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182期

砚台,选三个瓷砚,一支笔。

图十一:南朝黑釉碧永砚,长15厘米,宽9厘米,高4.5厘米。黑釉薄处缺绿,留下八只兽脚。

有藏族朋友说是宣州窑,但从标本对比来看,应该是德庆窑产品。鼻永砚盛行于南北朝甚至隋唐时期。碧雍最初指的是西周田字皇帝建立的大学,中间有一个轻微的凸起,四面都是玉。鼻永砚的形状颇为相似,砚面向内,沿外围凹陷,以储水;中间有凸起的圆盘,用来磨墨和画笔。这种简单的陶瓷砚不仅有利于书写,也体现了后世文人对早期文化的尊重。

图十二:明初青花枝葡萄纹砚,圆径8.9厘米,磨径6.3厘米,底径9.1厘米,高3.2厘米。蓝色和白色有丰富的发色和广泛的铁锈色疤痕。应该是永宣时期马谡泥的绿色物质,比较珍贵。

图13:南宋应青葵口笔,直径10.5厘米,平底,应青釉,沿口十二瓣,薄如蛋壳,美如玉。

“笔骨”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在屠隆的《考古遗事》一书中,碧谷被列为第八种文具。你为什么用“碧谷”这个名字?估计是文人雅士造成的。是一瞥,《淮南子·真训》:“其弟掩门而入。”做一个精致的器皿,让刷子“窥视”,就成了刷子。参考文《史记·长恨歌》中的描写和实物遗存,可以推测毛笔应为各种造型典雅的浅盘,以陶瓷居多。

打印时,选择三个银赫样本。

图十四:明末青花花纹银赫标本,直径6厘米,残高3厘米。盒子是六边形的。画的花线像铁丝,没有盛开。这就是所谓的铁丝拉丝。

图15:清代青花银赫标本,直径7厘米,青花发色淡雅,构图简单恰当,胎细白釉,属民窑。

图16:万历青花花纹银赫标本,残径10厘米,盒状颇大,青花毛色浓紫,图上花果洞有石纹,灵韵。能感受到画家的手腕和笔,拿得恰到好处,画面生动传神,立体感强,是明代万嘉时期的风格。

对于水用具,选择两次洗笔和四滴水。

图17:唐玄州窑用灰白色刷子洗,直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高6.6厘米。窑内布满釉料,窑底开裂。

图十八:唐玄州窑洗蓝釉,直径19厘米,底径10厘米,高5.8厘米,浅底无釉,是典型的宣州窑堆积烧制工艺。洗笔是盛放洗笔的器皿,因造型灵动、种类繁多、典雅精致而广受欢迎。这两种刷洗都有很高的地方文化价值,因为都是在宣州当地窑口烧的,存活的机会很少。

图19:葛瑶梅花梗小水滴,长10厘米,高4.8厘米,底径5.6厘米,有“鳗鱼血”切片,小而美,可爱。清代蓝夫《陆涛》记载:“葛窑真人光彩照人,风格也最古雅。现在比世界轻的都是假的。”

图20:元代雕刻的古代货币图案水滴长7厘米,高4厘米,底径3.3厘米。顶雕空为古代货币图案,蛋清釉残缺。

图21:明初的甜白釉鱼龙水滴长8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甜白釉烧明初,极亮极润。它比舒府窑的白釉有更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一种温软甘甜的感觉,所以叫甜白,素有“白如凝结的脂肪,但仍被雪覆盖”之称。鱼龙是传统道德风格。又称“龙变”。古代比喻为1号。“冯仕文·吉剑”卷二:“因此,当代学者是龙门。”李白《与汉荆州书》:“一登龙门,价百倍。”《琵琶记南浦送别》:“今天孩子出门,爸爸妈妈都来给他送行。我希望我能钓到这条龙,让它爬到山顶。”龙的头和鱼的身体象征着繁荣。

图22:清康熙青花山水格局高7厘米,直径3.5厘米,底径6厘米。太白太可敬,蓝白颜色略灰。水墨山水抽象写意。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储存砚水用于磨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晚到了东晋,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勺。人们发现,用水勺往砚台里倒水时,往往会有过量的水流,于是就有了一种易于控制水量的器物,即砚滴。有嘴的叫“水竹”,没嘴的叫“水城”。

对于颜色匹配,请选择一个网格板。

图23:明代白釉格栅板,直径12.6 cm,内径4.6 cm。格栅板有一个六瓣花的开口,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网格,周围有六个网格。盘子小,珐琅细腻温润,白釉色。不幸的是,虽然在小支钉烧制过程中有明显的变形,但仍然是极好的。格子,也叫调色板,常用于绘画。

其他类别,选一个琴炉,一个香棒,一个书灯。

图24:南宋龙泉窑梅青釉炉,高9.5厘米,径12.6厘米,尺距8厘米,温釉,青梅,造型淡雅。

炉体较重,可能与古代烧香有关。在古代生活中,烧香所用的“香”是各种各样的香丸、香球、甜饼,或“合香”而成的粉。古人追求的是烧香的境界,就是尽量减少烟雾,使香气低而长。所以香炉里的炭火要尽量慢慢烧,火低,长时间不灭。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复杂的烧香方法。一般的程序是将特制的小炭块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掩埋。在香灰上戳几个洞,让木炭能接触到氧气,以免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器、云母、钱、银叶、沙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物”。小香丸和甜饼放在这个隔火板上,用炭火在低火的灰烬下烘烤,慢慢发挥出香的香味。古人讲卖香的方法,总是用“烧”、“烧”、“炷”这几个字。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直接烧香,而是放在一个小火隔热板上慢慢烤出来。炉胎薄,经不起高温,达不到“夜读甜茶”的意境。

图25:元代青瓷狮绣球香插,高12 cm,长6 cm,底部宽4.8 cm,底部为长方形八面体,肥狮在旁边滚动绣球,天真无邪。狮身后面插着一根细管空,可以插上串香。

图26:明末青花海水龙烛台标本,高21厘米,底径8.6厘米,直径5.8厘米。青花龙纹有些发昏,顶板上有三个支钉,可以用来固定灯罩,属于晚明风格。蜡烛应该是古代文人夜间读书的必备器具。

以上捕捉到的20多件器物或标本,无论是整件还是残瓷碎片,都来自宣城,来自这一脉络传承下来的热土。历史上记载最多的文具书籍《屠龙》的作者,也与宣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和沈茂学不仅是同榜学者,还是儿女亲家。《明史屠龙传》:“长子金淑,本名大榭,生于西方,与沈君典结为夫妇。他和梅定佐都是当时的戏曲大师和密友。史料记载多,汤显祖、屠隆与梅鼎祚交往密切。不知屠隆在编修《自习室文书笔记》时,是否从与宣城文人的学习中得到了启示?你在宣城文人书房玩过研究过这些学习用具吗?答案恐怕很难找到,也不用找了。

而正是这些小玩意,内涵丰富,根植于宣城本土文化的土壤,是物化的传承符号。从这些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宣州古代学者阅读生活的线索。发现书房里有那么多漂亮又爱不释手的文具,本来觉得很无聊。因此,它可以在艰苦的阅读岁月中激发兴趣,并在孤独的时候增添精彩的创作,如精湛的工艺。

生产:童大庆

1.《蓝甫 “文房之乡”晒文玩——“片面之瓷”话宣城之四(下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蓝甫 “文房之乡”晒文玩——“片面之瓷”话宣城之四(下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7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