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被就业”屡屡发生 企业偷税盯上“隐形员工”
企业“假雇佣”偷逃税款 员工“被就业”屡屡发生
劳动者就业信息为何被轻易泄露?
本报记者 王维砚
近日,一些劳动者申报个税减免时,在“个人所得税”APP所显示的“任职受雇信息”中,发现自己竟然被未任职的公司“雇佣”。
此前,类似“被就业”的案例也曾屡次引发人们关注。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假雇佣”意在利用虚假就业信息偷逃税款,同时暴露出就业市场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监管漏洞。
企业偷税盯上“隐形员工”
针对有人在“个人所得税”APP上发现自己“被就业”的遭遇,税务部门给出了回应:有可能是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虚列工资,虚增企业成本,意图偷税。
无独有偶,此类“被就业”案例并不少见。去年9月,江苏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数千名在校学生发现自己已在全国多地企业“就业”,而这些企业,他们此前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警方认为学生的信息被企业用于偷逃税款。
2018年2月,广东省鹤山市地税局稽查局根据“被就业”人的举报信息,查实某制造企业在2014年~2016年期间,通过虚列人员、分解工资方式逃避代扣代缴义务。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慧敏介绍,根据我国现行税法,大部分企业需要缴纳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不过,企业的一部分合理支出可以免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就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也就是说,企业的工资支出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部分企业就盯上了“隐形员工”,通过虚列工资增加企业所得税的免税额度。
张慧敏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工资薪金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当企业雇员的工资薪金收入额较大时,将适用较高的税率。因此,不排除部分企业在扣缴个税时,可能会将员工收入拆分到“隐形员工”头上,以适用较低税率。
员工“被就业”屡屡发生
1.《员工“被就业”屡屡发生 企业偷税盯上“隐形员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员工“被就业”屡屡发生 企业偷税盯上“隐形员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5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