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喜,江西省长宁县(今寻乌县)人,从小聪明勤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入宫考,第三名、第三名,考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奉命留朝整理补充《四库全书》,后赴湖南临湘、耒阳二县任知县。
刘德喜是一个消息灵通的人。他能勤政爱民,公正破案,扬长避短,在任何一个县都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刘德喜非常重视教育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道光二十三年(1843),初抵临湘,见当地陋习盛行,决定“以学为教,以除弊”。他筹集资金在临湘县设立了十所免费学校,并挑选了十名品行良好的儒生在学校担任教师。在求学期间,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聘请著名的绅士来教育贫困家庭的孩子,以提高教育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责任感,他每个月都会亲自去各个学校“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成绩”。上学期间,他不仅“没有收到任何钱”,还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办一所干净的学校。学校收到的学生看望老师的所有礼物或其他费用都捐给了县政府,作为慈善机构,以补充困难学生的日常需求,使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负担得起上学的费用。两年后,当刘德喜被调任耒阳县知县时,临湘县的学者们非常不愿意放弃。他的事迹代代相传,学者们“还在想”。
在耒阳县,刘德喜不仅采取措施消除陋习,取缔恶鬼,促进教育,而且还特别关注民生,倡导“以农为本,以农为本,发展县域”。在任职期间,他亲自实践,经常下乡调研,力劝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甚至挽起裤腿亲自参加农业活动。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刘德喜还动员全县人民广泛植树造林,保护泉水水源;带领人们深入挖掘运河,灌溉良田;帮助各乡镇挖塘养鱼蓄水,以防干旱。为了发展农业和控制洪水,刘德喜专门写了一本书《疏河强国论》,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控制洪水的方案,记载在《艺文志》中,受到后人的重视。
刘德喜两次入仕,两县都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很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刘德喜病逝于耒阳。当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家人只有不到30年的养老金,所以买不起棺材,也不能埋葬。城里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极其感叹,纷纷捐钱给他办丧事。回家的那天,喊着“给祖宗烧香”的人挤在路上。(胡)
1.《刘德熙 勤廉知县刘德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德熙 勤廉知县刘德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1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