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问题,有人问:“王阳明最近这么火,是不是有点自吹自擂?”在读王阳明之前,我对他不是很了解,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是看了杜银山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觉得没有做过头。他真的很凶。但是,《王阳明2》有画蛇添足之感。第一,内容重复。与第一个相比,重复率高达50%!第二,教学内容太多,不建议在《知行合一2》王阳明身上浪费时间和金钱。读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够了。
继续讲王阳明,他的心理总结,六个字+四句话。
一六个字
这六个字是“心是理性的”、“对良心的”。
俗话说“心即理”,王阳明反复强调“圣人之道,自以为是,为事求理者误。”以诸葛为例,王阳明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试图弄清楚竹子里包含着什么真理,但他无法把竹子的真理提升到生活的真理,直到他头晕目眩、崩溃。这个故事里,不能说王阳明智商有问题。盯着竹子还能怎么办?说实话,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高。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称为“年三友”,可见竹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竹子常以“结”、“适中空”为谦,以“耐寒”为劲,造型挺拔自由,挺拔清高,深受文人墨客喜爱。我猜王阳明肯定明白竹子的各种含义。他举竹子为例的目的是想搞清楚为什么人们把竹子和绅士联系在一起。正是竹子告诉人们“正直”、“克制”、“谦虚”等品质。还是说人有这样的想法,看到竹子后再发挥想象力?按照朱的观点,所谓“师事”需要把竹子从萌芽到开花、结果、枯萎的详细过程搞清楚,然后进行一个非常复杂的升华过程,最后明白竹子有那么多优秀的品质,代表着一个君子。然而,经过七天七夜的观察,王阳明觉得朱的设定有问题。他在想,这些人物不都是人心所固有的吗?是通过竹栅吗?
隆昌开悟后,王阳明坚信心是理性的,心外无物。据说有一次一个朋友指着一朵花问王阳明:“你说世界上什么都没有,那这花就在山里开落了。与我的内心有什么关联?”王阳明说:“当你看不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和你会一起死去;你来看这花,就知道这花的颜色不在你心里。”
另外三个字是“为了良心”。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心,这源于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大家都有良心。当你看到一个婴儿掉进井里,你会想救他。看到鸟兽哀鸣,不忍直视。当你看到一个好的物体被纯真打碎,你会为它感到惋惜。这些都是人的良心在作怪。这些感觉是完全自然的,没有中间过渡过程。比如看到美女自然会多看两眼,看到美食自然会吞口水,看到老太太躺在地上自然会想帮忙。可能有人会说:“老太太躺在地上,良心告诉我,没办法。如果我帮忙,我会损失很大。”但我想说:“这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所以不是你的良心。当你看到一个老人躺在地上,想起来爬不起来的时候,你的良心会告诉你赶紧帮忙,但是生活经验会告诉你,帮她是有风险的。就算你不帮忙,也不能说你没良心。”
不过话说回来,王阳明的心理就是要求人跟着自己的良心走。要想“立心为天地,立命为万民,续学圣,开天下太平”,就要遵循自己的良心,而不是以利益为第一出发点。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始终接受良知的指引。
两四句话
当然,那四句话就是他的四句话:“没有善也没有恶心的身体,有善也有恶意的行为,知善恶是良心,去恶为善是一件特别的事。”
这四句话简单而深刻。有一个故事完美的说明了这四句话。一个老农穷得吃不下饭。他找王阳明卖地。王阳明见他穷,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玩的时候,看到了风水宝地。他说:“这片土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就是这块土地,老农夫想卖掉。王阳明后悔了,但他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念头呢?”于是闭上眼睛打坐。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说:“刚才我的情欲已经被我驱散了,心情又愉快了。”
王阳明没看到地的时候,心没动,是个“没有善良和恶心的身体”。看到土地后,他想出了“风水宝地”的主意,“好,狠”。当他发现自己有了遗憾,有了羞愧,他在“知善恶即良知”。终于,他克服了自己的私欲,心情恢复了平静和快乐。
王阳明认为,所谓“师事”并不是朱所说的“师世”,而是出于私欲。不管学什么,天文还是地理,造原子弹还是飞机大炮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达到你的良心”。如果你以杀人放火为目的去学习知识,那是良心的缺失。如果是为了一方的利益,那真的是良心发现。
有些比较较真的朋友可能会问,什么是“心”?什么是“意义”?什么是“良心”?王阳明的学说是在玩弄概念吗?既然心里没有善恶,为什么心里会有善恶?1527年,王阳明的两个弟子对此争论不休,也导致了阳明心学的分化。他的弟子钱德宏认为这四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即心中无善恶,即心中有善恶。但是,王如忠认为,用心是发自内心的,心中不应该有善恶,所以良心是没有用的,也没有必要为了善去恶。所以这四句都是矛盾混乱的话。两人据理力争,找到王阳明评论。王阳明说:“你说的有道理,但都是偏向一端的。对于资质高,悟性强的人,你只需要告诉他‘没有好的,没有恶心的身体,知善知恶就是良心’。对于没那么聪明的人,你只需要告诉他‘有善有恶,以德报怨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场辩论被称为“天全证词”。
但当时王阳明已经奄奄一息,没有机会再进一步解释,所以死后思想分裂。
夜深人静,读书思考,欢迎关注微信号:十字路口
1.《王阳明心学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阳明心学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7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