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有一本很棒的书。顾祖禹的《读史纪要》共130卷,是中国早期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文献。它概括了“山川险要,古今用兵攻守,兴衰成败的痕迹”。其核心在于明确地缘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历来为学者所强调。
嘉庆十六年,傅在顾祖禹去世100多年后出版了整本书。顾生前的著作只有五卷,即康熙炳午班兼思想堂撰写的《国势述略》。就学术价值而言,《读史札记·郁芳》手稿是世界上的孤儿。这份手稿是顾祖禹手写的,现在上海图书馆收藏。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
手稿发现考辨
《读史札记·郁芳》手稿本由现代藏书家叶景奎收藏。叶景奎祖上是杭州官宦世家。他是光绪贵卯年间的学者,深得晚清重臣赵尔勋赏识,称其为幕府。辛亥革命后,他弃官经商,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他担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30年。
晚值暴戾日惹是非,天下尚乱。叶景奎打理上海滨水地区,潜心收集文献,并创办了专门的文史馆——何忠。1941年春,叶景奎随《读史纪要》手稿捐赠全书,并写下3000字的跋,记述自己的发现、考证和收藏。
题词说:“十六七年前,杭州抱经堂主人朱穗祥告诉余,他在绍兴收到《郁芳会议纪要》手稿本,因虫灾难以清理,他愿意低价出售。余让我拿的时候,是一大包纸,已经破烂了。第一本书找到了。见旧跋和陶的跋,均为顾手稿,72元整。灯下整理,剔除鱿鱼蛾,不下百只,排列有序,瑕疵依旧不多,由杭州书法家何长生精心修复,耗时两年,耗资200元,如新一般完整。”
在考证的过程中,《龚宇》杂志讨论了这个问题,吸引了许多学者参与。历史学家顾颉刚创立的龚宇龚宇学会,旨在宣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拯救国家的道路是复杂的,我们致力于地理。通过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内涵,我们寻求变革的手段,以便与其他国家一起驾驭世界,这是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顾颉刚是苏州人,康熙皇帝称赞他家是“江南第一秀才”。羯族叔侄顾龙亭精通古籍目录。这时,顾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并加入了学会。叶景奎与他多次沟通讨论,书信札六联载入《龚宇四卷九期》。重新指出:“这本书的问题固定在朱墨对钢笔的增删和修改上;......古今演变和山河考据中的一切变化,都有很多校改,都很切题,而且变化比原文好,最适合研究者。”这些话可以用书的后记来证实,也就是说这个手稿其实是修改过的。
1935年春,叶景奎带着十多份手稿来到北平,要求龚玉学习钱穆的鉴定。钱穆认为,学了才容易学。两人约定南北分校,放学后对等,着眼于快捷。叶景奎回到上海后,自编了几卷《卑职》。钱穆学派之后,写给叶景奎:“就已经校准的优点而言,绝对是顾的手稿。"
秀本堂修复技巧
《郁芳读史笔记》手稿流传于世,精湛的修复技艺是“延寿之药”。修复者何长生是我的祖父,杭州刺绣馆的继承人,享有“修书大师”的美誉。
古籍修复在中国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萌芽于魏晋,完善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并持续发展至今,流派各异。古人周嘉的《装饰志》说:“一个好的工人必须有补天之手、虫之眼、灵之智和心。填补这个职位的人不负责任。”北齐颜之推的《家训》中也说:“借人之经,须慎之。如果先有缺陷,那就是补救。这也是文人百行之一。”
光绪年间,我的曾祖父何清兆随家人从绍兴迁到杭州,在清河坊开办刺绣作坊,以当时的古籍修复技艺而闻名。待修复的古书,被虫子吃了,被老鼠咬了,被水湿了,焦脆了,或者烂了,千疮百孔,粘成了碎片。经过我爷爷的精心修复,都可以起死回生,这是绝妙的手艺。
曾祖父英年早逝,刺绣馆被烧毁。祖父放弃了旧书生意,专门补书。《郁芳读史笔记》手稿修复时,我祖父刚满30岁。
杭州抱经堂主人朱穗祥,绍兴人,比爷爷大两岁,在杭州文远堂当学徒出身。从学徒到开业,最后到藏书满满,舒嘉成了藏书家,而人们则视他为与北京琉璃厂孙殿起齐名的南北书业领袖,合称“孙”。朱与他的祖父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的祖父装订了所有的手书和刻书。
我爷爷十几岁的时候就和江的父母孙江庚生成了朋友。他们擅长古书,彼此意气相投,互相称兄道弟。蒋介石生于杭城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江海经营生意,开了蒋光昌丝绸村。他的面料都很精致,是杭州织造局选的。他进入共青朝廷,获得了声誉。光绪年间,全国各大商埠都有分号,产品远销南洋,非常繁荣。民国以后,杭州、上海相继建立丝织厂,积累资金300多万元,被称为“江板城”。
江庚生是江海的长孙,其叔父蒋易早年师从章太炎,赴日本留学。1907年,为了适应道路收支,蒋益米负责创办浙江兴业银行,成为第一大股东,后选叶景奎为董事长。他们立志创新,创造“浙兴”的鼎盛时期。蒋家花钱买下了胡雪岩的故居“芷园”。其中亭台楼阁、花鸟鱼池十分精彩,是杭州最精致的园林之一。
创建上海联合图书馆
杭州古城,东南繁荣,文化发达,是私家藏书之地。光绪年间,丁申的《武林外传》在书名中这样写道:“武林是浙中第一郡,天水省会,以文物闻名。士多好学,家尚存书,行风余韵,扇香。”
叶景奎沉浸在江南藏书之风中,收藏了多个书稿的书籍。
抗战开始以来,江南萧条,民生艰难,于是家族的书籍纷纷散落,日本、美国等国趁机收藏。叶景奎深感忧虑。1939年与、陈共同创办上海联合图书馆。叶景奎捐20万买地,在租界盖楼。他第一次捐赠了所有的书籍,并邀请顾主持图书馆事务。
顾回忆文章说:“还是劝那些以叶的名义为公的,说图书馆要向社会公开,赖仲礼要长期当成家里的事,不允许。”“何忠”以保护民族遗产和维护文化生命线为己任,同行响应并向公众捐赠图书。如捐赠草堂藏品,捐赠嘉兴先贤遗体,顾颉刚捐赠近代史料,李捐赠邻居其他藏品,捐赠山水寺庙等。,藏书30万册,是中国现代藏书史上的三大丰功伟绩之一。
20世纪40年代,由于内战和经济动荡,旧书行业变得非常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嘉失去了旧居,家里很多资料也没有保存。祖父住在夫子庙,日子不好过。他给哲图做了一些外包工作,报酬少得可怜。他靠卖字画收藏品为生。
江庚生伸出援手,四处奔走。有一封信上写着“长生哥:上海樊王都路有一个华东师范大学的图书馆,有很多书需要修。叶一初先生创办的联合图书馆,馆长顾推荐了我哥哥,但如果你不懂台湾音乐,那为什么不呢?如果有兴趣,当事人要求先了解月薪,请立即告知以便传递。因为党要先问工资,再定。至于吃饭,大学人员很多,想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唯一一张床因为旋转没人问。大学的范围很大,可以想一些解决办法。以防你不得不置身事外,我不知道是否有。这样亲戚就可以借床了?事情解决后再和当事人商量也是可以的。请注意安全,等待您的回复。江庚生感触颇深。1953年4月27日。”
那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回复说:“我附上一封回信给叶以翁,希望能找到另一条路。”据此,叶景奎与祖父有书信往来,故本文应讨论《读史笔记》手稿的复原问题。爷爷居然发了这封信,可见他的殷切希望。
顾的手稿被影印出版
“何忠”成立十多年来,物价飞涨,所有资金都是叶景奎独立筹集。1949年4月,叶景奎去世后,经济来源被切断。董事们联名上书上海和香港,与叶家族有旧接触的人劝说他们筹集资金,然后他们得以继续向国家捐款,直到1953年6月。两年后更名为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第二年,书库扩大了,有了更多的工作人员,并向公众开放。
据父亲回忆,1956年初,祖父收到顾颉刚的一封信,问能否在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工作。不幸的是,这个萨格勒布也不存在。当年4月3日,图书馆来信说:“我把吴送给你,他预付了修书费。请检查一下。希望你能准时来上海。”今年,我爷爷六十岁了。
1957年春节,爷爷生病回上海确诊胃癌。外公去世前一个月,图书馆写了六封信,谈了几句关心的话,一直没忘把医药费给我寄过去报销。图书馆的最后一封信说:“胡阿西同志:你好,你上次来我们图书馆,考虑得不够周到。请多多原谅。今天,我给你寄去40元36分作为丧葬费用的差额....................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奶奶去了上海,领了养老金。我祖父生前使用的修复工具都留给了图书馆。
将古籍修复纳入古籍整理是顾的独到见解。他在《古籍整理中的两三件事》一文中写道:“修古籍是古籍整理的第一步。...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应纳入计划。”1992年1月,顾患胃癌,在上海华东医院接受了胃切除术。他写了《读史与纪要序》。
1993年恰逢上海图书馆成立40周年。同年12月,馆长顾给弟子写信说:“卑微的身体可以维持,但是已经90多岁了,不能再努力了。幸运的是,顾祖禹的《读史札记与郁芳》手稿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静音出版的。我解除了一种担心。”六十年过去了,顾的手稿体现了成千上万。贾辉石林和叶景奎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如需参与古籍交流,请回复微信官方账号新闻:群聊
1.《读史方舆纪要 古书《读史方舆纪要》传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史方舆纪要 古书《读史方舆纪要》传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6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