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5月18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创立。

2020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在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方面的潜力是各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和被信赖的机构,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现代社会政治、社会、文化议题,以此展示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日趋极端化的环境下,多元与包容面临挑战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虽不是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所独有的,却因为社会对博物馆的高度重视而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最原初的场所意义在于陈列、呈现展品,建筑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与展品相关联的空间精神性,好比教堂与上帝的关系。理想的博物馆的设计应该是与展品有密切的、特定的、内在的关系的。

未来博物馆的挑战在于如何解决展品的不确定性与空间品质的关系?建筑可否成为独立于展品的存在?

而且博物馆的趋势也是不仅仅作为展示,而更多具有教育、交流、休闲的复合功能,因此建筑的性格也需要去回应这种复合性。

—— 华黎


本文选择了迹·建筑事务所(TAO)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博物馆项目进行介绍。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云南腾冲 2008-2010


△ 场地草图 ©华黎


△ 从高黎贡山上看博物馆

博物馆建造在云南腾冲高黎贡山下新庄村边的田野中,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向来访者展示新庄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及相关于手工纸的文化产品,建筑内部也设有办公空间、茶室和客房等。

△ 概念草图 ©华黎

△ 场地模型 ©TAO


△ 1:100体块模型 ©TAO

设计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而整个村庄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的工艺。访问者对建筑的游览将是在内部展览和外部优美的田园景观之间不断转换的一种体验,以此来提示建筑、造纸和环境的不可分。

△ 从通向村子的路上看 ©舒赫


△ 北立面 ©舒赫

展览部分由六个形状各异的展厅围绕中心庭院组成一条连续的参观路线,中间则是一个可向庭院完全开敞的茶室。二层是办公空间,通过一个室外楼梯联系到三层客房和一个可以观山的屋顶平台。

△ 门厅 ©舒赫

△展厅6向西看 ©舒赫


△ 展厅6 ©舒赫

△ 剖轴测 ©TAO

设计采用当地的杉木,竹子、手工纸等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建构形式上真实反映材料、结构等元素的内在逻辑,以及建造过程的痕迹与特征。建筑适应当地气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技术和工艺,结合了传统木结构体系和现代构造做法,全部由当地工匠完成建造,使项目建设本身成为地域传统资源保护和发展的一部分。


△ 1:15 展厅模型 ©TAO

△ 展厅构造轴测图 ©TAO


△ 北面外观 ©舒赫

△ 竹屋面 ©舒赫


获奖

2013/05 入围2013阿卡汗国际建筑奖名单

2012/12 2012 WA中国建筑奖 优胜奖

2012/12 入围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

2012/07 美国《建筑实录》杂志“好设计创造好效益”中国奖“最佳公共建筑奖”


展览

2018/03 耶鲁大学亚洲校友十年回顾展

2016/08 德国柏林Aedes画廊, 再兴土木博物馆

2013/10 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

2013/06 Eastern Promises:当代东亚建筑与空间实践展,MAK Museum, 维也纳, 奥地利

2013/03 在地/迹·建筑作品展,Studio-X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

2012/12 中国设计大展,深圳


出版物

2016/09 FAZ China (德国)

2013/11 WA 世界建筑2013阿卡汗建筑奖专辑

2013/08 B-1 (泰国)

2012/12 绿色建筑现在时2(德国)

2012/07 建筑实录 (美国)

2012/04 建筑评论 (英国)

2011/06 Casabella (意大利) China Tale

2011/06 建筑学报 建造的痕迹,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2011/01 AV MONOGRAFÍAS 150 (西班牙) MADE IN CHINA





“就保护地方手艺而言,该建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此建筑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具有创造性的适宜的方式介入地方社会改造,真正做到了自我约束下的因地制宜,新意自生。”

——《时代建筑》


“这个房子既不是传统的,又不是完全现代的,它属于当下的,或许将是当代建筑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步。同时它既不是当地的,也不全是外来的,它是‘此地’的。‘此地’可以理解为外来力量与当地元素碰撞后的一种新的结果。正是这种‘当下’与‘此地‘使得整个建筑的建设成为地域传统资源保护和发展有意义的一部分。”

——华黎


新寨咖啡庄园

云南保山 2014-2018


△ 场地分析草图 ©华黎

△ 场地自然氛围

新寨咖啡庄园位于云南保山潞江坝——世界著名的小粒咖啡产区之一,项目中包含一个小博物馆。场地坐落在高黎贡山下坝湾村中心的一块台地上,向北可以俯瞰潞江坝和怒江峡谷的景观。


△ 场地原貌-影院与场地大树

场地由两组院落构成,其中有许多繁茂的大树,以及一座建于八十年代已经废弃的电影院——一栋灰砖建筑。地里、村落中及周边的大多数建筑都是砖的建筑,场地附近有一座仍在烧制灰砖的砖窑。这些当地特征,触发了设计用砖来建造的初始愿望,时至今日砖砌体仍是当地最主要的建造方式也赋予了采用它的合理性。而砖也引发了拱这一结构形式在建筑中不同方式的呈现。

△ 平面草图 ©华黎


△ 街道视角 ©陈颢

△ 斜坡看向庭院 ©陈颢

从外部进入场地的方式是迂回的,经历了从进村道路的仰观、爬坡、转折,最后到达位于主街尽端的庄园。进入庄园后从庭院的内聚到进入主体建筑看到远处风景的豁然开朗,形成了从收到放、先抑后扬的叙事体验。

△ 平面草图 ©华黎

△ 主体建筑立面 ©陈颢


△ 回廊 ©陈颢

△ 大树庭院 ©苏圣亮

△ 下沉庭院 ©苏圣亮

新建筑通过一组回廊与老电影院建筑相连接,形成了三个庭院:中心庭院、大树庭院、下沉庭院,访客到达中心庭院后通过回廊可以联系至各功能区域。新老建筑在场地原有树木的掩映下,与回廊一同形成了多个庭院相串联的格局,建筑自身成为连续院落之后的背景,整体获得一种近似于修道院式的布局。体量最大的影院改造为博物馆,成为类似于教堂的精神中心。


△ 底层咖啡储藏区十字拱 ©陈颢

正对中心庭院的主体建筑位于台地北侧,与中心庭院有一层高差。设计将储藏咖啡豆的仓库置于底层,以十字砖拱的形式来营造重质的、包裹感的、幽暗的、具有地窖氛围的空间,厚重的体积同时回应恒温恒湿的物理要求。

△ 中间层咖啡加工区单向拱 ©陈颢


△ 看向峡谷风景 ©苏圣亮

△ 咖啡加工区外廊图 ©苏圣亮

中间层的加工区需要大空间烘焙和包装咖啡豆,设计采用了大跨度钢梁与单向砖拱结合的形式,获得连续的开放空间的同时,将庭院与峡谷的风景引入建筑内部,周圈的走廊则可以供游客参观。


△ 顶层视野 ©苏圣亮

而在最顶层,建筑由砖砌体脱胎换骨为混凝土框架形式以获得最大的透明性,满足多间客房俯瞰峡谷景色的需要。建筑从底层至顶层,以从重到轻的空间形式渐变,塑造了每一层不同的场所特质,回应了功能上从储物、生产到观景享受的多样需求。

△ 建筑外立面 ©苏圣亮

△ 底层咖啡厅看向庭院 ©苏圣亮


△ 底层咖啡厅 ©苏圣亮

建筑采用了砖和混凝土两种材料,与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空间形式混合了砌体累叠结构的重与混凝土架构的轻,这一结果当然是对材料、结构、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的。设计始于对场地的感知和对材料的思考,而核心则在于其所意图创造的场所特征——归属大地抑或引向远方的地平线。

△ 看向峡谷风景 ©陈颢


获奖及展览

2019/08 太原长江美术馆开馆展:中国建筑师四人展

2019/05 “我们的乡村”, 柏林Aedas建筑论坛

2018/05 2018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我们的乡村”


出版物

2019/05 Arquitectura Viva(西班牙)

2019/05 一条 报道

2019/04 Wallpaper卷宗

2019/01 Designwire设计腕儿 报道

2019/01 时代建筑

2018/10 建筑学报






“以新寨咖啡庄园为代表的华黎的‘在地建筑‘正是‘以原创方式诠释和挪用已经存在的事物‘的产物。这些‘已经存在的事物‘既是场地的,也可以是非场地的;既是当地的,也可以是外来的;既可以与建筑的“物理本体”相关,也可以与建筑的‘无常态本体‘结合在一起。”

——王骏阳


“咖啡豆的处理根植于这片地区的文化当中,再加上外来的参观者们,这些给了当地人一种当地的价值归属,同时又在更大的尺度上拥有了一种身份认同。新的建筑消解了疏远和格格不入, 给人一种家的感觉,体现了建筑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作用,这一点在未来的乡村十分重要。”

——Eduard Kögel


墙博物馆

安徽黄山

△ 场地草图 ©华黎

△ 场地现状 - 被群山环绕的农田

项目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方向的黟县盆地的碧山村东北,距离黄山景区30公里,距离西递、宏村约为10公里。周边群山环绕,北侧背靠碧山,东南方向近处为开阔的盆地中的农田景观,远处可以遥望连绵的山脉。

△ 概念草图 ©华黎

空间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理解为由界面包裹形成的领域。常常是由墙、顶、地等元素界定的。

在某些洞穴中墙和顶成为连续的存在,于是进而思考,是否存在一种只存在墙的空间?

倾斜的墙,上大下小,在顶部交汇于一道极窄的缝隙,屋顶消失了,光从缝隙进入, 在三角形的空间里引发一种接近于原始废墟一般的情感。

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 1:50混凝土模型 ©TAO

△ 博物馆展厅空间 ©TAO

墙的存在造就了线性行进的展览空间,在平面上这些空间被弯折,形成迂回闭合的路线,最终容纳于一个方形的轮廓。内部的庭院向天空敞开,天空成为屋顶。外部,一个单纯的实体体量,田野中的一个物体。每一面只有一个裂隙,造成一种神秘感。

夯筑混凝土让建筑坚固地生长于大地,也留下建造的印记。


△ 建筑立面 ©TAO


「结语」

博物馆产生的氛围为乡村社区带来了“改变的风气”,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以及城市居民的来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城乡之间的和谐共处并不是以牺牲乡村美学为代价换来的,而是通过吸引人们对“真实”的关注得来的。尊重多元的文化美学,包容差异的文化特点,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以参与者的姿态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政治、社会文化议题的关注,这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类型建筑,作为一个极具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存在的意义之一。

从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新寨咖啡庄园到墙博物馆,一以贯之的是对质量本身的看重以及对建筑和其所在场地的思考。同时,TAO的项目也在不断突破以前的一些类型和尺度。不仅是在都市里的项目越来越多,包括在建筑的规模方面,也在尝试做更多大尺度建筑。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类型和定位,不断拓展的可能性是TAO目前一个明确的选择。

△ TAO代表项目平面图汇总


1.《11wa专题之TAO作品|国际博物馆日特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1wa专题之TAO作品|国际博物馆日特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02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