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上海工程”虽然还活着,但不只是躺在档案里
回顾“大上海计划”,我们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五味杂陈。“大上海计划”从孕育到成长,从辉煌到绿肥红瘦到凋零,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是大上海计划开创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时代,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自上海开放以来,“大上海计划”是上海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综合计划,开创了现代上海的总体规划。它表明,城市建设已经从自发增长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这是上海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飞跃。无论做什么,大的小的,做什么都是被思维破坏的,只要有规划,就能扬长避短,聚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发挥最大效益。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大上海计划”的诞生而自豪。
上图和下图:上海市政府新大楼竣工
“大上海计划”吸收了欧美几个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发浦东、解决黄浦江过江交通问题等前瞻性、开拓性的思路。因此,“大上海计划”为上海城市建设的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大上海计划”达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可以说,“大上海计划”达到了中国的高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实施“大上海计划”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和建筑档案,更可贵的是积累的经验,为上海今后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上海计划不仅为上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时代,而且对全国具有更广泛的示范意义。上海率先制定了第一个城市规划,“大上海计划”,随后南京诞生了“首都计划”,显示了民国政府开创的新纪元。
其次,从规划到实施,大上海计划包含了很多启示,值得后人借鉴。
一是汇聚一批专家精英,确保城市规划的高水平。在规划制定“大上海计划”时,专家云集,权威十足。而且“大上海计划”是基于专家的权威意见,而不是按照行政长官的意志和领导态度来解读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事实证明,只要专家权威的思想、智慧和方法形成主旋律,城市建设就会取得最佳效果;但城市建设是按照行政长官的意志推演出来的,其最终效果往往是暂时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第二,决策层的初心不变,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才能创造辉煌。
纵观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政治家的改变,城市的整体发展思路也会改变,政治家会推动东方
即使西方如火如荼,一旦下台,就毁了,没人会在意,甚至被鞭打;接班人总是喜欢推出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发光;一旦继任者离任,其前任的故事就会重演。“大上海计划”实施期间,上海市市长先后有黄伟、张、、张群、等。无论任期长短,无论好恶有多少分歧,他们始终专注于“大上海计划”的实施,这是一种可贵的官员品质。
第三,从城市精神来看,“大上海计划”给上海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了精神追求和呼唤。“大上海计划”的缘起,是出于开发建设新城市的考虑,是人们追求美好宜居城市的初衷。其推广规模大,影响广,所揭示的精神追求激发了上海人的精神和内心激情。
日本轰炸上海后的场景
第三,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大上海计划”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它只得到部分实施。大部分较大的规划项目留在图纸上,最后完全被战争吞没,让人感受到“但他还没来得及征服,就已经死了,从此英雄泪流满面”的悲哀。
一个城市的发展,时间、地点、人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城市如此,人也如此。
1951年9月19日,魏德迈将军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他说:“从1927年到1937年,是一个被许多长期在中国的英国人、美国人和外国人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十年来,交通改善,经济稳定,学校建立,教育提升,其他方面也有很多进步的制度。”从1927年南方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全面爆发抗日战争,十年间平均工业产值增长8%。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这十年是中国的黄金发展期,中国经过五到八年的发展,可以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这十年黄金时间,中央去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各级政府推动实施“大上海计划”,这是人与人的和谐;地理位置,位于上海东部江湾区,有各种水陆便利;但是天气不好,被日本大炮轰炸了两次,最后还是死了。
2.市长吴国桢成立了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大上海计划”继续进行
“大上海工程”虽然夭折了,但其影响力仍在发酵。一件好事可以毁掉,但不会轻易消失。它总会以某种方式生存下去,甚至施加影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然而,战争使上海成为一个充满腐朽的城市。有美国留学背景的上海市长吴国桢推动舆论。为了适应战后上海的重建和复兴,他决定为上海编制一份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称为“大上海城市规划”。
吴国桢市长
赵祖康导演
1946年8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立,成员共28人;上海市市长吴国桢担任董事长,市委书记赵祖康担任执行秘书,其他成员来自建设、金融、工商、政法、甚至医生等领域。
在上海市市政会成立大会上,市长吴国桢回答了人们的提问:上海战后一直没有恢复,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大的计划?
“我认为,即使我们为复兴而努力,我们也必须首先确定未来城市建设的标准,”市长吴国桢以自信的语气说道。“如果把整个城市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厂区、码头区等。,有自然条件,但必须指定区划,然后行政一方才能想办法。说到花园城市,有个规划就更重要了。外界认为城市规划是纸上谈兵,其实不然。”
“大上海城市规划”向前推进。
1946年底,第一稿完成,1947年,第二稿完成。1949年5月,上海政权更迭,上海新市长陈毅同意继续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10天后,6月6日,上海市市政委员会终于完成了三个草案的初稿说明和总平面图。
“大上海城市规划”和“大上海规划”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是政府在搭建舞台,市长在指挥。
“大上海计划”由几位市长牵头,具体实施由工程部部长沈怡牵头;在《大上海城市规划》中,上海市市长吴国桢担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工程部部长赵祖康负责制定《大上海城市规划》。
第二,专家起主导作用。
“大上海计划”的技术主角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董达先生,“大上海城市计划”的技术主角是德国的保利克。赵祖康邀请包里克参加,包里克于1946年3月被邀请。包里克在计划初稿的准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3年夏天,理查德·保利克和他的犹太女友从德国慕尼黑飞来,乘坐康泰·罗索号(Conte Rosso)前往上海虹口港。起初,鲍立如管理朋友留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沙迅故居和孙克南京故居的室内设计,后来又创办了建筑市政事务所。从1936年底开始,他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上租下“同福一号楼”从事室内设计,一直住到1949年10月1日他离开上海,当时他30岁,离开时他46岁。他最好的年华为上海做出了贡献。
德语Paulik
第三,以前瞻的眼光关注当下,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大上海规划的组织架构和编制思路为大上海城市规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版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上海城市规划是大上海规划的升级版。从先进性来说,“大上海城市规划”比“大上海规划”更先进,这是因为现状;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大上海计划”是针对以江湾地区为中心的上海东部地区的城市规划,而“大上海都市计划”则是对整个上海的规划。当时,租界已经收回,上海处于政府的领导之下。“大上海城市规划”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城市总体规划。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它面临着上海未来50年的发展。这是第一个探索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
《大上海城市规划》的编制特点也是着眼于未来的城市建设。至于实现的条件和可能性,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国内外精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并产生了灿烂的火花。比如当时上海码头分散在浦江两岸。德国专家鲍立如认为,应疏散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张在杭州湾建立深水港;如果你想发展工业,你必须在河上架起一座桥。现在,这不就是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开发最初的规划思路吗?城市的要素是面积和人口。当时上海的范围只有893平方公里。“大上海城市规划”的规划涉及6500多平方公里,包括江浙部分地区。现在上海有6340平方公里;《大上海城市规划》提出,1996年上海城市人口将达到1500万,当时上海人口只有400多万,1996年上海常住人口为1451万。当年精英们的预言,忍不住让人惊叹。
这两个城市规划有着相同的命运,
“大上海计划”最终因为日本人的入侵而夭折,“大上海城市计划”最终因为政权的革命性变化而停留在图纸上。最完整的版本保存在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60多年,后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3.走在“大上海工程”的工地上,那种见物思人的感觉油然而生
如今我们走在江湾五角场,轰轰烈烈的“大上海计划”早就消失了,但我们能看到它的一个遗迹,是“大上海计划”风干的化石,还能感受到“大上海计划”的心跳和体温。时光流转,那些古迹都经历过怎样的体验?“大上海计划”的建设者们面临着怎样的命运?
走进长海路的上海体育学院,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栋四层的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门上浮雕着两只巨大的石狮子,屋顶铺着绿色的琉璃瓦。现在是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那一年,那月是上海特区政府的大楼,是原市政府的新楼。
上海市政府新沙
哦,这是上海市体育场。1954年全面翻修,更名为上海江湾体育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它成为上海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主要场所。2006年1月,江湾体育场改建为中国第一个体育休闲公园。城门、看台、拱门、像城墙一样的圆形走廊都修复得和以前一样陈旧,还有网球、滑板、攀岩、武术等健身场所,一应俱全。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体育场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站的远远的,可以看到黑山路181号那栋独特的建筑。门楼是两个重檐的形式,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装饰着华丽的屋檐。平台四周是石栏杆,非常醒目。这是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大上海工程”主要建筑之一。1937年日本入侵上海,开放不到一年就被迫关闭。1949年,该建筑成为同济中学的校舍。后来同济中学搬走了,楼空多年无人问津。2018年初秋,当年的市图书馆改建为上海杨浦区新图书馆,迎来了大批读者,引来了阵阵惊喜的赞誉。
顺便介绍一下博物馆的命运。甲午海战之初,上海博物馆因为地处战区,被炮火严重损毁。它收藏的文物很快被转移到租界,然后转移到奥罗拉大学图书馆。1946年1月,上海博物馆恢复筹建处成立。考虑到原来的博物馆建筑已经损坏,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地点。同年,虹口四川北路1844号三楼被确定为市博物馆新址,并更名为“上海市博物馆”。市博物馆建于江湾市政广场东侧傅佥路(现长海路)左侧,现已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影像大楼。
那一年的飞机制造
要说当年的飞机楼受欢迎,有个特别的故事。1949年后,在国民党国防医学院旧址上建立第二军医大学。此后,飞机楼被围在校园内,作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和实验室使用了30多年。1991年的一天,泰国南洋金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忠良来到长海医院进行体检治疗,偶然发现了这座有翅膀飞行的大楼的飞机外形,非常好奇。他仔细观察发现尤里卡塔正门右侧有一块基石,上面刻着这座建筑的起源。为此,他专门查阅了相关历史档案。看完飞机楼起源的悲惨历史,他决定投资2000多万人民币对大楼进行改造。1993年12月18日,举行了飞机楼修复仪式。海协主席汪道涵题写了“飞机楼”牌匾。现在的“飞机楼”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历史博物馆。据说前几年,第二军医大学的一个副校长把这栋楼改造成了一个洗浴娱乐场所,里面有几个包间,让人哭笑不得。
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命名的道路名称,除了三明路改为三门路,五泉路改为五星路和民兴路,世界路和大同路的道路名称延续至今外,大部分至今仍然存在。
当我们走到石光路和傅敏路时,这里建了36栋小房子,还有居民住在那里;当你走到政治通道时,你可以看到五角场街道办事处的一栋三层办公楼,它是法国著名画家赵无极的故居,也是赵无极的父亲在“大上海工程”建设中购买的西式房屋...
上图:“大上海计划”实施期间
历任上海市长
当年“大上海工程”的舞台上有很多重要人物。他们的生活趋势是什么?
上海特区第一任市长黄福随蒋介石辞职。当蒋介石再次出山时,1928年2月11日,蒋介石任命黄福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28年6月初,黄原再次辞职,与妻子沈一起生活在浙江西北部的莫干山,隐居六年。据说皇甫喜欢骑马。他经常戴着一顶黑色的水獭帽,穿着黑色的长靴,披着一件内红外黑的斗篷,在莫干山沿着马飞翔。1936年8月,黄伟因癌症住进上海洪恩医院;12月6日,他在上海的公寓去世,享年57岁。
抗战时期,张市长任国民政府军委第一副部长;1939年5月,他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44年因病赴美就医,1945年途经摩洛哥西部城市卡萨布兰卡时病逝。
市长张群离任后,先后担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12月,张群乘船从香港到台湾省,出任总统府秘书长。他于1990年12月14日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101岁。
吴铁城担任上海市长五年多,完成了蒋介石赋予的振兴上海、把上海建设成为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国际大都市的使命。1937年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1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陆军第17师师长、广州警备司令。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最高国防委员,1947年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8年调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1949年,他移居台湾省,在总统府担任高级职务。1953年11月,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与蒋介石父子发生冲突,蒋介石下令免去王世杰职务,进行调查。吴铁城和王世杰一直像兄弟一样,立即会见蒋介石为王世杰求情。蒋介石当面指责吴铁城,最后把他赶出了总统大门。吴铁城晚上睡不着。平日每天晚上只吃一片安眠药就能入睡。那天吃了两粒药,她还是睡不着。她吃了三片安眠药才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发现他已经65岁去世了。
还有一个公共工程主任,沈怡。
沈懿的写照
1927年7月至1937年10月,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上海市中央地区建设委员会主任,经历了“大上海计划”的整个酝酿和实施阶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开始以来,沈怡先后游历了上海、武汉、香港、重庆、兰州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担任南京市长。1949年4月,沈怡担任联合国防洪局局长,1960年被调回台湾省任交通部部长。沈怡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时,写过《市政工程概论》,总结了30年代上海市政建设的经验。1933年(2000年5月22日)商务印书馆出版,次年2月再版。他于1980年9月在美国去世,享年79岁。
要说官员,也得说说技术专家董。
董先生
从美国回来的董主持了“大上海工程”的一系列建筑设计: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场、上海市立医院、上海卫生实验室、国家音乐学院、上海航空公司空厅等。董著有《中国艺术》、《建筑编年史》、《大上海发展规划》等专著。
时至今日,在原市博物馆正门的墙面下仍依稀可见“建筑师董”六个大字。的确,董犹大已经与“大上海计划”中的建筑永久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上。
20世纪50年代,董放弃了上海的繁华生活,响应国家支援西北的号召,来到陕西安,先后担任西北公用永茂建筑公司、西北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后来调任天津土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20世纪60年代,60多岁的董想回南方。当时上海户口难转,1963年转到杭州。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指责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主持“大上海市政府建设”;反叛分子还冲进董的家“购买财产”,拿走了他所有的书籍、信件和照片。董于1973年自杀。董的妻子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曾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任教。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猛烈批判,于1976年服用安眠药自杀。
董爱生年轻的时候,
2017年4月28日,董的独子董爱生与病友及童年对话。在谈到父亲在上海的住所时,他说父亲在上海五角场的住所是一栋两层的西式建筑。1935年完工,只活了几年。1937年,淞沪爆发战争,江湾成为战场,父亲只好迁入英租界华山路。日军占领期间,房子成了日军指挥官的住所,西体育场成了养马的地方。抗日战争胜利后,无计可施。手头有许多工程设计。我父亲忙得晕头转向。况且他习惯了租界生活,一时没心思管房子。他一直关着门。1949年后,五角场的老房子成为派出所和上海电线厂的所在地。
“从小到大,我就听父亲不停的唠叨江湾的房子,好像舍不得走,就是回不去。这几年听人说起,有人建议把父亲的老房子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改建为董纪念馆。我双手支持这个想法。”董宜胜激动地说。
走在“大上海工程”的工地上,就像走进了那个特殊的时期。黄伟市长上任,提出“大上海计划”,张群任市长时正式启动。到1937年8月,许多项目已经建成。日本侵略上海的“8·13”事件发生,“大上海计划”终于过早夭折。然而,“大上海计划”不仅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不时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漂浮,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让后人深思、赞叹、启迪!
“大上海梦”的辉煌绽放与悲剧流产
“大上海计划”实施前后(续)
下周上映:一代著名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敬请期待
1.《余音袅袅 “大上海计划的”谢幕,余音袅袅引出新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余音袅袅 “大上海计划的”谢幕,余音袅袅引出新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04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