么多时间写一件事,可能会被批评太局限,没有什么社会价值;而且如果写不好,还可能加重医患的负面情绪。”吴新鹏说:“最后编辑和我商量,看看能不能通过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呈现医患矛盾。”
于是吴新鹏想尽办法联系事件的每一方,找到被殴打的医生,医生的家属和同事,找到派出所处理此事,去农村的一个“坟头”找正在办丧事的病人家属。吴新鹏把这些不同的声音记录下来,写在稿子里,在编辑的建议下,报道的题目是《非典型伤员医疗事件》。
报道发表后,医学知识分享网站丁香园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申请转载,阅读量超过10万。
让吴新鹏惊讶的是,受伤患者家属看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向他表达了感谢。“他们可能觉得我帮他们洗刷了某些方面的委屈。”
“医生和病人不应该对立。在医患纠纷的问题上,只谈对错无助于解决。我们记者不是来判断对错的。还原事件真相,理清前因后果,增强读者对医患双方的理解:记者该做的就是这个。”吴新鹏小心翼翼地说道,他的眼睛在不远处映出了暗黄色的光芒。
1.《医患关系案例 10年来媒体报道的295起伤医事件背后:医患矛盾的症结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医患关系案例 10年来媒体报道的295起伤医事件背后:医患矛盾的症结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1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