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恩施州2019年“送文明上山乡”演出和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在恩施市白杨坪镇东下坳村拉开帷幕。(记者李媛媛摄)
记者周
1月16日,恩施市白杨坪镇东下坳村,笑声、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当地群众被精彩的节目陶醉了。
近年来,我国各种惠民文化活动在贫困地区广泛开展,文化体育广场、群众文艺队、农民书店等项目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广,拓宽了贫困地区农民的视野,增强了他们致富的能力和文化自信。
实现民族地区“文化富矿”转型的梦想已经不再遥远。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让人深深震撼,倍增力量,成为照亮人心的火炬,带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2018年10月16日,在建始县官店镇长岭村,省国家歌舞团新编排的扶贫随笔《扶贫轶事》,给广大干部群众上了一课。村民们一边笑一边被感动受洗。
要帮助穷人,首先要帮助志愿者。国家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在偏远山区,个人坐等、喝酒、睡觉、无所事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必须找到改变想法的方法,增强摆脱贫困的雄心。更多人自力更生。”
“懒人脱贫”这个节目感动了在场的村民,有些人还是不好意思!”2018年12月8日,恩施市沙堤乡黄光田村,村里的“尖刀班”班长曾治林史茹看完节目后说。
“这种活动应该多开展。看完之后,我有了足够的信心和更强的动力。”摆脱困境的贫困家庭刘仆在剧中找到了共鸣。“幸福不是等待,努力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2018年,沙堤乡同步采取文化扶贫措施,遍地开花。把剧送到农村10多次,4000多人去现场观看;“三优四美五好”评选、文明家庭创建、送医疗科技活动相继开展,为助推扶贫精神作出了巨大努力。
“文化扶贫不仅仅是看电影,最重要的是做好穷人的思想工作,鼓起他们脱贫致富的勇气,让人民站起来,在通往贫困的道路上奋斗。”沙乡党委书记戴瑞说。
精准扶贫与文化行动。1月5日,记者从国家文体局获悉,截至2018年12月,“一亿文化扶贫工程”任务超额完成。其中,734支群众文艺队伍完成目标任务的122%;成立1090个大众健身团队,完成109%的目标任务...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偏远贫困村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截至目前,恩施州已累计中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3.2623亿元。
“小舞台”建设是文化扶贫的关键。“这一生是美好的时光,我做梦也没想到!”2018年12月4日,60多岁的何申根站在恩施市沙堤乡禾峰口村道龙组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三声“没想到”。“场地多了,活动多了,纠纷少了,普通人的意识也提高了。”村干部何琼对村里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文化广场是一面镜子,是老百姓精神面貌的反映,是农村文化扶贫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国家继续以“一亿文化扶贫工程”为重点,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强大的农村文化阵地,在与贫困的艰苦斗争中彰显文化责任。2018年,共建成农村(社区)文化体育广场868个,完成目标任务144%。
“面子”,“里子”也不能差。与村文化活动室配套的设施设备一一匹配,保证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在巴东县,文化体育新广播局购买的440套文化设备将陆续发放到全县322个村(社区)。
有舞台,设备齐全。如何激活舞台功能?
文化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给出了答案。在偏远山区,文化志愿者帮助组建文艺团队,参与文化艺术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在精准扶贫的浪潮中传播文明,传递正能量。
“参加腰鼓训练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就是趁热打铁。”2018年,鹤峰口村张目坝组郭祥龙参加了沙堤乡组织的腰鼓培训班,带领10多人学习腰鼓。
国家文化体育新广播局文明科科长陈晓宇表示,有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服务团队,村民们的业余时间已经在淡季得到了解决,打麻将和扯皮更少了,跳舞和健身更多了,乡村风格的文明明显改善了。
在恩施,原生态民俗、非遗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百花齐放。
让文化直接“唱戏”,这样才能切入,文化扶贫大有可为。
恩施重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
“不能让农民保留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继续贫穷下去。”恩施尤鲁第11位传承人章雯淇在培养传统生产技能传承人时,不忘为茶叶注入文化血液,以提升产品,为茶农致富开辟道路。
像恩施尤鲁茶,很多非遗项目纷纷落地生根。利川白洋干豆、建始桃片饼、巴东干豆、宣恩吴家台贡茶、咸丰土司帝都绣鞋、来凤土家织锦、鹤峰金阳豆豉等成为当地带动人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无尽的源泉和活力,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4A级景区恩施土家族女儿城,各种非遗项目,如哭嫁、摇摆舞、肉响、豆皮制作等。,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传播,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消费。它不仅丰富了文化扶贫的内涵,而且增强了文化扶贫的造血功能。
记者从国家文化体育新广播局了解到,2018年,全州接待游客约6747.87万人次,同比增长26.58%,其中文化旅游收入达到150亿元左右。截至2018年,融合了土(苗)文化元素的腾龙洞大型民族歌舞《沂水利川》已大受欢迎,演出9000余场。1000多万中外游客观看演出,门票收入每年突破1亿;中国最大的峡谷景观剧《龙舟曲》已经演出了600多次,吸引了近9万名游客观看...
要挖掘文化资源,吸引资本,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要有文化引导和产业跟进,就要打文化品牌。
着眼农村实际,国家大力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精神食粮供给,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的文化。恩施女儿会、利川“龙舟曲”民歌艺术节、建始黄思洁艺术节、巴东撇节、宣恩广场舞、咸丰南戏、来凤浪节、鹤峰刘孜戏等。不断开展,辐射面更广,影响更大。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交通、住宿等行业收入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以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化休闲与娱乐服务、工艺美术生产迅速发展。
“文化扶贫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农民脱贫增收,文化才能活,文化才能活,农民才能更有动力。”陈晓宇分析道。
1.《成风化人 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风化人 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3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