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现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漂浮在安静宽敞的宇宙中,履行着作为中国人“宇宙之家”和“宇宙实验室”的神圣使命。
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始终与科普教育紧密相连,“天宫教室”成为传播宇宙知识、播种宇宙梦想的重要平台。今后,载人宇宙飞行胜队将继续开展“天宫教室”等一系列轨道教学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们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宇宙科普盛宴。
6月28日,神舟13日圆满完成载人飞行任务的宇航员李志刚、王亚平、叶广夫在新闻发布会上交流了6个月的轨道工作生活情况。本报编辑部特别邀请了中国第一个进入空间站、第一次太空行走的女主人、“太空教师”王亚平,讲述了两次飞天梦想和登上“太空讲坛”的精彩故事。
那一刻我好像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我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乔宇航员王平。作为“宇宙教师”,我能三次站在“宇宙讲坛”上,一起分享科学的乐趣和奥秘,我特别感到满足和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连接天地”的短暂时间将是我未来人生道路上非常宝贵的回忆。
当老师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数学老师把枯燥的数字编成了神奇的童话故事,体育老师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因为她会带我们在学校操场上跑来跑去玩。
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玩着玩着,不小心我们就长大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美丽名言)到了中学,开始接触到更深的知识。老师能把深奥的物理化学知识深刻地讲给我们听。那个时候,我们似乎可以从简单的钟摆定律或化学反应中稍微窥见科学的奥秘,发现宇宙的美丽。
看着在讲台上聊天的老师,我真心羡慕有一天自己也站在讲台上慷慨地向学生传授我学到的知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本》)老师,这个神圣而美丽的职业担负着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个“教师的梦想”,我做的事有十几年了。
高中毕业后有幸成为光荣的空军飞行员。在飞上蓝天的同时,我离梦想的讲台越来越远。后来,经过层层选拔,我被选为解放军宇航员大队。毫无疑问,你可以成为宇航员,飞向太空。然而,我也隐隐感到此生再也不能错过那个“教师梦”。谁知道命运之神再次向我挥手,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莎士比亚)。
2013年神州10日加入载人飞行任务登船队后,我得知可以在太空给全国中小学生上课,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成为老师后,这个销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那一刻,我好像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又好像明月照在心里。那么清澈,那么明亮。(莎士比亚)。
想象一下上课前学生们用稚嫩的声音喊“老师你好”“老师辛苦了”。下课后,孩子们捧着天真的脸,一个一个地问“王老师”。这些都是我小时候最期待和羡慕的场景。就像在我心中翻滚的波涛一样,等待着圆梦的时刻的到来。(莎士比亚)。
相机的另一边有成千上万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无数的第一次。每一次都意味着未知和挑战,一定程度上会给我们启迪。(约翰f肯尼迪。)对从未登上讲台的人来说,第一次成为老师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太空讲座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在轨道上开展的教育应用类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莎士比亚)(美国)《太空探索》(Northern Exposure)。
使命,前所未有的荣耀;责任空前重大。神舟10日载人飞行任务背负着这样神圣的目标出发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同时也非常忐忑。
2013年6月20日,真正的宇宙讲座日终于到来了。站在天宫里的宇航员只有我们三个人,面对一架照相机,但镜头的另一边,我知道成千上万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在注视着我。(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那一刻,我无比神圣和骄傲。我为能站在无数中小学生面前而自豪!
那次宇宙课很圆满,所有的实验演示都很成功。耳机里我清楚地听到学生们惊讶和高兴的笑声,上课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梦想实现的瞬间,我认为付出再多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值得的。因为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和掌声是最好的回报。
第一节宇宙课很快结束,沉浸在课堂中的我的心还没有结束,同学们也回味无穷。(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生》)我好像听到了某个孩子问的问题。“还有吗?还有吗?我还想看到空间太神奇了。”
“王老师”这个称呼成为我在神舟10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最大的收获。以老师的身份,能够在孩子们心中撒下宇宙梦,开启他们梦想的旅程,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安慰。(大卫亚设)。
“飞天梦并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句话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也许是对我的“大力神功”的惊叹,也许是对用牛顿定律测量质量的好奇,也许是被水膜实验中出水的无限张力吸引,也许是被宇宙中高速旋转的陀螺吸引。
着迷……第一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让他们逐渐走近航天、了解航天,也更加热爱航天。如今,当年那些小朋友有的已进入大学,甚至走向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保持着对航天的热爱,有的还成长为航天战线上的一员。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王楠给我写了一封信。作为当年聆听太空授课的第一届“太空班”学生,她高考时选择了航天相关专业。她在信中说:“或许您不知道我是谁,但您早已成为我追梦路上向往的光。”后来,王楠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航天人……王楠追光逐梦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像她这样热爱航天、投身航天事业的孩子还有很多。
我还要感谢世界上首位“太空教师”巴巴拉·摩根女士。作为中国首次、世界第二次的太空授课主讲人,开讲前夕,我收到了她的来信。信中,她表达了对我们的问候和祝愿,并对太空授课给予热切的期盼和鼓励。
首次太空授课圆满成功,获得媒体的盛赞:“举重若轻的太空授课,不仅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更播下了探索未来的火种。”
透过他们清澈的眼神,我看到了漫天星辰
太空,不只是所有小朋友神往的地方,也是所有航天员一直奔跑的方向。
时光飞逝,第一次太空授课已经过去9年。这9年里,我一直热衷科普,热爱与太空科学有关的点点滴滴。和同学们一样,我不断学习、沉淀、积累,期待与同学们再次相约太空课堂。
太空授课给予我的收获太多了,它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缘,让我返回地面后仍然有机会和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那些纯真可爱的目光里,我感受到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渴求;从那些五花八门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中,我发现孩子们身上无穷的想象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孩子们这种想象力,不正是祖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吗?
我常常会想,是什么让我对“太空教师”这个称呼如此着迷?是什么让我对太空科普无限眷恋?慢慢地,我找到了答案:是神秘美丽的太空家园,是张力无限的科学梦想,更是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透过他们那清澈的眼神,我分明看到美丽的太空,还有那数不过来的星辰。
入选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后,按照任务安排,我将继续为孩子们传授太空知识。我的心情一如当年那般不平静:
——有激动,因为自己又能以“太空教师”的身份,和孩子们在太空相见。
——有遗憾,因为这次课上,第一堂太空课上那些同学已经“不当孩子好多年”,他们是否会与新的太空课堂失之交臂呢?
——有幸运,因为这次太空授课可以让更多孩子认识太空、了解太空,发现科学的魅力。
——更有期待,期待这次授课能够让更多孩子热爱航天、走近航天,让我们相识于航天科普,也能在航天事业里彼此遇见。
第二次走上太空讲台,我感到自己更加自信、从容。隔着屏幕,注视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总觉得,在这段师生缘里,我才是最享受、受益最多的那一个——因为这些孩子,我感觉自己还是青葱岁月里的那个我;因为这些孩子,我感觉再苦再累都有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着我;因为这些孩子,我甚至祈望未来每一天都像这一刻那么幸福。
再次梦圆,我做到了更好的自己
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授课,相比之前,有许多“硬件”和“软件”的改变。
空间站的课堂与天宫一号的课堂在很多地方不一样:天宫一号的课堂,我只能听到地面课堂传来的声音;空间站的课堂,我不但可以听到地面传来的声音,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画面。
作为“太空教师”,我也在改变。受益于时间的沉淀、知识的积累,在崭新的太空课堂上,我感到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
2021年12月9日下午,在太空课堂上,我和搭档叶光富展示水膜张力实验时,用到了一朵小纸花。那朵绽放在水球里的粉色小纸花,是我和女儿一起在地面折的。那朵花在实验中绽放得那么绚丽,如同我愿景中女儿瑰丽的未来。就在2022年9月,她将迎来一个人生新阶段: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想让那朵美丽的小花告诉女儿,未来求学路上,会有许多美好等待她去寻找;我也想通过那朵绽放的小花,告诉所有青少年朋友,只要播种梦想,一定会收获希望。
科学是浪漫的,也是神奇的。科学之美让人流连忘返,要看你能否乐在其中。太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展示地球上无法看到的景象,能够揭示地球上无法揭示的科学奥秘。比如:“点水成冰”的水球、拉不断的液桥、分不开的水和油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解释起来大家都明白,但想要成功演示出来,还是要颇费一些脑筋。
比如太空冰雪实验,授课时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画面:一个小水球悬浮在空间中,我用手中的毛根轻轻一点,水球瞬间结冰,变成发热的“冰球”。这是化学领域一个常见的结晶现象:常温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非常不稳定,一颗小小的灰尘,都可能诱发结晶。不过,想要完美呈现“点水成冰”的神奇效果,难度非常大。
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个备受欢迎、充满神奇魔力的实验差一点半路“夭折”。演练过程中,状况百出:一是带上去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很少,每次飞行任务载荷几乎严苛到克级,我们没有太多演练的机会;二是我们第一次在太空演示这个实验,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出现。
为了完成“冰雪奇缘”实验,我们天地协同,做了多个预案。可是,几次演练实验都失败了。当大家几乎要放弃时,我用“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坚持完成这个实验,并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都做好预案。
2022年3月23日下午,作为“天宫课堂”第一个出场的太空冰雪实验,提前出现结晶的状况,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并没有慌乱,冷静地解决了问题,及时进行补救。最后,我们给屏幕前成千上万中小学生圆满呈现了“冰雪奇缘”的太空首秀。
除了展示有趣的物理化学现象,我们还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植入其中。扎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别开生面的扎染展示,让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飞向太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我们手中完美融合,格外令人自豪。我们做出的成品很惊艳,扎染作品蓝白相间,淡雅纯净,有一种清新自然之美。蓝色和白色的组合也像极了我们在太空看到地球呈现出的颜色。
在“天地共迎奥运盛会”这个环节,我利用化学反应制作出“奥运五环”。原料并不复杂:一块镶嵌着五环的透明板、3种不同的无色溶液、3种酸碱指示剂,再加上几种其他溶液。在我们操作下,蓝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奥运五环”的颜色依次完美呈现。太空失重条件下,“奥运五环”自由地飘浮起来,让我们在中国空间站感受到浓浓的冬奥气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与我们航天员不懈奋斗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
太空授课不仅形象生动地还原了课本上的物理化学知识,还将文化、艺术、体育等多重元素融入其间。太空授课的成功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科学知识的力量和美的力量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双求索的眼睛,只要我们心中对未来充满渴望,就能发现这种力量。
就像《奔跑》这首歌里唱的那样:“随风飞翔有梦做翅膀,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要孜孜求索,所盼势必皆可期,所求定会皆所愿。科学的美,或许就在于此。
梦想延续,让我们相约未来
2013年6月,第一次“天宫课堂”,全国有8万所学校、6000多万名学生同步收看;2021年12月,中国空间站第一次授课,不到一天时间里,全网相关报道的点击量已经达到21.1亿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我们的太空课堂;2022年3月,中国空间站第二次授课,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超过10亿次,被网友誉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
太空授课后,我收到许许多多小朋友的来信——
“王老师,是您给了我梦想,而我会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向树的顶端。总有一天,我会爬上去,像您一样,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王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美妙的太空,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们知道了,飞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航天员要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长出飞天的翅膀……”
太空授课仿佛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染绿了大地,滋润了无数孩子的眼睛。太空授课又像一阵暖暖的春风,温柔地吹向田野。无数绽放的蒲公英带着一朵朵白色的小伞,如同一颗颗航天梦想的种子,随风轻盈飞舞,飞向希望的天空。无论落在哪里,种子都会生根发芽,来年又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蒲公英花。
太空授课活动,在许多同学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未来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求索。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我也受到一次次科学知识的洗礼。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更多更神奇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一起去发现。
虽然太空课堂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我也已经回到地球,但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永不休止。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所有的未知,都值得去探索。所有的局限,都可以被超越。我期待着,万千学子在今后学习中,立少年凌云志,做脚踏实地人。
太空授课为同学们播种了梦想,也为我指明了未来奋斗的方向。在载人航天和科普教育事业里,我会竭尽所能,把太空科普教育与航天事业融为一体,永远做孩子们心中的“太空教师”。
当然,太空授课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和乘组每名航天员的努力分不开。记得第一次太空授课后,指令长聂海胜、摄影师张晓光和我热泪盈眶,我们的手紧紧牵在一起。我们为能共同圆满完成这样一个大任务而兴奋着、感慨着、激动着。这次空间站任务中,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叶光富与我多次磨合,配合非常默契,两次太空授课顺利完成并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采。
我们太空课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离不开地面保障团队的大力支持。从课程设置到脚本撰写,再到切磋演练,科研保障人员付出大量心血。为完成系列太空科普活动,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付出太多心血。前期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沟通,让她嗓子疼得说不出话。即便如此,她还坚持细致推敲太空授课的每一个细节。
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到太空授课也是如此,必须启动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力量。太空授课时长有限,但它辐射和映照出的精神内涵是无限的。希望更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使每个人都受益,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在后续空间站任务中,我们会通过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征集中小学搭载实验、航天员在轨授课、天地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更多人走近航天、热爱航天。
随着中国空间站实验平台日臻完善,相信未来的太空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我们相约下一次课,不见不散!
图①: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在太空失重条件下展示“奥运五环”。
图②:“太空教师”王亚平演示“太空欢乐球”实验。
图片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提供
来源: 解放军报
1.《【梦想与担当作文500字小学教师】宇宙课播种梦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梦想与担当作文500字小学教师】宇宙课播种梦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4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