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孚双塔
塔楼的一部分
罗浮塔纪念碑
"列出壮丽的河流和山脉,在大海中浮沉."南宋、宋时期,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乘着船尾的船,横渡瓯江,登上罗浮山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其中巧妙地嵌入了罗浮一词。
罗浮山位于瓯江和楠溪江交汇处的西北部。有两座山,分别是龟山和蛇山。每座山顶上都有一座七级宝塔,统称为罗浮双塔。
这个“温州之宝”中要描述的这个“宝”,是从罗浮双塔之一的桂山塔中发现的北宋罗浮塔纪念碑。从中探究佛教在温州的早期传播历史。
前世传奇
镇“恶妖”建罗浮双塔
罗浮山位于瓯江和楠溪江交汇处的西北部。有两座180多米的小山。北面的山叫张山,海拔51米。这座山很长,像一条从东到西爬行的蛇,所以它也被称为蛇山;南边的山叫罗山,又叫鹤山,海拔66.4米。它也被称为龟山,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只从西向东爬行的乌龟。
在罗浮山的蛇龟山顶上,有一座七级宝塔,统称罗浮塔。温州博物馆研究员吴先军介绍说,罗浮双塔建于西晋,宋代重建。现在这座塔建于明朝。据《太平记》“罗浮山在江北岸,往城五里,有塔,有孤峰,半浸江,山脚下有亭,对着孤岛。”《太平··记》写于太平天国时期,是中国地理学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
说起这两座塔,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片古老的土地连年干旱,到处都是龟裂的田地,褐色的幼苗和枯萎的树木,人们的生活很悲惨。罗浮村的老人聚在一起祈雨...这是因为瓯江涨潮落,桂山和佘山带头,干旱是多年斗争造成的。因此,林的祖先挺身而出,动员村民在两座山上各建一座塔。这座塔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地把两座山钉在了一起。林村的村民用当地的蓝泥做砖,并在每块砖的表面刻上“罗浮林塔纪念碑”的字样。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错误地将写有文字的砖块倒放在塔上,这意外地形成了塔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森林文字的倒置。据说两塔如期建成后,“恶妖”真的被镇压了,人民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最初,五面都有神殿
现存的罗孚双塔是明代重修的,均为七层六面亭阁。双子塔的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保存完好。塔的平面是六边形的,砖砌的,像城堡一样。底座用块石铺成塔基础,表面用条石铺成平座。塔身呈锥形,一层一层缩小,每层都建有券门,偶尔还会做佛龛供奉佛像,靠在六角形的柱子上,柱头上方做砖斗拱。腰檐是椽子和飞仔砌成的,翼角像成龙,翼角像横梁。
北塔是佘山塔,高23米。塔位于佘山“蛇头”处。南塔是龟山塔,高19米,位于“乌龟背”上。清光绪《永嘉县志》:“洛夫山,在河北岸,距城五里,有一座汨罗山,一座孤峰,半浸河,一座塔。面对孤岛,秦氏从海上漂来。”
土地是人写的,风景是人传的。清代永嘉诗人陈玉春的《洛甫双塔》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海上都有名山。退潮的时候可以捡钓鱼,云低鹅爬。仙岛外,有一个双塔客厅。路知时,天庭应赐我闲情。”
吴先军说,据当地村民说,佛龛最初建在另外五面,佛龛上刻有浮雕。但是由于历史悠久,风雨侵蚀,剩下的不多了。1991年,原瓯北镇党委、政府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拨款对罗浮双塔进行大规模修缮,同年10月25日竣工。现在微红的塔是当时画的。
这个人生故事
一个慈善和功绩的故事
1986年,洛甫双塔之一的龟山塔出土了一座北宋洛甫塔碑。石碑长37厘米,宽22.7厘米,厚5.5厘米。灰黑色,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略带红色,有黄褐色和白色斑点的条纹。
石碑正面刻有七竖行楷书铭文,共88个字。内容如下:“西晋元康罗浮山五年建浮图,大宋朝元丰甲子四圣塔重建,丙寅季东宫二级。本地人蔡、帝为君考刘郎、颜烧了四千块砖,组成第二个虎扑。然而,“元康”这个数字是从古代砖中得来的,所以蔡骏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大意是:西晋元康五年,在罗浮山建塔,北宋元丰甲子年,重修四圣塔,元佑丙寅年建塔二楼。当地的信徒蔡、两兄弟为他们的父亲蔡六郎和他的嫂子陶烧了4000块砖,在塔的西边建了第二个白虎座。因为古砖上有“元康”的称号,所以这本书里的铭文记录了蔡佳小顺两兄弟的慈善功德。
温州早期佛教史研究
吴先军说,人们普遍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东汉永平八年,汉明帝赐楚刘金标应“诵黄老之言,为佛塔仁政殿”,并提及“益普赛、丧门盛世”。可见佛教早已在江南传播。
目前相关文献并未记载佛教传入温州的具体时间,因此零星出土文物对于研究温州佛教早期历史尤为重要。平阳县鳌江镇中裕乡横河村西晋墓发现于1966年。出土文物包括青瓷、塑料罐等瓷器12件,炉、坑等青铜器2件。这个青瓷塑壶腰边有一尊佛像,说明佛教是元康元年之前传入温州的。
吴先军说,北宋罗浮塔碑上的内容是“罗浮山,建于西晋元康五年”。可见西晋元康五年,罗浮山上有一座宝塔。“佛图”原本是佛教徒和佛教徒的名字,后来改为佛教建筑和佛塔的名称,有时指佛塔。
另外,据文献记载,温州早期的佛教信仰和寺庙建筑包括:东晋泰宁三年,永嘉人李政社在自己的私宅里修建了崇安寺,这是温州最早的寺庙。永和年间,印度阿罗汉带领弟子东进,与雁荡山分离,成为第一位来到县城的梵蒂冈僧人。乐城张文军从道教回到佛教,并在他的房子里建造了白鹤寺,这是佛教日益繁荣的标志。南朝永楚二年,永嘉太守谢灵运写《石室僧诗》、《净土诗》,标志着佛教被上层社会接受。在时期,瑞安马故居建在栖霞寺,东镇街有寺,龙门山有万兴寺。大同时期,永嘉永宁门有兴业寺。可见温州早期的佛教信仰和寺庙建筑比较分散。
此外,吴先军介绍说,1988年,永嘉县文物博物馆在罗浮双塔所在的村子里收藏了两尊陶塑,经专家判定为明代文物。两尊雕像都是善良端庄的,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反映了明代佛教造像完全中国化的趋势。
来源:温州晚报
1.《施舍 一块北宋罗浮塔碑 见证佛教在温州传播的早期历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施舍 一块北宋罗浮塔碑 见证佛教在温州传播的早期历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4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