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家的“洋家”旧书店,在深圳蛇口南水村70号住了十年。从南水村到水湾头,再从蛇口新街到南水村,老刘摆摊四年,开书店十六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进来看看我还在不在,看看店铺在不在。有人认为我失败了。我说,你以为一个人把业务规模翻100倍以上就是失败吗?”经营旧书20年的老刘,最开始是两三百本,现在蛇口店和坂田仓库有8万本。在他的家乡湖南邵阳,仍有10吨旧书从深圳运回。
白天,他在店里照顾书籍,接受每一个网上订单。晚上,他一个人睡在一堆旧报纸的沙发上,和两万本旧书聊天。国外之家二手书店经营20年,二手书交易总量30万本。每个月都有两三个全国各地的书友会来深圳出差。老刘很自豪,他的书店已经站在了导航地图上,成为了地标。
1.洋房蛇口店门口
独自经营书店的老刘
在蛇口新街和公园南路的交叉口,深圳最大最早的二手书店就藏在南水村的西北角。卷帘门上贴满了牛皮癣广告,一排排的电话号码被喷上了黑漆。这家店跟老刘一样简单,除了有两三份A3大小的报纸,墙上有书店的报道,店内没有文艺装饰。旧书架上摆满了两万本旧书,天花板上挂着三个歌迷会,两个落地扇满是灰尘,店里弥漫着旧书的味道。共有100平米空的一楼铺面和二楼阁楼堆满了旧书。老刘靠在电脑桌前,习惯性的闭上眼睛说话,好像熬了几个夜班,看起来很累。
老刘同学在南油开了家叫“陶书乐”的老书店,月租从3000元涨到6000元。老刘在这里从3500涨到了5000。他把店面分成8平米,租给卖彩票的老艾。“房租涨了近一倍,人工成本也涨了三分之一,书价又降了下来。你可以想象这个空有多大。”本来淘宝一年能赚十几万的营业额,现在基本没有收入了。巅峰时期开了三家分店,员工最多达到四人。一家店有50个读者同时翻书,每天收入600多元。现在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半天很难看到三四个人进店。49岁的刘辞掉了所有员工,两头跑,打理店铺和仓库,还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和三家网店。
他把租的房子退了出去,住在书店里一个由书架隔开的6平方的房间里。一年前,这里有一张双层铁架床。为了响应防火的要求,老刘把铁架床拆了,地上铺了几箱旧书,还铺了一块木板当床。一个月前,我走进他的“闺房”,看到一张简单的木床。消防又来检查后,老刘把木板拆了,拉进来两排书柜,在狭小的空房间里放了一个躺椅,上面放了两个白色的枕头。他裹着被单在沙发上过夜。“我还在坂田仓放了个躺椅,晚上还睡得很香,没有落魄的感觉。相反,我要躺下,尽力舔自己。”有个顾客跟老板说了这件事,老板不信,就去书店核实。“那是亿万富翁老板,”老刘特意加了一个修饰语。
2《异乡书屋》中老刘的床
这里的房租虽然实惠,但是偏离了大街,面向一家酒吧的后门。巷子里有两三个人路过。“很多人在南水村住了几年,也不知道这里有个老书店。”
这五年来,我和朋友W经常踏足这里,对老刘也不熟。我们之间没有交集。见面就打个招呼:“刘老板好。”他哼了一声,然后埋头上网。w有一次从外地老家回来,生气地对我说:我再也不去了。我问怎么回事。w说,太气人了,跟说闹翻了。原来他在店里翻书,大概是拣来拣去,把书翻得乱七八糟。刘心情不好,说了两句。两个人就这么翻了。大概四个月后,W忍不住约我一起去逛街。走进店里,W半心半意地笑了笑:刘老板,我又来了!
“哦,来了。”孙家点头回答。让我们言归于好吧。
从开书摊到开书店
老刘的全名是刘金龙,她在旅行结束的时候在家。他在高中复读了两年。高考失利后,他跟着老同学去老家收集鸭毛,推剪刀剪头发。后来他去打红砖,烧砖窑。1994年来到深圳,通过二姐夫的介绍,去龙岗工地做苦力,把钢丝绑在钢筋架上。起初,他分不清厘米和厘米的区别。他手脚慢,钢架绑歪了。汕头老板一拍屁股:“妈的,滚回去!”
一旦钉子刺穿他的脚,工人告诉他最好的止血方法:用手盖住它。血止住了,老板催他继续干。后来查了暂住证就被抓了,包工头拿着钱赎人,然后从大家工资里扣了300块。7个月后,他拿着700元工资去了一家纸品厂。那一年,他母亲因病去世。三天后他休假了。当他回来时,他的母亲已经下土了。结婚后,老刘搬到码头,做了近两年的保安。之后来到八卦岭顺丰纸品厂打零工。不久,他和表弟来到蛇口南水老村49号开了一家理发店。老刘出钱,我表哥干活。工作几个月,表哥跟他格格不入,走了。
刘正在考虑转行。我爱看书,楼主也爱看书。心思一动就跑到八卦岭,花了七百多块在一套金庸全集上。另外,楼主廉价出售自己的旧书,老刘开始了租书的生意。书店外面,开了一个公用电话亭,我老婆在门口架起一台缝纫机,踩着机器,做着一些修补的工作。
当时生活特别紧张。大儿子一岁多了,还不会说话。老刘带他去对街的隔壁店买冰棍。我拿了个五毛钱的冰棍,孩子哭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想要另一种味道更好的冰棍。我不好意思在邻居面前说。”老刘把孩子拖回店里,关起门来偷偷教训了他一顿。
一年多了,老刘把店搬到二楼,还是不可持续。半年后,老婆孩子回家,老刘去街边摆摊处理积压的旧书。久而久之,他干脆开始买卖二手书。在广东这里,工人要工作到很晚,只有晚上才是人流最多的时候。这时候他就不能抛开面子,把摊子摆在一个很偏的地方,免得撞到熟人。他三到五天出去一次,每次只带三五十本书,把油纸铺在地上,把书摊开,戳在那里,低着头不喊。人来了,老刘偷偷抬眼看是不是熟人。一晚上就几块钱。他的一个老同学从湖南老家带了两袋蛇皮旧书,也在一个摊位上卖。他和三个村民住在公园南路的一所私人房子里。那种房间被一个带夹心板的大房间分成几个小房间,黑黑的,白天还要开灯。他们四个人侧身睡在旧沙发上。房租每月250元。楼主也是个善良的人。房租是一点一点给的,有时候50,80,有时候100,断断续续给房东几次。老刘和他的老乡一年挣800多元。还有空他们也给蛇口新闻和工作杂志写豆腐块,每人也有一年8000元的稿费。
从1998年到2001年,老刘和他的亲戚朋友们的书摊越来越大,在夜市里繁荣起来,每天在楼下和楼上都要背700多公斤的书。深圳的城市面貌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夜市流动摊点被撤,城管查处更严。老刘那年开了一家店。劳动人民买书可以省钱。二手书的特点是节省。他瞄准农民工市场,挂上了“外地回家”的牌子。老刘经常骑着二手自行车在南山的各条路上藏书。四年来,他坏了15辆自行车,拉了50多吨旧书。
在卖书的同时,老刘还学过法律,代理过一些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在法庭上与专业律师对质,打赢了十几场官司。
3蛇口店内部的一个角落,外国的家
2006年,实体店红火的时候,早在几年前学过电脑的老刘第一次进了孔子网上书店。这一举措给他带来了2008年的突破。2010年,实体店不断倒闭。卖书的成了“窝囊废”。
那年夏天,任的华侨城旧书中心面临破产。这位河南人开了十年书店,梦想经营深圳最大的旧书市场。他是佛教弟子,也是书虫,对书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他卖,他读,他要买的书恰好是他正在读的书,所以他宁愿不卖。如果你命中注定,你会卖一半给一半,或者白送人。后来店家撑不住了,他又回到小出租屋,把书放在屋外两棵大榕树下。8月,他拖欠房租,被房东赶了出去,在大榕树下的破沙发上睡了两个月。10月底,处处碰壁的任,不堪现实压力,留下数万旧书,独自消失。他的二哥从河南来到深圳,以低廉的价格对待哥哥的心血。“他对旧书的感情太深了。听说他后来去了浙江的一个寺庙出家。”老刘发出了事情伤害别人的感觉。
任旧书事件不断被深圳报纸报道。热心的书友来帮忙卖书。最后书摊被挑走了,还剩7000斤。当时老刘遇到一个开餐厅的老板,需要用旧书砌墙作为附庸风雅的装饰。“我问了一下,中间有几毛钱的差价,我拿了最后七千斤。挑了几本可以卖的小说,大部分都送到了那个餐厅。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会把它拉回来,没有地方放。这也是个大问题。”
寻找旧书的老人
“这些年旧书周转一直在突破。最早的时候卖几百块的时候很开心。然后是1000元和2000元。最大的突破了2.8万块。”老刘记得那个客户是服装店老板,去店里一次性买了一批国外的证件。老板说他店里外国人多,书是给他们的。
老刘的外文文献主要藏在阁楼里,占面积的三分之一。旧文学书籍旁边的书架上,封面五颜六色,满是字母。老刘说,虽然是外文书,但是很有价值。目前,深圳的外语水平有所提高。很多学生想出国留学,20%的人能看完所有的英语书。老刘店里的外文文献占了库存的五分之一,语种涵盖了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越南语等全国老书店都很少见的语种。
4国外之家蛇口店二楼
旧书里有很多故事。十八年前,他在摆地摊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读书俱乐部。老人在南山某部队做文书。退休后,他和书呆在一起,和家人没有共同语言。前几年他走不动路,就让他的书友帮他从福田到蛇口。“老人把我们的老书店老板和书友会当成家人,让我们在西南饭店过生日,给孩子们发红包。”老人说他希望死前能再见到你。
当他们第一次在书摊见面时,老人问老刘关于陈寅恪的《刘传》。这些年来,我寻找“刘”的愿望已经落空。老刘说:“好久没听到老人的消息了,可能已经去世了。”去年,研究国学的读书俱乐部会员郭出版了一套《刘传》,只有第一卷和第二卷,但他找了很多年都没有找到第二卷。他在书友QQ群留言。深圳某书友张淘宝回复老刘。巧合的是,他恰好有《刘传》第二卷。张淘宝在江苏老家给家里打电话了解第二卷。今年2月,两家书友会分别将第一册和第二册带到书友会,使这套书重聚。
喜欢旧书的顾客
有些人喜欢读旧书。一个在龙华工厂工作的独臂人专程到外地老家给病重的父亲找了四本旧书。大概是“早偷窥禁锢,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西下,草叶落家,东海南山降田。”他父亲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再看一遍这四本书的旧版本。老刘当场给他找了两本书,网上买了两本。
还有一位河北老人,退休后重游深圳。他去了蛇口新街老刘的分店,他想再去看看。当时那个点已经去掉了,老人转身找了两个小时,失望的正要离开。他在站台上高呼,“我连二手书店都找不到。今天没什么。”旁边一个女生无意中听到,热情地问:“你是在外地找二手书店吗?”我刚从那家书店出来。"
老刘还记得一个60岁的香港人,每个周末都拖着行李箱去深圳找书。他把深圳的老书店从头到尾串成一条线,整整一天,有时还带着干粮。洋房是他的最后一站。香港人到外地探亲后,要赶晚上10点的公交车,第二天还要上班。香港人指着行李箱对老刘说:“你看,我每周都带一箱书回来。我觉得我很奢侈。其实我中午只吃八块钱的快餐。”。
还有一个成都人移民香港,三十多岁。进了店,看见楼道滴水,被踩了。小伙子主动去卫生间,拿出拖把把走廊里的水渍拖干净。老刘感叹:这么多客户来来往往,我一直记得这个人。
店里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一天,一个训练保安的教官,指示老刘找一套有专业习惯的学习资料。他指着一个书架说:“原来在这里。”老刘说他可能搬到坂田仓库了。请引用书名。下次我会顺手搬离仓库。教官一时说不出具体标题,对老刘发脾气:“总之你把这些书都搬了,有钱给你。不能买书吗!”老刘也表现出一副倔脾气:“我说的不是这个。书太多了,我都搬不动。做生意要讲道理。有些钱,我宁愿不赚。”教官一愣,语气缓和下来。
很多时候,老刘都是埋头于旧书。现在他还是局外人。两个儿子在深圳上学没拿到足够的分数,小儿子去了广州,大儿子在老家读完初中,进了职业学校。前年店内两位老员工相继离职后,大儿子也是职校毕业。老刘叫他去店里帮忙,打算让他接手。那段时间去店里,经常看到一个年轻人躺在桌子上,音箱里响起各种枪声。可以看出,除了电脑,他不喜欢呆在这里。老刘不知道儿子在玩什么游戏。父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儿子离开深圳投靠了一些亲戚,然后回了广东。现在他知道努力,在东莞学数控自动化技术,准备去亲戚家的工厂做机修工。老刘明白,各有各的路,不能勉强。
深圳最早的读书俱乐部
国外家庭的生意一直很红火。五年前,在妻子的建议下,老刘在广州花都买了房子。2016年,洋房获“深圳中小书店常青藤奖”。但这两年书店陷入困境。
老刘总结:这两年主要是不认同家人的管理意见,家庭矛盾处理不好,管理不善主要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如何做好,我一直充满信心。我有很多想法。当然,你也需要文艺界的帮助。”
他想了很多经营方法,给两家咖啡店代销了6000本书;在店里,介绍以每公斤6.5元的单价卖书;最近还打算把旧书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联合组织读书输出活动。商店一直在努力维护它。他借助现有店铺、网店、微信搭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平台。老刘说,以后他也是一个免费开放的平台,给网友交换旧书。
老刘说起自己未来的打算,感慨万千。在浓重的地方口音中,有一种浓浓的湖南人的努力。说着说着,他又习惯性地闭上了眼睛。
50年前书友会的旗帜
举办读书会也是思路之一。老刘说,他是深圳第一个开读书俱乐部的人,早在十年前就开了20场。很少用手机的书友曾大方说:“久闻洋房,第一次认错了老板。后来我学会了通过那颗痣来鉴别老刘。我跟老刘说书友会要恢复。经营书友会的过程也相当复杂。”
现在老刘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书友会重新开放,邀请书友会每月至少举办两次。郭先生是一个读书俱乐部,拥有上万本书,曾入围深圳书香世家。老刘打算为他举办一个藏书展览。他联系了深圳书店协会。“我想在这里做个试点,给别人树立一个标杆。”书店协会会长潘说,老刘是个热心人。
书也可以当梯子,作用越来越重要
老刘说:“大环境不太好。对书的尊重太缺乏了。”老刘经常觉得大家对书不够重视,尤其是旧书。有时候,一个孩子坚持要去他的店里看书,后面跟着家长说:“旧书有什么好的?如果你想买我,我就给你买本新书。”事实上,无论是新书还是旧书,这样的父母都不会给孩子买。
老刘说做研究的人大多爱逛老书店。去年学舞蹈的游女士让老刘在网上买了5000块钱的线装书关于宫廷舞蹈的旧书。老刘第一次介绍我:“乔舞是古代宫廷的一种舞蹈我一时没明白:“漂亮的舞蹈?哪个好看?”老刘说:“又帅又帅。”第二次,老刘又跟我说起这件事:学舞蹈的老师在深职代会上开了个研讨会,邀请我参加。这次老刘没看错音。念“意”音。孔子说:“八舞庭”是这个意思。还买了《清末天地社资料研究》和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广系列》等旧书。
和老刘聊天,可以感觉到周围温度也升高了两度。从去年年底开始,他以极大的热情推出了几个读书俱乐部,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书友会的王文正说,老刘在这里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这家商店很好,有很多种书。这个平台值得一推。
“我觉得二手书市场会比新书市场好,因为二手书进书店前都要挑两次。随着电子书的普及,二手纸质书会越来越稀缺。”潘总裁也看好这个市场。
我和老刘跟洋房说深圳要有“三个最好”:第一个办旧书,第一个办书友会,最大数量的洋文书。他在跟我说要加“外国家”的意思,这时两个湖北女孩来到一楼,找关于时尚和奢侈品的旧书。老刘问:“这种书时效性差,二手店一般很少进货。你以前是干什么的?”“放店里装修。”
两个女孩走后,老刘指着地上的一堆书笑了笑:“书的功能扩展了。看我那堆书,主要是当梯子用的。现在书的作用越来越大。”
上班路上的深圳故事
我们在深圳种菜
深圳城中村中心:华为的邻居,饮食男女源米卷店肖向峰)
1.《二手书店 深圳故事 | 外来之家:深圳最早最大的二手书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二手书店 深圳故事 | 外来之家:深圳最早最大的二手书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9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