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是富强和革新
1.“神女应该平安无事。震惊世界的时候很特别。单击
[P2前言]
【解释】“神女要平安无事。震惊世界的时候很特别。”这句话来自时事《水调歌头游泳》,意思是:巫山的神女当然健在。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情景,可以惊奇地发现世界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传说中的神女》)神女是无氧神女,传说中与楚王云雨粉一起来自松屋,三峡附近有神女峰。意思是中国的变化巨大,改变了世界。
2.“治国常有,移民是根本。”
[P11教材原文]
【解释】“治国总是有的,移民是根本。教会有经典,“行为上”出自《淮南子氾论训》。经常:指示。本:根本。京:准则。上图:极地剧。治理国家有不变的规律,但最根本的是造福人民。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使政令畅通无阻。(莎士比亚,政治学、政治学、政治学、政治学、政治学、政治学)
3.“人心井然,泰山移动”
[探索和共享P12教材]
[解释]解释:描述人们的心到一个地方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发挥巨大的力量。来自《古今贤文合作篇》
4.“天地大,女院优先。”
[P13教材原文]
[解释]“天地大,女院优先。”说唐太宗李世民的《晋宣帝总论》。大意是天地广阔,但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体现了“天地之大,女院优先”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
5.“天下的统治者在人才,天下的人才在教化,教化的本处在学校。”
[P23教材原文]
后援会在《松滋县学记》明确表示:’天下的统治者在人才,天下的人才在教化,教化的本子在学校。' '
他从“统治天下”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和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锦涛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第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思维”是走孔孟的道路进行管理和从事教育。第二,我们要在‘人’中普及教育。第三,地方行政长官要设立学校。在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内部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各级官员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质与管理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真正的人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现实意义。
北宋初期,校花没有兴起,风俗单薄,当时科举制度崇尚城律富华,用市府采土,社会上普遍有“群雄”、“光”、“校花”、“仲裁”、“醉土”的风气,各地没有设立学校。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治愈者的才能,后援会认为应该建立“失去金钱”学校,这种“立校人”的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6."树木秀丽树林,风一定会被破坏。"
[P28扩展空间]
[解读]show :杰出,杰出;共灭:毁灭。高于森林的大树总是在大风中先倒下。才华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和指责。出自《三国时代卫国文学家李刚的《运命论》 :》的树木树被树林所滋养,风一定会被摧毁。堆在岸边,溪流会湍流;行比人高,群众一定不会。“全感不远,把车翻过来,继续轨道。”。李刚制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安和学者个人来源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说:“树木秀丽树林,风就一定会被破坏。”堆在岸边,溪流会湍流;行比人高,大众一定是“不”,但“知事”的目标是“为了下一个意思出名”。(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 (温斯顿,)不愿意说这句话,今天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成了嫉妒的明证。
第二单元《追求民主的价值》
1.《民望本》
[教科书P30教材原文]
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是用来教训统治者的。来自《尚书五子之歌》。夏王朝时期,吴的孙子泰康登上了王位,他荒淫无度,百姓悲哀。他去落水南打猎,穷国君主趁机篡夺了哈国的政权。泰康的弟弟对《五子之歌》 : '皇朝有训练,国民不能靠近。民团本本,本古本宁。中江起兵了,恢复了祖国。
2.“政治得到它的人民”
[教科书P30教材原文]
政令的实施要符合民意,治理国家要得到国民的认可。来源《孟子离娄上》:《如何得到天下:得到其百姓,在斯得天下修行》。得到那个百姓的道理:得到那个心,斯得敏执行。”
在对历史上的国家统治进行集体学习时,主张“在我国古代,民位本和郑得民、礼法合一、德主型辅佐,为政治先做人,为治国先治理、为贞德,为自我修炼,为安女婿、改变。”
3.“以人民的心为中心”
[教科书P30教材原文]
以百姓的意志为依托。《老子》第49章“圣人总是不经意地把百姓的心放在心上。好人,我是好人。不良者我也善,德善也善。相信者,我相信它;不信的人我也相信,德信。圣人在天下,(X)焉,为天下教训其心。老百姓都注入那双眼睛和耳朵,成年人都是孩子。”圣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好人,我待他很善良。不亲切的人,我也善良地对待他。这样天下的人品都很善良。诚实的人,我诚实地对待他。不诚实的人,我也诚实地对待他,这样天下的人品都很诚实。圣人站在天下,要慎之又慎。老百姓都集中在自己的视听上。成年人的心要变得淳朴,像小孩子一样。
4.“如果想要张国焘,就不要赢得民心。如果想赢得民心,就不能通过暴政。要想通河政,就不要建房子。”
[探索和分享教科书P31
贞观应《盛世危言》贞观应编制为公元1894年(广西20年)
。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上》
中法战争前后,从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不满足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这种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5.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课本P31 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拉开了近代中国的制宪序幕。
6. “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民主斯固然矣。君主者何?私而已矣;民主者何?公而已矣。”
【课本P31 探究与分享】
【解读】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1897,严幼陵,即严复。此时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
7.“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而实行其权者,则发端于选举代议士。倘能按部就班,以渐而进,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
【课本P31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处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民权初步,为了要实现民权主义,特别重视议事法则。是《建国方略》三书之一。
7. “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
【课本P32 阅读感悟】
【解读】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又见于《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8.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
【课本P45相关链接】
【解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里第一次提出了“法治”的定义。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就大致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关于法治的形式方面的,即法治的条件。其二,是关于法治的内容方面的,其核心是严格依照良好的法律办事。
9.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课本P45教材原文】
【解读】商鞅。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10.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课本P47 相关链接】
【解读】出自《韩非子·有度》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没有一直强的国家,没有一直弱的国家,严格执行法度的就会成为强国,反之就是弱国。法律是一个国家内部规范,必须严格执行,不容亵渎。
12.“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
【课本P53 课文原文】
【解读】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上面这段话是明朝首辅张居正上疏明神宗实行考成法时提到的。意思是说,大凡国家大事,制定法令条例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依。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意见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只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
13.“法之不易,自上犯之”
【课本P54 课文原文】
【解读】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商鞅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有人犯法,是上层有头有脸、有权有势、有恃有宠的人带头不执法、违法甚至犯法。
14.“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课本P55课文原文】
【解读】出自《慎子 逸文》慎子曰:“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洲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说的是法律、法规、法令、法度、法治源自于人类的进化,并非空洞无物,天外来客,所以人们要学会使用法律法规知识治理家庭、单位、国家,使其顺势为昌,扬长避短,循序渐进。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之一。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1.“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
【P58 教材原文】
【解读】落地生根,出自《人民日报》1969.12.18,解释: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落叶归根,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解释: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2.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P63 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释义: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P63 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释义: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4.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静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P64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清·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释义: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周文王姬昌《周易》。释义: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礼记·礼运篇》。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的构想。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释义: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8.“言必信,行必果”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子路》。释义:指说出的事一定足以信任,恩仇必报,快意江湖。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为政》。释义: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0.“德不孤,必有邻”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里仁》。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卫灵公》。释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12.“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释义: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14.“不患寡而患不均”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季民第十六》。释义: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
1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81 运用你的经验】
【解读】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释义: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1.“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P92 教材原文】
【解读】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解释:即使拼到最后粮尽到绝,仍不放弃把我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阻挡日本人进攻的防线。
2. 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
【P93教材原文】
【解读】人民向往安定的生活谋划发展,百姓思考怎么治理得到幸福。
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P95 教材原文】
【解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解释:民生问题是所有人民的幸福基础,推动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3.同心掬得满庭芳
【P96 教材原文】
【解读】形容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满园芬芳美景。引申为团结一致创造更好地状况。
4.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P96 教材原文】
【解读】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解读:民族团结更加紧密。
5.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P99 教材原文】
【解读】维护国安安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思想。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国家安全。
6.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P99 教材原文】
【解读】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7.我们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
【P99 教材原文】
【解读】针对一切分裂势力,全国人民对于分裂势力零容忍。
8.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P102 教材原文】
9.“人不走不亲”
【P103 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增广贤文(下)》人不走不亲,水不打不浑。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解读: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虽然有一道台湾海峡将我们隔开,但是我们应该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增进感情。
10.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课本P104,第八课导语】
【解读】出自诗词《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解读: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一月十四日,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二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重经大柏地时所作。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在这里解读为民族复兴的愿望原来越近,回望历史,这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成就得自豪感。
1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课本P105,相关链接】
【解读】出自《礼记·礼运》,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儒家思想中最美好的大同社会。
12.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课本P115,教材原文】
【解读】最早出自是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背景是清军入关。”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解释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政治的名人名言】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政治的名人名言】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6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