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位于皖南、徽州六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无徽不成城,无成绩不成街”的说法。
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的绩溪,是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它东与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西与旌德县、黄山市黄山区及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邻,形成了古徽州文化群。绩溪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宝徽墨的产地,它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它也有“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的美誉。绩溪孕育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古而好儒的人文气息,也成就了蔚为大观的徽文化,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徽文化的魅力吧。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即徽州墨(以安徽省徽州的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2006年5月20日,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时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手龙舞》为十一二岁男女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道具为篾制作的小龙灯。手龙舞表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一般为二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可游艺,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其艺术形式独特,深受百姓喜爱。表演时,孩童穿戴短袄、裤、肚兜、银箍在鼓乐声中表演。“龙聚”、“龙吟”、“翻龙”、“腾龙”、“盘龙”、“飞龙”、“戏珠”、“争珠”等一整套舞蹈动作连串表演,其形式活泼、生动,场面大,充满神气与生机,所蕴含的徽文化韵味极浓。
安苗节是县境农村在以农耕自给自足经济时期产生诸多农事活动节日中最盛大的重要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祭龙,示春汛塘堰蓄水;立夏节祭“秧神”护理秧苗。安苗节在稻秧栽插之后,农事进入田管夺取丰收的最关键阶段,农民又恐惧发生人力不能抗御的自然灾害,遂借助神力来保护庄稼生长,遂有迎神安苗之举。
据史料记载,500年前,大石门受灾连年,因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缩小如蚕蚁,伸展能遮天,黄帝乘龙能升天。为此当时采用稻草编织成草龙,每逢中秋节狂舞于村内大街小巷,寓意吉祥,渴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草龙在大石门历代相传,清代盛行,文化大革命中断十余年,八十年代恢复至今。
伏岭镇湖村农村文化活动台阁,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在湖村、庄川、坦头、瑞川兴起。古时庙会、春节、中秋、元宵开展活动。每架抬阁以荷花形柱,狮头柱作阁四周栅栏,朱漆描金,古色古香。每架阁由二至三名幼童扮戏文人物。造型分上、中、下三层,将演员固定在阁上。如立在枪尖、花瓣、浆上,丝毫不露破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造型生动别致。每阁由四人抬着进行,故称“抬阁”,游艺时,旗幡引路,鼓乐齐鸣。
伏岭镇湖村农村文化活动花车转阁,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在湖村、庄川、坦头、瑞川兴起。古时庙会、春节、中秋、元宵开展活动。四根长三米木柱朱漆描金,木柱中间一轴穿着约直径三米的木条制成的轮,轮四周设置六至八个小座椅,轮与椅都经艺术装饰。六至八名十二岁以下的女孩童着彩装,俊扮,每人手中捧鲜花、兰花草。表演时,由八位男壮士抬着,四壮士手搬转轮子,演员座于椅中上下轮动,在轮子旋转中歌唱民歌。秋千旁的鼓乐队在行进中为其伴奏。
《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徽菜起于南宋,源于古徽州绩溪、歙县一带,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源于纪念徽州名人汪华的民俗祭祀活动“赛琼碗”,承传于“中秋、春节”等中华传统节庆、民间“祭祀”和“送接灶、七月半”等当地独有习俗,绩溪历年都要举办此类大型民俗活动,及传统宴席岭南“十碗八”、岭北“一品锅”、“十碗细点四”等,是徽菜典型独特的传承形式,几百年的民风习俗延续并丰富了徽菜的文化内涵。徽菜技艺独特,讲究养生,注重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8年徽菜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绩溪县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徽菜美食文化节,把“赛琼碗”、“祭汪公”等大型民俗活动和“金徽菜”技艺大赛作为重点,2018年美食节,增加了“全国八大菜系绩溪邀请赛”项目,八大菜系精英同台献艺,展示烹饪文化,影响广泛。安徽徽厨技师学院承担着培养徽菜人才、徽菜民俗活动和技艺传承等重要责任。徽菜作为民俗文化,在古徽州一带传承弘扬,延续了千年历史,明代中叶随徽商发展到全国各大都市。乾隆55年(1790年),随着徽班首次进京,徽菜及其民俗文化也开始登足京都,所设的徽菜馆始称为“徽馆”,后来成为徽州人旅外菜馆业的统称。徽厨、徽馆遍布全国各地,最早将徽菜打入大上海、南京、武汉等繁华都市。咸丰至建国初,仅绩溪籍徽菜馆就有二千余家活跃于16个省市、百余县镇,如上海大富贵、大中国大嘉福和芜湖同庆楼、嘉兴老东园、武汉大中华、苏州老丹凤、南京别有天、衡阳新苏饭店与重庆鸿运楼等百年老店。在20世纪20年代仅上海的徽菜馆就达二百余家、武汉40余家。目前,徽菜馆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不仅保留了“同庆楼”、“大富贵”、“大中华”等一批老字号名店,徽菜名店更是一批批涌现。如北京“徽商故里”、“徽州小镇”、“京徽阁”等;上海“徽膳坊”等;合肥的“稻香楼”、“安徽饭店”等;绩溪的“聚和圆”、“安徽品悦大酒店”、“紫园”等等。徽菜与绩溪特定的文化背景、民间风俗及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与明清徽商的活动有着直接联系。其雏形大多来自于民间的民俗展示、节日家宴,逐步形成特色,最终形成独特的菜系。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日益迫切,古老的徽菜焕发了新的生命。绩溪县借着“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厨之乡”的东风,在整理、挖掘徽菜民俗、徽菜文化上下大力气,不仅成功在各相关乡镇再现经典徽菜民俗如“赛琼碗”、“祭社”、“祭汪公”、“安苗节”等系列活动,并形成常态化。成功举办了七届徽菜美食节,使健康民俗对徽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徽戏童子班诞生于清代中期,演员为清一色少年。伏岭村建立“三十同庚值年”制度,各门值年男子以出生月份大者牵头,筹备童子班演出活动事宜。从二十九(虚)岁那年正月十七夜游灯后“接灯”开始,到三十岁正月十八日向下届老年人移交戏箱(服装、道具),公布收支账目结束,为期一年。童子班演出有固定的项目进程、程序与规则。十四日起演当天早上各门值年人与管大(戏)衣人把戏衣道具、乐器搬到支祠,待早钣后彩排当晚演出节目。下午四时演员到支祠化妆后游灯。游灯后,头班登台演出,中、末班去舞台对面太子庙等候演出。演出前,由全村值年人集体“请台”,向“回”敬香,代表致祠,燃放鞭炮、花筒。请台毕,头班打闹台,要演三个节目,第一个是开台戏,为舞扬升平的大型昆曲神话歌舞剧。如《万花开台》、《齐乐天》、《丹凤朝阳》等,最后一天头班开台戏多选用《四海升平》、《五子夺魁》等小型节目。第二个节目是跳狮(初时是舞回),锣鼓伴奏。第三个节目是“正戏”,演本门特长的折子戏。头班演出尾声,中班演职员携器具由火篮开道从西走廊上台。中班演出的折子戏较长,如《失空斩》、《连环套》等。末班演出时已午夜,常演较短的折子戏。戏毕,还要舞狮,谓“收台”
徽派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是徽州新安美术的一个分支,广泛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源于新安画派,后经过长年师徒传授流传至今。徽派墙头画,它集新安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匠心独具,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古民居、庙宇墙头画最为典型,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徽州木雕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与具有徽派风格的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木并称徽州三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遍及城乡, 民居宅院的屏风、窗棂、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民用品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
该舞宜在夜间的广场或舞台上演出。马身内蜡烛点亮,表演时动静结合,队形变化出各种情景,时而聚集,时而分离,时快时缓,其场面甚为壮观,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蕴含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吉祥的深刻寓意。表演时,随着舞蹈表现的情绪、舞姿及队形变化、动作,以锣鼓和唢呐伴奏。乐队伴奏有规定的曲牌和鼓点,表演时的调度也有规定的套路与形体动作。
“火狮”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明代,稍后于岭北布狮。传说当时北狮舞大多在白天表演,或在徽戏上演前作热场表演。但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用毛竹制作狮身,外用绵纸糊面,再加上火狮队便随龙灯为村民表演裱装,内空,装上矿烛灯光,配上焰火,这样就可以表演,也就成了火狮,同时表示来年农业丰收,日子红红火火。
祭社的民俗活动在绩溪岭南岭北盛行,乡民通过举办祭社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绩溪的祭社民俗活动停止举办。八十年代中期,伏岭镇北村复兴,该村村民按历史所延传规定的时日,每年都举办祭社活动。
绩溪民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属于徽州民歌的一部分,内容大多反映群众劳动、生活、爱情的场景和感受,健康向上,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歌词朴实清新,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易于传唱。通过整理改编,该项目于2008年12月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项目编号是民间音乐类1-5《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1956年底《采桑》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奖。歌曲载入《安徽省民歌集》。1979年后民歌采集尤丰,创作亦多,1984年县文化馆共收集解放前本县游击区流行的革命民歌和历代流传的民歌共40首,并编成《绩溪民间歌曲集》, 近几年,绩溪民歌先后亮相央视及全国性文艺演出,影响日甚。
挞粿(音译方言:ta guo),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绩溪县最为古老、最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也被戏称为“中国的比萨饼”。挞粿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则统称“挞粿”。如是农人上山下田劳作所带的方便吃食则称“冷饭果”。徽商出门做生意带的食品又称“盘缠果”。徽商出门前留下的吃食则叫“记家果”。挞粿制作工艺要做成皮薄、馅多、不跑气要相当的功力。首先和面就十分讲究,面不能和过了,过了则韧性太大,做起来不容易做大,而且口感太硬,和的时间不够面太软也不行,和好面将馅料包至面中,然后用特制擀面棒来回压平,放置铁锅中烤制2-3分钟即可。粿挞味道随馅而来,各种口味都有,香椿、豆黄、槐花香气扑鼻;豇豆、韭菜、萝卜口味丰满。
绩溪县产茶可上溯于唐代。民国4年和9年,经当时国民政府农商部调查、评估,绩溪茶园总面积22174亩。1850年创于上海的汪裕泰号将产自上庄镇上金山的茶,于1868年定名为金山时雨,该茶因品质上乘,随即畅销美国旧金山、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上海通志》记载,1895年慈禧六旬寿诞,汪裕泰茶庄入贡金山时雨。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山时雨喜获金奖;1926年,在美国世博会上又获甲等大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金山时雨已经成为中国名茶的代名词。绿茶“金山时雨”主产区位于上庄镇,毗邻黄山,平均海拔500m。绩溪县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6.5%,县内诸水皆外流,无客水过境,是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示范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徽文化重要发源地,也孕育了极品名茶金山时雨。金山时雨外形完美,制作技艺独特,采摘时间一般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中下旬,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当地俗话称之为“鹰嘴甲”。每千克约两千个芽头。制作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整形)、拣剔等八道工序,全程约6小时。具有“外形紧结匀整、形似发髻、油润显毫,花香高长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回甘,叶底嫩黄匀亮”的品质特征。2013年9月13日,胡锦涛同志回到绩溪,金山时雨作为接待用茶,用后称赞其“茶香情深”。
徽墨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品,墨墨雕刻技艺又使墨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得到升华,由墨模作为外表装饰是由汉、唐开始,至明清时到达顶峰。随着历史的变迁,造墨技术逐渐集中在古徽州一带,世代相沿,古代徽州的华阳是制墨重镇(现今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在清代制墨四大家中就占据一半(胡开文和汪近圣)。墨模(分为模具和印模)雕刻是集中体现各种书法、绘画以及金石雕刻的再次创作的独特艺术,墨模的优劣,储藏的多少,也可衡量墨家产品的品类、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标志。故而历代墨家均对墨模非常重视,不惜工本,遴选式样,使墨模艺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创新。
赛琼碗是流传于绩溪一带的、为纪念徽州第一伟人汪华的祭祀活动。汪华是绩溪登源阊坑人。隋朝末年,炀帝无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时在歙州郡府军中任职的汪华不满朝政,毅然揭竿起义,领兵十万,先后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建吴称王。后归顺大唐,受封越国公。汪华逝世后,六州百姓有感于汪公保境安民的功德,每年二月十二的花朝节之际,正是汪华正月十八的诞辰和三月三日冥诞之间,绩溪百姓都要在这花朝节上举行祭祀汪公的大典,大典上置有大供台,台上摆放着以名贵瓷盘的瓷碗盛装的各种美味珍馐、面食锞品,水果干果和盆栽花式,俗称摆琼碗。
古徽州的“船会”活动,就是以“张巡死守睢阳”这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题材,祭祀英烈,感恩先贤、宣扬正气,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百姓为纪念张巡等英烈死守睢阳的英雄事迹,自发举办多种纪念活动,自宋朝以来,江淮一带乃至江南的许多地方,建庙祭祀,建立有忠庙,忠烈庙、双忠庙和太尉庙等等,常年香火延续,供人瞻仰祭拜,并组织举办多种庙会形式的纪念活动。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七日是伏岭村的“舞犭回”(读音:wǔ huí)节日。起舞前日,户家打扫庭院及门前街巷垃圾,洗刷厨台锅碗,谓“扫尘”。十四日为“祭犭回”日,各家去祠堂向“神回”(图腾)上香敬贡。是夜,由壮汉扮演的神循巷至各家庭堂欢舞降福,锣鼓伴奏,气氛热烈,叫“安五坊”。各家答谢神的红纸包充作活动费用。红纸包由户主随意相赠,不强求索取。正月十五日是“舞犭回”的正日,是夜,村众与远近赶来的参观者齐集村头河滩祭坛,面对大鄣山鸡鸣尖处的怪石群烧起木柴火堆,两壮汉披着用彩布制成的勇猛神出场,绕火堆领舞,随后村众手执油松火把、杉木火把、干竹火把和葵花禾杆火把间掺于锣鼓队、硝铳手、燃放鞭炮人员、钢叉长予队、荆木棒队伍之间边行边舞。“犭回”的表演动作狂放,在鼓乐鞭炮声和呐喊声中作出吃草、喝水、跳跃、狂朴、翻滚、撕咬等动作。随行队伍各作自由表演,齐声呐喊“追打赶杀”声,旁观者也呼吼助威,心情展现与山间雄狮示威、丰猛的场面。在祭坛狂舞一番之后,“神犭回”领队绕村热烈巡游一圈以示驱除村中邪气,保护村寨安宁。十六日、十七日“神犭回”还在村中街巷巡舞全村欢庆驱邪消灾的胜利,户家必在门前燃放鞭炮以示敬回,大户人家迎回鞭炮燃久放不看书挽留“神犭回”在门前长舞不离,以兆福祉久长。
髹漆(读音:xiū qī )为我国最古的技艺之一,明、清时制作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尤以古徽州地区的髹漆技艺最为突出。髹漆壁挂、招牌等是继承堆漆、刻漆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天然生漆等材料,并据其特点,严格参照古法纯手工制作而成。既有雕刻的立体效果,又不失书法的韵味。且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徽州髹漆方法制作的楹联、匾额、壁挂被人们称之为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印泥(也称印肉)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印泥。它是书画家创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品,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
1.《中班guo看这里!绩溪非遗映像——记录家乡守艺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班guo看这里!绩溪非遗映像——记录家乡守艺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10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