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应该喂蜜蜂的过期蜂蜜,被回收到厂家的原料仓库。不是黑作坊,是正规的蜂蜜生产企业。更何况它生产的蜂蜜会被贴上“同仁堂”的标签,卖给消费者。
近日,同仁堂因涉嫌代工厂回收过期蜂蜜而卷入舆论风暴。其实蜂蜜并不是唯一被砸的品牌。近年来,同仁堂品牌频繁出现在质检黑名单上,涉及同仁堂子公司的产品,以及从外部购买的代工厂生产的产品。其中一家子公司每年都数次出现在质检黑名单上。这个迅速扩张的百年老字号正面临信任危机。
股票价格连续三天下跌
在被媒体曝光代工涉嫌非法处理过期蜂蜜、篡改蜂蜜生产日期后,同仁堂于12月16日晚发布公告,承认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对生产过程监管不力负有责任,但表示产品没有流入市场。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也发表声明,称所有涉嫌违规的产品已被查封,并向所有消费者郑重道歉。
受此影响,17日,同仁堂系三家上市公司股价普遍下跌。截至19日收盘,同仁堂三天下跌7.36%,市值缩水30多亿元。
涉案企业生产的蜂蜜也已全部下架。目前盐城金蜂公司生产的蜂蜜在各大电商平台都找不到。天猫店“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和阿里药房销售的同仁堂蜂蜜产品均由北京同仁堂蜂产品有限公司生产,产地为浙江省衢州市。在天猫的“同仁堂食品旗舰店”,待售蜂蜜由北京同仁堂柯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实际生产厂家为北京东兴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同仁堂集团无直接股权关系,也是代工厂。
子孙众多
此次“蜜门”涉及的主体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直接控制的13家子公司之一。
从收益来看,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收益在整个上市公司中占比很小,2017年仅为2.09%。同仁堂90%以上的收入来自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商业投资。其中,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2018年上半年盈利28.03亿元,约占上市公司总收入的39%;同仁堂商业投资2018年上半年营收39.26亿元,约占上市公司总营收的54%。同仁堂商业投资拥有132家子公司,门店总数达到763家。
此外,负责本集团产品海外分销及零售的同仁堂国药也是香港上市公司。目前同仁堂已覆盖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公司)已形成六个二级集团、三家医院、五家直属子公司的主体结构。六个二级集团分别是:股票集团、科技开发集团、民族医药集团、健康医药集团、商业投资集团、药用人参投资集团;五家直属子公司分别是:医药公司、投资公司、生物制品公司、文化传媒公司、中药配方颗粒投资公司;三家医院分别是:研究院、中医院、教育学院。
反复上质量检查黑名单
近年来,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品牌优势,迅速拓展产品链,直属和参股子公司众多,随着铸造企业的引进,生产链公司众多。同时同仁堂品牌因药品不合格多次被当地质检部门通报,涉案主体均为集团公司子公司或代工厂。
今年11月13日,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53批中药材不合格;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薄荷不合格;1月,同仁堂的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不合格通知书。不合格药品为开雄顺气丸,不合格项目为装量差异。
2017年,同仁堂企业近10次被列入质检“黑名单”,涉及北京同仁堂银川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重庆建新药业有限公司。不合格产品包括明矾、地龙、杜仲。
2016年,同仁堂六次被列入质检“黑名单”: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甘草、骨碎补、地黄、翻白草四种产品分别由天津、贵州、湖北、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不合格;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的药品加味左金丸因装载量不同,未通过抽检;同仁汤子博药房因销售劣药被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通知中,北京同仁堂小品有限公司出场频率特别高。2018年至少上过两次“黑名单”,2017年7次,2016年4次,然后追溯,“案底”也挺多的:2015年下半年,公司生产的6款产品因不合格被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2011年8月15日,公司生产的537批“血燕”不合格,被浙江省工商局通报。
经询问,北京同仁堂饮片责任有限公司是同仁堂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药用人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挂靠”子公司的药品质量如此堪忧,而且“屡改不改”。消费者如何放心同仁堂品牌?
站不住脚的澄清声明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同仁堂宣布对产品质量问题做出回应,也有急于理清关系的嫌疑,不具有说服力。
比如2017年2月,针对媒体曝光的“一年六次上质检黑名单”,同仁堂在公告中逐一澄清,称涉及的北京同仁堂小品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均为公司控股股东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其生产的不合格产品“非公司产品”。
查询同仁堂年报,可以发现涉案的两家公司与同仁堂有关联交易,虽然不是同仁堂所有。特别是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每年都是同仁堂的重要供应商!2016年同仁堂向公司采购商品1790.51万元,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采购商品1136.17万元和1209.68万元。
更耐人寻味的是,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马健康在2013年至2018年担任同仁堂监事会主席。
如果这么一家关系密切的公司产品质量有问题,同仁堂能不能用“非公司产品”来说清楚关系?
至于同仁堂淄博药房销售劣药的问题,同仁堂表示,“商店购买的红参是同仁堂企业的产品。”他还表示,媒体一年六次报道的质量检查黑名单“没有对我们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问题又来了。同仁堂无论是采购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自己铸造厂生产的产品,都反映出同仁堂在供应管理和质量控制上存在漏洞。虽然涉及的产品占总收入的比例很小,但却损害了百年品牌的招牌,“公司没有受到不利影响”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另外,今年1月,同仁堂的子公司同开顺气丸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为不合格,不合格项为装载数量差异。同仁堂在随后的公告中回应称,装载量差异不合格的原因是取样单位保存不当,称“该产品不会给用户带来不良影响和安全风险。”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说法,装载量的差异是反映药品均匀度的指标,也是保证准确给药的重要参数。重量差或装载量差不一致会导致临床用药剂量不准确,带来相应的安全风险。同仁堂自证其罪的说法可信吗?
从一个小药店到世界闻名的“中国老字号”,300年积累的品牌优势是同仁堂保持持续稳定经营的重要基础。相反,品牌受损也是一个重要的投资风险。在子公司质量问题频频曝光,上市公司急于把事情搞清楚的情况下,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还能持续多久?
1.《同仁堂蜂蜜事件 砸牌子的不止蜂蜜 同仁堂这些产品也出过问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同仁堂蜂蜜事件 砸牌子的不止蜂蜜 同仁堂这些产品也出过问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3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