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支振峰,《全球法律评论》副主编
近日,一封题为《中国政法大学2003级部分校友关于雷阳先生意外死亡和邢永瑞涉嫌失职的声明》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与近两个月前中国人民大学“88届部分校友”的声明相比,这一声明显得相当谨慎,但与传闻是涉案警察牟星妻子的公开信一起,进一步激起了舆论漩涡。
耒阳案全景展现了近年来公共事件或轰动性案件的舆论运作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点:抱团施压、媒体帮衬。“人大校友”一出来,就有人问“法国大学校友”在哪里。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不仅“法兰西大学校友”没有露面,网上还流传着教授“变成鹰狗”影射的“毕业演讲”。这种“法国大学校友”的说法,最终填补了舆论领域观众期待的部分。然而,证据之争变成了校友之间的对抗,法律的博弈变成了力量的竞争,正义的实现扭曲成了舆论的表现。当事人心碎,评论人转瞬即逝,媒体感慨万千。结果案件重点被盗,双方都被消耗。舆论盛宴过后,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社会和贫血的法治。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表达自己的感情,讨论政治,然后有意无意地等待“观察民风”。民俗也有风向。当风吹到一个地方,力量就会一起发挥,形成抱团的力量,带来很大的压力。人民群众不仅有简单的正义感,而且还有对法治的制度信任缺失。就像雷阳案一样,既有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父辈和年轻人的动人悲伤,也有投身于一些被贴上标签的群体寻求安全感和支持,试图以更大的舆论声势面对警察和司法系统的考量的心理共鸣。所以用难过牌或者气势牌来联合和集体压舆论才是最方便的策略。
互联网媒体时代为这一战略提供了最好的支撑,而中产阶级的成长和知识精英的成长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产阶级需要稳定,知识精英需要表达,网络媒体需要受众。耒阳案和一系列类似的公共事件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共谋可以是正当的,宣泄可以是令人敬畏的,参与可以是有益的。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样的想法,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法官的时候,真正的法官就会被边缘化;当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的执念时,加粗的法律也会被证伪;当正义的实现依赖于抱团的压力和媒体的欢呼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法治的信任赤字。
雷阳案画出了一个恶性循环,人们因为对法治缺乏信任而依赖媒体施压,又因为来自媒体的压力而不断破坏对法治的信任。这个循环,就像是从渔人瓶里逃出来的恶魔改造的烟雾,一圈一圈,越来越浓。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不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任由烟圈扩大,最终可能会越来越占据法治的空空间和领地。对法治的信任赤字急剧增加,社会秩序遥遥无期。最终,争端不得不移交给权力的任意竞争或公民的私人救济。
幸运的是,在这个舆论漩涡中,司法机关的表现成了它应有的亮色。北京检方立案调查,委托鉴定机构依法进行尸检,并依法发表鉴定意见。在立案后的一个月里,他们向外界披露了五次案件调查的程序信息。案件信息公开透明,依法委托第三方鉴定监督,北京警方表示永不防错,双方律师及时介入并发挥作用,这些都使案件坚定地走在程序正义法治的道路上。只有不被舆论漩涡所左右,才能避免新的舆论漩涡,只有公开、透明、程序公正,才能真正填补法治的信任赤字。这是因为公众单纯的同情是真实的,法治的信任赤字是真实的,“抱团施压”造成的舆论漩涡也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在中国转型中面临的复杂局面。但情况越复杂,反应越简单。在法治成为社会最大共识和共同标准的情况下,法治的信任赤字必须用坚定的司法正义空小心填补。只有在法治社会里,警察昂着头执法,公民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权利,才能看起来是一场冲突,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但是,必须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精英不能放弃社会责任,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有用的杠杆,以和平与理性澄清漩涡,清除浓雾,而不是无意中使自己成为浓雾的一部分。
1.《邢永瑞 官媒刊文谈雷洋案:证据辩剖演变成了校友对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邢永瑞 官媒刊文谈雷洋案:证据辩剖演变成了校友对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4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