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趣事

1918年鲁迅专题之小时候读不懂鲁迅,成年后读懂泪流满面!(深度)

本文原创 作者:水木然 1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2周年。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

在丹麦,如果你骂他们的国王,他们会不理你;如果你批评他们的奶酪,他们会骂你无知;但是如果你提到安徒生而脸上没有尊敬的表情,他们会给你一个耳光。

这就叫一个民族的荣耀。


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追悼会上,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行地来为他送行,古往今来,从没有哪个作家有这么高的地位。

他原本是一个想学医的年轻人,看到日本宪兵射杀中国人时,竟有一群中国同胞竟轰然叫好,这样的同胞纵然身体健康、长寿百岁又有什么用?

于是弃医从文!

小医治人,大医治国。

真正的志气,是不愿苟活。


2

我们向来以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为座右铭,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 " 忍常人所不能忍 ",最后就可以 " 行常人所不能行 ",这就成为了 " 高人一等 " 的人,比如各种精英和成功人士。

然后就拥有了" 特权 "。谁赚的钱多,谁的权力越大。个人的权力一大,难免就会侵蚀他人权利的边界,可以肆意践踏别人,这不就是“吃人”吗?

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社会是一定会要 " 人吃人 " 的……

所以鲁迅认为,我们几千年的糟粕,在于 " 伪善 ",教别人做好事,自己占便宜。割别人的肉,填自己的腹,发展到极致,便成了人吃人。

这就是鲁迅写作的原始出发点。



一百年前的 1918 年,著名杂志《新青年》刊发了这一篇署名为 " 鲁迅 " 的小说,小说名字叫《狂人日记》,该文一出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鲁迅从此诞生。

这篇文章全文约 4700 字,其中 24 处提到 " 吃人 ",5 处提到 " 吃我 "。

1: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 仁义道德 "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 吃人 "。

2: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3: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4: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5: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6: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发表距今整整 100 周年,100 年后的今天,社会进步了多少?

3

鲁迅还说过这些话,更让人警醒:

1: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2:高等人向来就善于躲在厚厚的东西后面来杀人的。

3: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

4: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5: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6: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7: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8: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9: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10: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11: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12: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1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4

年少时不懂鲁迅,读懂鲁迅后泪流满面。

鲁迅哪里是在“写作”?分明是在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灵魂!

它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挽救一个走向危机的民族。

在漆黑的夜里,他孤军奋战、以文为剑,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脏,从中剖出国民的劣根性,然后血淋淋的丢到国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红色来震动人们麻木的灵魂,来惊醒所有沉睡的梦中人!

真不愧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动荡的世界;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为了让大家彻底认清时代究竟在发生什么,水木然写了这2本书《个体崛起》和《时代之巅》:

请点击了解更多购买!

1.《1918年鲁迅专题之小时候读不懂鲁迅,成年后读懂泪流满面!(深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18年鲁迅专题之小时候读不懂鲁迅,成年后读懂泪流满面!(深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085530.html

上一篇

166是移动还是联通看这里!又一批吉祥号 中移动198/联通166要开放

下一篇

1到999朵玫瑰花语看这里!七夕倒计时,不同的玫瑰花语,都有不同的寓意!(建议收藏)

【1918年鲁迅】专题肩住黑暗的闸门,在铁屋中呐喊 |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1918年鲁迅】专题肩住黑暗的闸门,在铁屋中呐喊 |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鲁迅的呐喊、彷徨、匕首投枪之类的杂文,都像野草一样坚固厚重的根脉,抓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 对他的敬仰者来说,他是一身肩起黑暗闸门的豪杰,在长夜中指示了光明所在的火把;对他的批判者来说,他也是最强...

1918年鲁迅专题之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鲁迅全集》的历史

1918年鲁迅专题之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鲁迅全集》的历史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刊登了署名为《鲁迅》的小说—— 《狂人日记》。 这部作品,在日后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篇巨作,与此同时,“鲁迅”这一笔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2005版《...

【1918年鲁迅】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1918年鲁迅】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大受欢迎,引起了很多话题。 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

【1918年鲁迅】专题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1918年鲁迅】专题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大受欢迎,引起了很多话题。 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

关于1918年鲁迅我想说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关于1918年鲁迅我想说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纪念秋光文学大师鲁迅诞辰140周年] 作者:廉正明(中国合作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从今年年初开始,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大受欢迎,引起了很多话题。 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

【1918年鲁迅】专题鲁迅的最后一天:坚持读报,奋斗至生命终结,伟大亦平庸

【1918年鲁迅】专题鲁迅的最后一天:坚持读报,奋斗至生命终结,伟大亦平庸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鲁迅老师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激励了所有的中国青年。“大胆地说,勇敢地进行,忘记了所有的利害关系,推开古人,发表了自己的真心。 ” 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是武器,他以笔为矛,告诉众人...

关于1918年鲁迅我想说北大红楼·人物 | 鲁迅:从来都是振臂高呼

关于1918年鲁迅我想说北大红楼·人物 | 鲁迅:从来都是振臂高呼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1924年,鲁迅搬入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新购置的小四合院,并请乔大壮为自己的“绿林书屋”写了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那是鲁迅的44岁,《狂人日记》面世的第7年,在北大...

【1918年鲁迅】鲁迅的红色朋友圈: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1918年鲁迅】鲁迅的红色朋友圈: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1918年鲁迅相关介绍,赵伯阁《鲁迅像》 鲁迅书赠送了秋白莲区 鲁迅手书《无题》点 克尔惠智的木刻画《牺牲》 1931年8月22日鲁迅举行的木刻讲习会结业会照片。 从旧中国走来的知识分子,在古老的大地上浸染传统,也曾在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