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唐三僧诗》(以下简称《诗》)的著书时代,王国维根据其书末“中华子章句”的社缴,认定是南宋人所作。但从其南宋时期的书刊来看,公认是宋人所写,证据似乎不足。因此,李先生和蔡先生在《大唐三僧制书时代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一文中对南宋提出异议,认为《诗经》“可能早在唐末五代就已写成,实际上是唐五代庙堂‘俗言’的基础书”。同年,刘健先生在《大唐三僧成书年代考》一个一文中也持大致相同的观点。中国文联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概要》列举了以上两种观点。在我们看来,最好是南宋的《世说新语》。
[3]
考证主要从制度和表现形式、宗教倾向和语言现象三个方面论证其观点。
将作品的语言现象与当代作品进行比较,作为该书成书时间的证据之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考证方法。但是,正如刘健同志所说:“不能因为两部作品有一些语法形式相同,就断定它们是当代作品。”因为语言现象总是有其稳定性和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像《石花》这样的作品是长期民间流传的产物,是民间艺术家长期创作的结果。保留一些以前的语言现象很正常。刘健同志还指出,《世说新语》中的“怎么”和“你”这两个字是宋朝用的,前代基本不用。这说明《诗话》不是上一代写的,而是宋代写的。
考证认为《食花》中存在“以诗代词”的表现形式,而“现存的宋本没有一部看到过‘以诗代词’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因此《食花》不可能产生于宋代。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现存的宋本绝不是全宋本;然而,对于现存的宋元文字究竟是宋元文字,学术界尚未有定论。胡世英先生在《青平山塘话本》中将“快嘴李翠莲记”列为元代话本,《话本小说概论》将“张子房慕道记”列为明代话本。这两个剧本都有“以诗代词”的表述。其实从作品的语气,涉及到的婚礼礼仪等等。《快嘴李翠莲记》很可能是后人改写的宋代作品。如果是这样,说明“以诗代词”的形式在宋本中并没有完全消失。退一步说,《快嘴李翠莲记》虽非宋代之作,但在唐五代变文和元明方言中,可以有“以诗代词”的形式,宋代也可能有《诗话》之类的作品。实际上,《诗话》是唐五代文字变迁与元明方言之间的桥梁。
的确,就食货的某些制度而言,似乎更接近唐五代的变文。《诗话》全文共十七节,十一个节目采用了“...楚”。在散文和诗歌的结合点上,唐五代的变文经常使用“……这种形式在现存的后代文字中是看不到的。
但是,我们不能断定《诗话》是唐五代写的。这是因为,虽然变文在宋代完全消失了,但仍然有一种特殊的“解经”艺术。很明显,《经》是承袭了唐五代的“俗语”。所以《说文》继承了变文的一些体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程毅中先生在谈到食货的制度特征时说:“我认为这个词没有意义,而是变文风格的遗物。”[4]这很合理。事实上,《诗话》与唐五代的变文在制度上并不完全一致。首先,“…”《诗话》里是各个栏目的全部节目;"..."在变体文本中,如果是陈硕,则经常用在散文和韵文的交界处来承接散文和韵文。其次,变文不分段,但世华明显是分十七段,每段都有节目。《食话》的分节系统与宋元方言有相通之处。程毅中先生曾经指出:
一开始剧本没有分章,但是都有分段标题。例如,《五代平话》、《唐代平话》目录中就有“沙陀源流论”、“李赤心生李克用”、“李克用是少陀副军令、武使”等称谓。《宣和遗志》(刻版十里驹)目录中有《杨志》等节目。,谁违反限制在花石类上下注而匹配卫州”、“孙俪等。,曾带杨志去太行山落草”,“宋江因杀阎婆惜去找晁盖”等。元刻本《全乡平话》虽然没有目录,但每页都有标题,可以算是一段话的标题。篇章也偶尔在正文中标注。比如“三战吕布”、“张飞独战吕布”、“吕布投玄德”、“张飞取袁祥”等。夹在文字中,用阴字表示。[5]
可见,食货在分节制上与宋元原版接近,但与变文不同。
标题”.....《楚辞》在形式上与唐五代变文接近,在分节标题上与宋元文字相同——这一现象进一步表明,食货是唐五代变文与宋元文字之间的桥梁。它不仅在《西游记》的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史上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世说》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宗教观念,正如《考据》所说:“主要是对西天追求佛法的赞美,对佛、法的崇拜,对西天极乐世界的宣扬,对西天的向往。”但如果说这些观念大多是“早期密宗、净土宗等俗僧之品,很少体现在宋以后佛教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禅宗思想中”,那就似乎有待商榷了。
没错,向往西天极乐世界的净土宗,以及强调佛教和佛宝的密宗,都盛行于唐朝。其中净土宗由唐初僧人创立,后传至元、法昭、少康。中唐以后开始流行。这个学派以人间为污秽,认为多读佛,多修功德,多建塔寺,就能上天堂。密宗佛教主要是混有巫术,用来骗取人们的信任。密宗佛教是由唐玄宗中天竺高僧的善与无为传入中国的,并由南天竺高僧金钢之进一步推广。金刚之徒,非空,经历过玄宗、肃宗、代宗,尤其受皇帝喜爱。但是在No 空死后,密宗通过弟子惠果在中国衰落了。当佛教在唐武宗被摧毁时,密宗佛教、净土宗和其他佛教派别受到严重打击并消亡。从此禅宗南宗占据了佛教的主导地位。
佛教传入中国后,遭到道家和儒家的排斥。佛教要想在中国长久生存,就需要一个融合儒道的新佛教流派。禅宗应运而生。禅宗强烈抨击各种佛教宗派,认为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能打坐,自悟,立即成佛;西方没有净土,建庙、塔、念佛不是功德,也没有成佛的可能。这种“四大一”空的思想与魏晋玄学是一致的,是老庄思想的产物。因此,范文澜认为:“禅宗是魏晋玄学,具有天竺风格,由老庄(主要是庄周思想)加以解释。”[6]此外,正统佛教在哲学上崇尚性恶论,在伦理上认佛而不认父母,明显与儒家相悖。禅宗把恶论变成了性善论,认为狗也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也提倡孝顺父母。这就减轻了儒家对佛教的压力。经过这种转变,禅宗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士大夫的佛教,并在武宗灭佛后独立生存下来。
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灭佛,宋太祖在剑龙元年(960)登基。这个时期持续了一百多年,是唐末五代。如果“诗话”真的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为什么不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禅宗思想,而是反映已经灭绝的密宗净土宗的思想呢?事实上,禅宗对佛教的改革并没有持续下去。进入宋代以后,原本被禅宗攻击破坏的门派学说,被禅宗重用。范文澜说得很清楚:
从宋到宋,很多禅僧说话都像儒生。同时,攻击佛教各教派的勇气被自动收起,不再用佛像立佛寺,恢复净土宗式的雕塑,陈列各教派的佛像和菩萨,采用密宗念佛的一些方式为他人超度,使攻击者不得不改为佛祖支持者,以维护佛教利益。[7]
同时,宋代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后期。这时大乘佛教逐渐向密教发展,最后完全融入密教。宋朝建立后,秦星等157人被派往印度寻求佛法,一些印度僧侣也带着经文来到中国。为此,在宋太宗和平兴国的第七年(982年),成立了一个翻译机构来翻译佛经,其中在印度新流行的密宗被翻译得最多。虽然后来统治者注意到密宗经典的一些内容违背了佛教的根本精神,并且在天熙元年(1017年)禁止继续翻译此类经典,但密宗经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据史书记载,宋朝确实有使用密咒为民消灾的现象。宋高僧赞宁在《宋高僧传》、《唐洛阳广府寺金钢志传》的“交媾”中写道:
曼达洛人五法吸鬼,必须伴有处女和处女,绝对容易祛病。在现代,人们利用身体和嘴巴的优势,但速度太慢。嗷!法律是单薄的,至于这个。[8]
可见宋代密宗的神奇依然盛行;大部分僧人对密宗法术深信不疑,被尊为“正法”;他对密宗宗教的衰落深感遗憾。这些都是《世说新语》中密宗思想存在的基础。
净土宗的思想在宋代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盛行。梦露先生在《中国佛教起源概论》中说:
法家、圣贤、台湾等宗族原本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但宋代很多大师往往倡导与净土信仰相关的念佛修行,帮助了一般净土宗族的传播。......至于净土信仰,宋初南方有省(公元959-2002年)循着庐山莲社的故事,在杭州西湖设网社,聚集一千多名僧俗,鼓吹念佛。后来由于各宗教对净土修行的推广,各地的社团和聚会也多了起来。一些寺院还修建了阿弥陀佛亭,十六个小教堂专门用于念佛和修佛。因此,净土信仰在民间日益推广,成为一种习俗。[9]
可见《食花》所反映的密宗佛教、净土宗佛教等佛教观念与宋代的佛教观念是并行的。
三
以上论述仅说明食货在宋代有产生的可能,但不能说明其必要性。作者发现《食花》中有两个地名,可以证明它们起源于宋代。《诗品》第十七节的节目是“去陕西长老杀孩子的第十七处”,上面写着:“有七个法师,远离盛大演出,将于第十日抵达北京。JD.COM路之旅将探索大师的归程,它已经到达北京边境,并在餐桌上迎接他。”这里的“陕西”和“JD”。COM路”都是宋代的地名。
关于“陕西”,臧理珍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0]《陕西省》记载:
.....隋建新的首都,雍正国改为北京阴超。又改为凤仪、扶风、尚军、调阴、延安、朔方、玉林、汉川、西域、河池、顺政、商洛等县。唐朝还是隋朝的都城,分为关内和山南路。宋初陕西路。之后又分为永兴军旅路,也属于秦丰路、理州路、京西路、河东路。陕西南渡后入晋,分京兆、凤翔、燕燕三路。
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中的文章《陕西省》:
北宋至道学十五路之一。治在赵静府(今陕西Xi市)。其辖区相当于陕甘宁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西宁五年(1072年),分为永兴军路和秦丰路,习惯上仍称陕西路。
查《宋史》卷87的《地理三》、清代龚柴的《陕西考证》、顾祖禹的《读史与地名札记》、台湾郑亮生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都与上述两条记载相似。由此可见,陕西作为一个省,是在宋朝到道朝(997)的第三年建立的。
关于“JD。COM路”,是在文章“JD”下记录的。复旦大学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中的“COM路:
北宋至道学三年(997年),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辖图海县东南、山东东明、河南宁陵、柘城县东、江苏省西北。西宁七年(1074年),分东西两路。
查《宋史》卷85《地理一》,郑亮生《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臧李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都有类似记载。
据《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一》记载,唐太宗在贞观六年(623年),曾将天下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路。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因十路分山南、江南为东西路,故将贵州中路、京畿道、都集等加为十五路。之后五代十国基本继承了唐朝的行政体制。所以唐五代根本没有陕西、之类的称号,更没有“鲁”的称号。“道”出现在宋初。从宋朝到道朝的三年间,世界上共有十五条道路,分别是:JD.COM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镜湖南路、镜湖北路、良渚路、福建路、淅川路、峡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这十五条路后来被分割或者合并,或者被外国占领,发生了很多变化。
既然起了“陕西”和“JD”的名字。《食货》中出现的“COM路”,从宋朝到道朝只有三年就确定了,前面提到宋朝确实有生产食货的条件和基础,足以说明现有的食货只能写在宋朝到道朝三年之后,而不能写在它之前。当然,这并不排除唐五代有一部类似《食花》的俗语基础书,对《食花》终书影响很大,以至于现存的《食花》中保存了很多唐五代的语言。至于《食花》是在宋朝什么时候写的,如果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话,以《食花》末《中华子》张嘉印的稿费来判定是南宋写的为宜。
评论:
[1]参见《诗经》所附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王国维后记》,下面引用《诗经》原文。
[2]参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3]见《中国语言》,1982年第5期。
[4]程毅中:《宋·原华本》,见中华书局1980年第10版,第30页。
[5]第35页。
[6]:《唐佛学》,见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版,第66页。
[7]第78页。
[8]参见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影印文远馆《四Ku全书》,第1052卷,第9页。
[9]梦露:《中国佛教起源简述》,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392页。
[10]商务印书馆香港分社,1931年5月,1982年11月再版。
原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02期
如需参与古籍交流,请回复【珍本古籍】微信官方账号新闻:群聊
1.《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也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也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1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