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箱中的文学》
苏通
我一直认为我的文学梦源于一个水箱。
我小的时候自来水不普及,一条街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箱。我记得去水站提水的大部分都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个铁皮桶装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喷到水箱里。我很自然地站在旁边,看到水箱里的水突然上涨,清澈的水吞没了棕色的池壁,于是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兴奋。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兴奋,因为我有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的核心就是水箱深处的一个蚌壳。
请原谅我把这个幼稚的故事重复给大人听。它讲述了一个贫穷善良的年轻人在河边发现了一个被丢弃的贻贝,他可怜巴巴地把它带回家,并把它保存在唯一的水箱里。按照童话故事的讲述规则,蚌壳自然不是普通的蚌壳,还有人住在蚌壳里,是仙女!也许是出于感激,小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工作的时候从水箱里跳出来,成为一个能干的女人,给青年准备饭菜放在桌子上,然后回到水箱里钻进蚌里。而这个年轻人,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显然,盯着水箱是我最早的读书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读书方式。小时候很渴望读书,但是适合孩子读的书不多。这种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相反,今天正好是特别的礼物。因为我们一无所有,所以特别好奇。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水箱。一个水箱足够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里面游泳,成为一条鱼。孩子眼中的世界就像孩子的身体一样需要开发,现实未知,就像未来一样激发想象力和智力。我很欣赏那个水箱的刺激。
我一直很闲,所有承认严肃艺术创作和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浩瀚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云空,时而明亮,时而黑暗,时而脆弱。所有留在成年人身上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刻,有的直接发展成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导致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对事物无限好奇导致无数科学学科和技术发明。那些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被转化为有用或无用的词语,被淘汰或保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保持一定距离的民族。他们大部分人读书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大部分人创作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从好奇心来说,他们扮演着最幸运也是最古怪的角色,他们似乎既有幸运,也有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价值,没有具体的方向。怀着一种模糊的好奇心,他们不得不对现实世界进行最敏锐的解剖和解释。所以,这个职业有时候会让我感受到命运,挑战,奇迹。
奇迹般的事业需要奇迹般的支持,我童年对奇迹的渴望就维持在一个水箱上。你不能从水箱里看到生命,但你可以看到贻贝。你看不到从蚌壳里钻出蚌壳的仙女,却能看到奇迹。
作者简介
苏童,原名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常驻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代表作有《园艺》、《粉红》、《虞姬》、《河岸》、《碧奴》等。中篇小说《虞姬》入选20世纪中国小说百强,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享誉海内外。
阅读:张怡南
音频制作:钱佳
山西云媒体出品
1.《水缸里的文学 听说丨水缸里的文学(节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水缸里的文学 听说丨水缸里的文学(节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6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