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平达不到大师水平,所以觉得惭愧!我该怎么办?只有学习,然后学习。
-李济仁
李珊珊/文
央视新闻:略显拥挤的客厅,萦绕着一缕药香,陈旧整洁的家具,诉说着年轮的故事。不远处街道上的交通使它看起来越来越安静。“斯是陋室,我却贤惠”。一个“中医大师”住在这样一个普通的老房子里。
“中医本身就是科学,乐观看待疾病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已经退休19年的李济仁仍然坚持每周四去看医生。按照惯例,早上6点起床,做早操,看报,吃饭……然后步行十分钟到安徽芜湖一级甲山医院。
李老作为当代中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铁”的传承人,近70年来,以助人为乐、济世为怀的情怀,亲自传播中医精髓的精髓和智慧,以实际行动诠释现代中医振兴之路。
最初的心是仁
医疗在民间,大医满人间温。
李济仁,原名李远山,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上中学的时候,不幸染上了疟疾。在医疗条件匮乏的那些日子里,找医生要走很长一段路,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在家休养。在痛苦煎熬的时期,是战争,他感受到了人民病人的痛苦。
第一位中医大师李济仁和国家非遗“张艺蝶”第十四代传人张舜华,就住在安徽亳州华佗故居。
“不是好相,就是好医生”。生病期间,李远山萌生了学医救人的想法。病愈后,李远山做出了放弃文学医学的决定。那时候他才12岁。后来大哥不幸去世,进一步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李远山先在王润身先生处学医,后在定潭闻“张艺蝶”之名,拜其后裔张庚桂为师,临摹医方,收药入药。“转多科是你的老师。你要为人民服务,就要技术过硬,然后你要有更好的医德,然后你要进一步学习。”后来,张庚桂与女儿张舜华成婚,夫妻俩成为“张艺铁”的第十四代传人。
“一帖”传了400年,还记得“捉池”。北宋名医张狂的后代张艺迈,擅长治疗伤寒。明嘉靖年间,接班人张守仁创制了原药方“张一铁”。张仁厚的家风代代相传。直到民国时期,定潭的“张一铁”还常年在路边免费提供“药茶”,为老年患者或家庭困难患者提供免费医疗。这被当地人称为“抓池”。
学医六年的李远山,打算出人头地,改名李济仁。“所谓袁哲也不错。作为医生,你必须拯救世界,拯救世界。”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练习这个初心。
20世纪70年代末,李济仁和妻子被调到皖南医学院工作。但是,“他的家乡丁潭的‘张艺蝶’的根,是不能丢的。”于是,两位老人把当时年仅17岁的二儿子李邦留在了老家,成为了丁潭“张艺铁”的监护人,延续了当地“奔丁潭”的传说。
从事医学、教学和研究
毅力和创新有时是一种责任。
中医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瑰宝”、“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突出了中医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李济仁
李济仁先生掌握了这个“钥匙”,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宝库,同时也开创了自己的中医传承之路: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
新安医学是徽州文化的宝库,以“南新安,北华佗”而闻名,歙县丁潭的“张艺蝶”是新安医学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家族之一。
作为世界医生的后代,前辈们为李济仁设定的人生道路可能是继承“张一铁”的医术,保留祖先的遗产,但李济仁并没有因循守旧。学习之后,李济仁从一个国家走到另一个国家,然后从一个县走到另一个城市。为了继承中医文化,他开始从事当代中医教学。
在五六十年代,中医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人知道怎么教,更不用说怎么教了。李济仁依靠自己的努力,努力学习,认真探索。他和中医界的同仁一起,在新中国历史上闯出了一条中医教学之路。连教材都是他自己写的。
改革开放后,李济仁积极倡导发展新安医学研究,倡导发掘新安医学的丰富宝藏。他结合西医的研究成果,创制了多种中医内科、妇科疾病的有效方剂,提出了“痹证、痿证统一说”等一系列理论,制定了“治顽痹四法”,注重融合新安医学学术思想和《内经》的理论及诊疗方法,并从临床实践中加以认识。同时恢复668名新安医家和400多部新安医书的原貌,继承和发展新安医学。
中医的临床方法很多,都有很好的疗效,但还远未规范。李老说,对于“中医”,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所以要“立足国学,走向科学”。国学是“追根溯源”,科学是“解其因”。两个人都在找中医话语权。
郭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可以帮助人们重建中华民族的信仰,为个人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说过去好的,一定要和现在一致。’研究古代的东西,一定要和今天结合起来。继承,就要发展,就要古为今用。“说起中医的传承,李老喜欢引用《内经》来解释。
李东阳吉人从师前后学医6年,花2年时间学习《内经》;青年时期先后两次进入安徽中医学院和北京中医学院的《内经》教师班,每次一年。正是这本被中医界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把他带进了学习中医理论的殿堂。
李济仁和孙女张涵予
自古有云:“不传播中医的秘诀在于量”。中药方剂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是中医学术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困扰中医走向世界的一个难题。
“中医不能闭关传承。有创新就有发展。如果发展得好,可以发扬光大。”李济仁一直鼓励孩子们探索未知,以现代的方式继承和学习中医。
对此,李济仁的第四个儿子邵丽率先提出了“网络目标”的概念。通过这种方法,他不仅从中药方剂中发现了多种抗血管生成的中药组合物,而且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与传统“试错法”研究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成果于2008年申请中美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论文在《BMC系统生物学》发表后,被数千名国际医学科学家推荐给全世界的医学和生物工作者作为“必读论文”。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医药》白皮书,表明中医药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将真正代表中国的形象。中医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并逐渐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传完规则就不要学了
“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迎来了时间、地点、人的大好机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高评价。
在传统医学领域,包括“张一铁”在内的许多新安医家,或多或少都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独特技能,或者说看家本领。一般来说,管家技能是保密的,这是古代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方式。
然而,为了中医的未来,胸怀宽广、高瞻远瞩的李济仁,并没有做一个家庭的主人,而是无私地教导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技术仍然足以为人民服务。不是让更多的人学会看病更好吗?”
早在1958年,李济仁和张舜华就响应国家号召,将“张艺铁”的秘方免费赠送给国家。2009年,他们与中国惠州文化博物馆签订协议,免费捐赠了一座医学美术馆。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五个儿子上学”的故事。
中医大师李济仁和他的妻子,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李济仁长子张其成,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用文化传播中医精髓;
女儿李燕,现皖南医学院主任医师,宜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全国第六批名中医专家经验传承导师,安徽省名中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痹症”学科带头人,在临床上传播和发展中医;
大学毕业后,二儿子孟莉应父母之请回到定潭经营诊所,续写“张一铁”的家传,一手创建“新安中医博物馆”,践行“为民医疗”的价值理念;
三儿子李彪,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美国科学家。他现在正在进行物理和生物医学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四儿子邵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现为清华大学长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开辟了“中药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的新方向,研究成果入选“2014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致力于用科学发展中医药。
此外,李济仁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973首席科学家、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佟晓林教授、物理医学专家胡建北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孙世发教授等。如今的《张艺蝶》已经不是单一的传记,而是一个充满杏林的春天。
“伟大的医生藏在森林里”。当李济仁被称为中国第一位中医大师时,他的身影出现在世人面前。久而久之,人生如卷。李济仁已经成为中医界的重镇,但还是很谦虚:“其实我的水平还达不到大师水平,所以觉得惭愧!我该怎么办?只有学习和学习。”
1.《国医大师李济仁 国医,李济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医大师李济仁 国医,李济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4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