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5月17日,北方许多地方开始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消息,华北、内蒙古东部、黄淮北部最高气温将于18日达到35 ~ 38℃。炎热的天气会持续几天?有什么特点?不正常吗?对公共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记者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夫。

专家:何立夫,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采访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刘佳新华网记者郝铎

何立夫接受记者采访。李根摄影

记者:从17日起,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这种高温的强度和范围有多大?会持续多久?

何立夫:这是今年中国第一次大范围高温天气。炎热的天气过程从17日开始发展,并将持续到19日晚。其中18日高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将达到最大。

高温天气主要影响7个省,包括京津冀地区、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南中北部、山东北部,其中京津冀地区受高温影响较大。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温度主要是35℃~37℃,但在内蒙古东南部的一些地区,温度会接近37℃~39℃,局部温度可能达到40℃。

记者:这么热的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特点?

何立夫:这是因为内蒙古西部的大陆加热群从西向东缓慢移动,在加热群的控制下,黄淮等华北地区天气晴朗炎热,少雨,导致高温发展。

受大陆供暖集团控制,炎热天气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日最高气温上升较快,尤其是下午,紫外线辐射强,升温最快。第二,空空气湿度低,这样的大热天,公众不会觉得太闷,天气干燥。第三,昼夜温差明显。虽然白天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0多度,但是晚上的温度还是很低,让身体感觉很舒服。

记者:说到体感温度,和百叶观察到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何立夫: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窗内温度计测得的温度,百叶窗处于相对通风的环境中,距离地面1.2米。但公众的体感温度会受到空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外界环境等的影响,与实际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出入。比如,空湿度大,即使温度没那么高,大众也会觉得很闷;再比如胖子和瘦子在同一个温度下感受到的温度不同。

记者:从气候的角度来看,这种炎热的天气是不是不正常?与当年同期相比如何?

何立夫:华北5月份高温是比较常见的,3-5年一次。据史料记载,2010年5月中旬北京经历了38.1°C的高温,这一过程中北京最高气温约为36°C,没有突破历史极值;5月中旬,内蒙古东南部最高气温达39℃,当地气温达40℃。但内蒙古东南部日最高气温可能接近历史时期。

记者:高温是否意味着北方地区将进入夏季?

何立夫:夏季标准是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高于22℃,第一天是夏季日期。从今年的气候条件来看,从4月份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一直偏高,季节进程加快。4月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云南南部率先进入夏季,5月份以来,华北东南部、黄淮北部、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东北部均进入夏季。

换句话说,华北很多地方在高温天气之前就已经进入夏季了。比如今年北京夏天的日期是5月7日,比5月19日提前了12天。天津和石家庄都在今年5月10日进入夏季,比夏季平均时间提前了4天和11天。

2017年全国夏季日期分布图

记者:高温天气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何立夫:高温天气对农业影响很大。一方面,前期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少于历史同期,部分地区气象干旱达到严重程度。然而,高温天气发生在干旱地区,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加剧干旱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华北和黄淮地区冬小麦正处于开花授粉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鲁北等地一直持续晴朗炎热,空空气相对湿度小,下午风力一般大于3m/s,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偏差导致冬小麦地区出现干热风天气。16日,河南省发布干热风橙色预警;18-19日,河北中南部和豫北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左右,并会出现中到严重的干热风天气,不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并会导致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下降。

对此,华北、黄淮冬麦区需要及时做好水肥管理,做好“一喷三防”,增加小麦的抗衰老能力;应及时灌溉,以改善田间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此外,天气炎热时,市民应随身携带雨伞和帽子,多喝水,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以防中暑。

气象监测显示,5月17日,河南省平均最高气温达33.2℃,其中孟州、济源达39℃,郑州、焦作等8个站达38℃。河南省气象台17日11时发布全省首例橙色高温预警,11时15分发布全省干热风红色预警。图为郑州街头行人。祁宏摄影

记者:高温会加剧森林草原的火险吗?

何立夫:前期内蒙古、东北、华北的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偏高。在这种高温的影响下,预计东北和华北的干旱将继续发展,干燥、高温和大风天气将增加森林和草原火灾的风险。

记者:未来高温发展趋势如何?

何立夫:从20号那天开始,炎热的天气会缓解;21日,伴随着一个阴雨天气过程,上述高温区域将结束高温“烘烤试验”,进而转为凉爽天气。

1.《中央气象台专家解析高温范围特点及影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央气象台专家解析高温范围特点及影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5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