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新村”只有白马山铁路新村还有少部分老房未拆。
□黄鸿河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面对百业萧条的现状,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问题成为摆在政府和全市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从1950年至1958年,济南市在市委书记兼市长谷牧的领导和亲自规划下,在艰苦创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从“东西南北四面,沟壑涝洼八方”,为居无定所的贫困市民建起了八座新村,它们分别是地处南郊的二七新村、北郊的工人新村、西郊的运输新村、东郊的建筑新村,以及东南郊的邮电新村、西南郊的机车新村、西北郊的无影山新村和东北郊的济钢新村。影响至今的“八大新村”诞生,让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城乡贫民、打工者住进崭新的砖瓦房,这在之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在济南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大事件。
二七新村和工人新村
在济南市统一规划下,八大新村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是二七新村和工人新村。二七新村于1950年筹建,1951年底竣工,第一期当时只有北边四区,其他都是后来陆续建设的。这年,由市房管局投资建设的工人新村北村也同时竣工。两座新村的布局有些类似商埠经纬路设计,横平竖直。客厅、主卧一律为向阳北屋,门前都有砖铺小径,两边是花草树木,屋后是延伸的小厨房,水电齐全。每5排住房中间设一片“乐园”,类似今天的健身小广场,还有公用电话,公厕一般设计在院墙边,街邻之间走动进出颇为方便。
由济南铁路局开发的二七新村,位置在原济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以南,空军司令部以北,英雄山路以西,建设路以东。这片地方是老济南人头脑中的“二七”大概念,这里面还包括着新陈家庄、大小梁家庄、砖瓦窑厂宿舍等。过去,这里是一片沟壑纵横的荒野,狼、獾、狐狸四处乱窜,附近只有一处几十户人家的梁家庄。因为二七新村名气太大,所以人们往往把这一带统称为“二七”。其实,二七新村准确所指是济南铁路局职工宿舍,最早迁入的居民是铁路职工,另一部分是在老济南城墙根下搭窝棚住的穷人。另外,还有从经九路、自由大街南移来的老陈家庄居民。1952年,济南铁路局又建设了二期工程——白马山铁路新村。
为什么取名二七新村呢?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二七惨案”。1923年2月4日,在共产党领导下,当时京汉铁路总工会组织了“为人权而战,为自由而战”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2月7日,在英帝国公使的唆使下,反动军阀吴佩孚下令在汉口、郑州、长辛店等地对工人运动进行血腥镇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二七惨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们,各地新建的铁路职工宿舍多被命名为“二七新村”。
工人新村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北邻,共计建房南北8栋、东西55排住房,每间房建筑面积20平方米,月租金0.5元,家庭困难户可申请免费住房。
为什么把工人新村选在这里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天桥区在1949年前属北商埠,是济南地区最早的“工业区”,济南早期的工厂几乎都在这里,如成丰面粉厂、仁丰纱厂、裕兴化工厂、东元盛染厂等。这里有很多打工的老百姓无处安身,很多人就在铁道沟里搭窝棚,形成大片的棚户区。人民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起新村,请他们搬进新居,他们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1987年“8.26”那场暴雨中,工人新村被淹。灾后为了安置受灾群众和无房职工困难户,市政府紧急加盖了300多套五、六、七层住宅楼,1988年8月26日一期改建工程竣工,用了正好一年的时间,雪中送炭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住宿困难,成就了今天的规模。
因为名气大,“老济南”往往习惯用“新村”来简称工人新村,让人感觉既亲切又自豪,其他新村就不能简称。
运输新村和建筑新村
1953年,政府又建起了运输新村和建筑新村。两座新村相距不远,运输新村在堤口路北边,东邻原国营济南第二运输公司;建筑新村在无影山路西边。
运输新村、建筑新村是怎么来的呢?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开通,大量闯济南府谋求生路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纷至沓来,寻求改善命运的机会,绝大多数农民滞留在了铁道线上。下苦力、蹬三轮、扛大个儿(搬运货物)、拉地排车成为这些农民的最后希望,三里庄、五里沟、官扎营、北大槐树因此成为济南运输业的发源地。这些居无定所的农民太需要一间安身之处了。但1949年前,这里的贫困人家只好在铁道沟里,折几根树枝或竹竿为支架,用苇席或草苫子棚起来,好点的罩上块油毡,进出口挂上草帘子当门,就成了一家人的栖息之地。只要不是雨雪天,人们只能在露天地里活动,直到困极了才钻进窝棚睡觉。五里沟可以说是扛大个儿、拉套子(运输货物)的发源地,那年月这一带聚集着成千上万的装卸工和他们的家属。1949年后,人民政府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组、马车社、运输公司等。国营济南第一运输公司就诞生在五里沟,第二运输公司就成立在官扎营北边。那些“泥瓦匠,泥瓦匠,白天弄一身,晚上弄一炕”的建筑工人也被组织起来,成立了包工队、瓦工社、房管所。1952年,人民政府尽最大努力解决这批泥瓦匠、扛大个儿、拉地排车的住宿难题,1953年,两个新村便应运而生。市第一、二、三运输公司和山东省运输公司职工很多迁入了运输新村;“白天盖瓦房,夜里睡地窝”的泥瓦匠们则欢天喜地地住进了建筑新村。
原建筑新村地方较小,新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到处搞基础建设,需要招收大批建筑工人,后来发展的一建、二建、三建、四建、山建等公司,还有地质、矿产、化工等职工需要安置,1958年又从历山路东边选择了新址,建设了新的建筑新村。
邮电新村、机车新村、无影山新村和济钢新村
1952年,邮电新村开始建设,这地方过去是南郊的一片坟茔野地,最早统称王洪义林。邮电局最早在经一路火车站出口西边,现在还有“发报大楼”遗址。后来搬到了经二路原济南市政府对面,欧式风格设计的办公楼是当年济南最漂亮的大楼之一。济南解放后,华东人民解放军通讯机关从青州步行三天来到这里接管,大量的后勤人员,报刊、电报发行人员没有住处,经常是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里,很多到了结婚年龄的男女青年居无定所。
怎么办呢?1952年春,济南市首任邮政局局长聂新,是一位十分关心部下的老红军,他从英雄山脚下征得200亩荒地,建起了封闭式的邮电新村,1953年竣工投入使用。
1953年9月,机车新村和无影山新村开始建设,这是当年济南两家最大的国营工业企业建设的职工新村。
机车新村的前身是“红房子”,这里面还有个故事:1913年济南机车工厂建成投产,首任厂长德国人道格米里从天津大沽口和山东胶州地区聘来部分技术工人,并为他们建造了红砖瓦新房,就是后来大家俗称的“红房子”宿舍。但绝大多数无技术的穷工人只能在工厂墙外塔地窝子住。这些地窝子非常简陋,通常是先挖个一人深的坑,坑上面用木棍干草搭个人字型的窝棚,留个上下坡,只能睡一两个人,地窝子“冬天冷夏天热,蚊虫叮咬无奈何”。1953年9月,在厂长王世忠、工会主席宗泽、龚玉峰等组织倡议下,济南机车车辆修理厂(铁路大厂)在“红房子”西边闫千户庄建设“机车新村”,工人阶级才真正住上了自己的房子。
1953年,济南汽车配件制造厂(济南重汽集团前身)筹建职工宿舍,因为地址建在无影山东边山坡上,因此取名为无影山新村。建房时正是中苏友好阶段,部分楼舍受苏式建筑理念影响,建得笨拙宽大。
八大新村中建得最晚的是“济钢新村”。
1958年,全国高举“大跃进”的旗帜,兴起大炼钢铁热潮。在此背景下,济南钢铁厂于1958年7月1日奠基。在王舍人镇东边的一大片刚割过的麦田里,来自鞍钢、马钢、本溪钢铁厂的技术人员,来自省内淄博、聊城、烟台和本地的工人,炼钢工人从四面八方涌来。面对茫茫庄稼地,工人们发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主人翁精神,在建第一座255立方米高炉的同时,建起一排排大席棚、地窝子、干打垒屋,最早的职工宿舍便在艰苦创业中应运而生。在为济南钢铁厂奠基的同时,也为扎根在这里献身钢铁事业的人们奠定了基础——济钢新村雏形由此诞生。
“新村”是里程碑,它为后来纺织、机械、轻工等各行各业雨后春笋般职工宿舍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有人或许会说:不是还有和平新村、甸柳新村、菜市新村和车站北街新村吗?是的!但它们已经来得晚了,它们是共和国而立之年以后的产物,是锦上添花,是改革开放后旧庄改造后的新村。
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沧桑,“新村”已经变得又高又大,唯一没有变的是新村所特有的历史情怀。
1.《中华文化标志城 济南的“新村”:一个崭新时代的标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华文化标志城 济南的“新村”:一个崭新时代的标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5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