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抒情

1.抒情的基本意思

抒情是表达感情。我们总是要表达作者的主观爱憎、作者的主观爱憎、表达方法、作者的主观爱憎等句子表达。这就是抒情。(莎士比亚)。

请学生们读下面两段文章,想想每篇文章作者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莎士比亚)。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条路阴森森的,有点可怕。今晚很好,虽然月光还很朦胧。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来踱去。这个世界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越了平时的自己,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喜欢热闹和冷静。爱群居,也喜欢独处。

—— 《荷塘月色》

绿色是多么珍贵啊!那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我想念绿色,燃烧了我的心。我喜欢看水,我喜欢看草绿色。我厌倦了黑暗城市的天空和荒凉的平原,想念绿色,像干鱼一样等待下雨。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把绿枝视为至宝。我每天都在看着窗口常青藤的成长。看看它是如何伸展柔软的卷轴,抓住吸引风筝的绳子或枯枝的。它是如何展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绿,渐渐变老的,我仔细地看着那细细的脉络和嫩芽,我怀着发芽的心情,迫切地希望快点长大。(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下雨的时候,我喜欢它的呼噜声,热闹地跳舞。

—— 《囚绿记》

2.阅读《爱在永恒中传递》,找到文章中的抒情文章,谈谈文章中的作用。

爱情在传达中永恒

09年级高中一年级(2)班吴思英

那些美好的情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传递,无论种族、国家、时间的跨度如何,都不断传递。(莎士比亚)美丽。

(一)西汉时期

韩家陈志月,柳永流亡费。

到了玉官路,地平线不归。

满月高高地挂在那蓝天上,那颗稀疏的星星支撑着月亮,看起来越来越孤独。(莎士比亚)。

这时,小君独自坐在梳妆台前,金璐镜子映出了她的“找不到峨眉绝世,在上林会让花儿蒙羞”的倾国脸。

自从三年前当选宫殿后,画家故意丑化她的画像,进入了冷宫。到目前为止,小君还没有见到皇帝的一面。

小君站起来,向窗户走去。望着这金瓦玻璃镶嵌窗、腾龙峰阁柱上的皇宫,华丽辉煌。不知道羡慕多少人的眼睛,但只有小君自己知道。一个人处于深宫的孤独和凉凉之中。(威廉莎士比亚,孤独,孤独,孤独,悲伤,悲伤,悲伤,悲伤,悲伤。

突然耳边传来“嚎叫”的声音,小君转过身一看,一只飞蛾继续挥舞着翅膀,朝着明亮的蜡烛扑去。不管火焰中燃烧的痛苦,不管自己是否被火焰掩埋,它仍然毅然地飞向它追求的光芒。小君看到这一切,脑海里不断回响着“北方匈奴首领进入上京面城堡,和解亲修双方好的消息”。那火焰照在小君动人的眼珠上,显得格外明亮。(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第二天,大田反复回响着“谁会去”的询问,宫女们什么也没说。没有一个女人会放弃繁华的京城,去那寒风凛冽的边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我走了!点击清晰的声音响起,小君毅然走了出来。她看到了汉元帝眼中的惊讶和一丝冲击,她看到了那些穷人如释重负般的轻松表情,但在她眼里,更多的是被边缘不安困扰的老百姓。(莎士比亚)。

漫长的道路,凉风轻轻掠过小君的裙摆,在她的眼角掠过淡淡的遗憾,但她知道,这次出人头地传达着老百姓追求和平的美好希望,传达着一个国家真实的修真之心。她的这份博爱和巨大的爱也随着那无声的风传到了大韩民的内心深处,成为了永恒。

(二)反法西斯战争,冬季

刺骨的寒风无情地割下了她赤裸的皮肤。深入骨髓的寒冷和疼痛刺激了她的神经。她咬着牙,可怜地看着怀里睡着的婴儿。她把几乎所有能御寒的衣服都裹在这个小婴儿身上。使他在这所小破房子的角落里也能感受到温暖,屋外又传来了一阵炮击声。她太害怕了。她不是不知道纳粹党。(马克吐温,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女人)她不想让她的宝宝被杀戮的吼声吓哭。她最后清醒了,睁大了眼睛,用伤痕累累的手抚摸着婴儿的脸颊,寒风继续侵蚀着她的身体。她好像坚持不了多久。她讨厌这场充满硝烟的战争,憎恨纳粹党的凶恶,但她爱她的孩子,不顾一切的爱。

她再次咬断自己的手指,叼在孩子嘴里,抱在她怀里的婴儿满意地吮吸着妈妈的“奶”。她笑着看着她的孩子,脸淹死了。

亲爱的宝贝,原谅妈妈不能在一起更久,但要答应妈妈好好生活。牵着我们的手,骗人的是小狗。(原谅莎士比亚)。

屋外暴风雪袭来,婴儿平静的脸最后进入了她的模糊视线。

那个孩子今年冬天也一定能感受到温暖,就像春天一样。那鲜红的血液里流淌着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这浓浓的母爱在血液的传递中成为永恒。

(c) 2009年晚秋

深秋时,风拂着脸,带着凉意,街道两边的乡长也在秋雨的洗礼下逐渐褪色,露出淡黄色的叶肉表皮,街道上铺着落叶,踩上去会发出“沙沙”的声音。

黄昏时,那橙色的夕阳把那些云映成淡淡的暖红色。就像乱七八糟的红色墨水痕迹一样,当我惊叹秋天独有的美丽时,坐在公园长凳上的一对老夫妇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卫亚设)。

古色古香的秋装,柔软质感的布鞋,白色的头发在秋风中吹得有点凌乱,皱纹的脸上依然挂着夕阳般温暖的微笑。

他们好像坐在这里久了,彼此紧紧贴在一起,没有说话,在一起过了大半辈子后,渐渐成为和谐的一种默契。(莎士比亚)。

突然,他们转过头同时看着对方,眼神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温柔。他们互相笑着,牵着对方的手,互相搀扶着站起来,慢慢地走在铺满鹅卵石的路上。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温和的光线把他们的背影镀上了柔和的颜色。

越发地觉得动人。

他们之间的爱经过了平淡的流年,且愈发地浓厚,他们的身影传递给我的是——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后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爱,这种美妙的感情可以越过高山,越过大洋,传递到任何一个人的心里,不管你们相隔多远,不管你们隔了多少时间的跨度,它依然亘古不断地在每个人心里传递,成为永恒。

提示:抒情这种表达方式通常的作用:

(1)以情感人,即通过抒情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2)点明了事件的意义(点题),起到画龙点睛、升华文章感情的作用。

(3)揭示事件本质,丰富文章内涵,深化主旨。

3.抒情的基本方式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写作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技法。抒情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前人十分强调抒情在写作中的作用,如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在写作中,抒情是和叙述、描写同样重要的表达方法。抒情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1)直接抒情:就是不借用其他方式而是直接倾吐胸中的感情,也称为“直抒胸臆”。

例文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荷塘月色》

例文2: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

2)间接抒情:写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式:

(1)通过叙述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事的抒情方法,称为叙述性抒情。其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进行叙述。如: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囚绿记》

文段中尽管没有直接表达自身情感的语句,但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独处的惬意。

(2)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可称为描写性抒情,即寓情于景。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描绘了月色下荷塘那种恬淡、朦胧的特点,恰切地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的心境。

(3)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附情于理的抒情方法,即议论性抒情。运用这种抒情方法,应注意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在写作时,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必进行论证,只要用饱蘸浓郁感情的语言来议论人物、事物、景物,就可达到通过议论进行抒情的目的。如: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中“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及“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等内容就是以议论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如何抒情

前面说过抒情的方式有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不需要借助其他手段而是直接表达作者对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而间接抒情则需要借助其他外物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常用的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种。

(1)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写景时应抓住景物某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这些特征有时不见得是景或物的主要特征,但它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须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己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赞美。常见的有“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抒哀情”三种。

作用: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使感情更加有感染力。

好处:使文章不空洞,感情有所依附,更有感染力。

例文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雍肿的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文2: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故乡》

例文3: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

思考:以上三段文字作者在所描写的景物中融入了怎样的情感?

(2)托物言志:将自己个人的某种“志”“思想”或“情感”依附在某个具体的“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用: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好处: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现,因而更形象、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例文1:

雨 荷

张晓风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及绿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经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使人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就在这美丽的湖畔——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描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例文2:

松树的风格

陶铸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一点,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

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具有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管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险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忍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呵!他们贡献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刹那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

思考:以上两篇文章各抓住了物的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志(情感或思想)?

5.抒情时应做到:

(1)情感要真实,要抒发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衷的产物。例如朱自清写《背影》,是因为他父亲的一封来信,说自己“膀子痛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深深触动了朱自清对老父亲的感情,才回忆起十年前车站送别的一幕。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信,就是真实,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因为“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就是说“情”是文章的根本。写作时,我们要抒爱国主义之情,抒社会主义之情,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必须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2)抒情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抒情应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但抒情一般都和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来用。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在描写中,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着直接的功效;而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如《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烈士的悼念和颂扬之情以及对反动当局的憎恨之情贯穿于全文,而这些是通过记叙烈士生前生平事迹、惨案经过来表达出来的。

阅读下面文段,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而文章前面以记叙的方式写了自己所见的秋景,以描写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触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在记叙和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3)充分利用修辞手法使抒发的情感更具感染力。

写作时,应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认真斟酌,选择抒情方式、方法,重视抒情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在语言表达上,适当运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可以加强气势。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加强文章的抒情色彩,还可以为你的文章大增亮色。

阅读这段话,体会排比、比喻的运用给文章带来的抒情色彩。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她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阳光地带》

(4)抒发的情感要积极,向上,能鼓舞人心。

写作时我们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和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作文时切忌思想不健康,不能只写社会、生活的丑恶面。

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有很多同学发牢骚,谩骂老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还有一部分同学在作文中说自己如何地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泡网吧、早恋等等,这些都是作文中的大忌。

二、例文赏析

窗前的一抹绿

09级高一(2)班 吴先敏

我的窗台上有一盆仙人掌。每当看见那一抹浓黑的绿色,我那颗不平静的心便变得踏实。「开篇扣题,点明主旨。」

那株仙人掌是爸爸送我的。当我第一眼见到它时,看着那椭圆翠绿的茎叶,心里满是欢喜。我的手也不由自主地想抚摸一下。“哎呀!”我手还没碰到已被重重地刺了一下。原来仙人掌茎叶表面有着许许多多的小刺。小刺一丛一丛傲然挺立在翠绿的茎叶上,像是肩负重任的士兵保护着自己的祖国。我心疼地看着被刺伤的手指,不禁对它敬而远之,把它遗忘在窗台上。「欲扬先抑,引出对仙人掌形态的描写,抓住了仙人掌“多刺”且是“一丛一丛傲然挺立”的特点,突出了仙人掌的与众不同。」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我独自坐在电扇下发呆。看着满是文字的书本,心早已不知在何处。「心理描写真切,写出了此时此刻的切身感受,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无意中看到了那一盆仙人掌。那盆仙人掌长势更加好了,在炙热的阳光下闪耀着绿色的光芒。我也记起了曾把手刺破的仙人掌。它脚下的土是那样粗糙,没有一点水,好像就要开裂似的。但它在烈日下照样昂首挺胸,丝毫不害怕那炎炎的烈日。它仍然全身披绿,尽情舒展着它那翠绿的身躯。我不禁对它产生了一丝的敬佩,时不时照料一下,浇一点水,但始终不敢接近它。「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其旺盛的生命力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为后文的抒情张本。」

“啊!怎么灯坏了?”电扇也停止了工作,我放下了笔。“怎么搞的呀,这么热的天竟然停电了。”我不停地用手扇着扇子,窗外月亮亮极了,那美妙的月色深深吸引了我。我走近窗台,月亮无私洒下一片片白光,白光如流水一般冲刷着这喧嚣的城市。突然,传来若有若无花香,像一杯浓郁的香茶,沁人心脾。我看了看,原来是窗台的那一盆仙人掌。仙人掌茎叶更肥了,根也更加粗壮了,把花盆都占满了。更有趣的是它茎叶上还挂着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它虽然没有米兰的芬芳,也没有牡丹的娇艳,但那一朵朵小黄花是那么可爱、淡雅,花儿像一个个喇叭似的仰天奏乐,在柔和的月光下尽情展现自己的亮丽。「先通过嗅觉写花的清香,再通过视觉写仙人掌肥硕的茎叶,并把仙人掌淡黄色的小花同兰花、牡丹进行对比,突出了小黄花的可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我看着这和谐、静谧的月色,看着这一抹绿色,一年四季的绿色,我不禁心有感激:谢谢你的坚强,谢谢你的翠色,谢谢你又让我的心变得平静。

感谢窗台的那一抹绿,它教会了我如何坚持、平静!我爱那一抹绿,虽然是满带刺儿的绿。

「点题,明旨,首尾呼应,照应文章第一自然段内容。」

【点评】

1.欲扬先抑的构思。文章先写我被仙人掌重重地刺过,由此把它放在窗台上无人管理,但恶劣的生存状况,“土是那样粗糙,没有一滴水,好像要开裂”并没有使它萎靡,反而生长得非常茂盛,在对比中突出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恰当运用。文章极写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在烈日下照样昂首挺胸,丝毫不害怕那炎炎的烈日。它仍然全身披绿,尽情舒展着它那翠绿的身躯”,并突出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中也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淡黄色的小花尽管不及米兰、牡丹芬芳和娇艳却依然能尽情地展示自身的淡雅和亮丽,为后文抒情、明旨作铺垫。

3.本文主旨鲜明,由实(仙人掌的描写)而虚(教会了我如何坚持、平静)浑然天成,不露痕迹;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三、写作训练

1.课堂训练:

(1)选择某一个物象,写出语意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成为描述想象的两首精短小诗,要有一定的思想意蕴。

提示:“某一物象”的选择很关键。因为要求写的两句话“语意相对”,那么,选择的这一物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应有正反两种评价,其实就是要写的两句话中一句是褒扬,一句是批评;应选择具体的事物,最好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绝对不能选抽象的事物,也不能选“人”。同时,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一定的文学情趣、一定的哲理,给人一定的启示。如:

彩虹:在短暂的生命中展现自身绚烂的色彩。/只有外表光与影的虚像,终究不能成为永恒的美丽。

露珠:即使只有一瞬间的闪耀,也要放大叶子的美丽。/想借绿叶来衬托出自己的可爱,却终因过分显摆而销声匿迹。

可供选择的物象如:

腊梅 浮萍 飞蛾 牛 蜡烛 竹 橡皮 小草 粉笔 灯塔 路标 昙花

(2)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父亲(或母亲)的敬仰之情。

2.课外作文:

根据单元作文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1)难忘……

(2)我的父亲(母亲)

(3)生活中处处有美

(4)我的青春色彩

四、佳作展示

秋 叶

09级高一(2)班 朱淑媛

蔚蓝的天空中一行飞雁告示着秋的来临。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漫天飞舞的秋叶是主角。“秋风吹乱满地金黄,秋风碎尽满目青青翠。”是啊,是秋就会有飘零的落叶,是秋就会有无尽的失去。

在一个宁静的深夜,秋叶“沙沙”的飘落牵动着我的心。旦日早起,推门一看,满地的落叶静静地躺在地面上,安然而恬静。空中,一片片黄叶在萧瑟的秋风中仍然肆无忌惮地飘落。仅仅一个晚上,满树的叶儿已所剩无几。望着那光秃秃的枝丫,我的心被猛地咯了一下:秋叶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让我心惊肉跳。

回想昔日,秋叶身穿一身绿色的军装,屹立在枝头。明媚的阳光泼洒在它苍翠欲滴的肉体上,明艳耀眼,像一片片黄金锻打的箔片。它昂首挺胸,兴奋地抖动着那翠绿的身躯,用勇敢和执著直面苍天,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依然竭尽全力,用身体哺育着大树,衬托着花儿。

而今,大树因秋叶长得高大强壮,而秋叶的生命却渐渐走向尽头,秋叶昔日那娇美的容颜被一脸的憔悴取代。秋叶的身体愈发柔弱,最终被无情的秋风卷落,成为一个个飘落的灵魂。

秋叶啊,难道你不怨恨造化给你的短暂生命吗?难道你不后悔昔日你默默的付出吗?

秋叶沉默不语,依旧在空中尽情地飞舞着,盘旋着,一片又一片悠悠地飘下,像是在同大树告别呢!秋叶轻轻地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安静地入睡。渐渐地,让自己干瘪的身体腐烂,化为泥土……

我的心被这种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或许,秋叶从不把凋落看做死亡,它只是在秋风的吹拂中感到自己插上了翅膀,于是它便试着挣脱树枝,轻轻地飞了出去,把自己最后的光和热奉献给大树。

空中,秋叶正在轻歌曼舞,年轻时为树为花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年迈了,品质依然未变。通过春的艳丽,秋的憔悴,秋叶处变不惊,这是何等的无私,是何等洒脱,何等骄傲啊!

秋叶悄悄地来,又悄悄地离去。淡淡的,不使人昏醉,平平地不让人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它坦坦荡荡地走完了一生。这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吗?

望着那飞舞的秋叶,好不美丽,好不幸福。她让我沉思,让我沉醉。

【点评】

1.文章由眼前飘落的秋叶联想到秋叶在夏天时用自己的身体哺育着大树,衬托着花儿,等到了秋天又静静地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化作春泥的特点,赞美了秋叶甘于奉献的精神,再由物及人,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抓住了秋叶的特点,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对其进行描写,如“秋叶沉默不语,依旧在空中尽情地飞舞着,盘旋着,一片又一片悠悠地飘下,像是在同大树告别呢!秋叶轻轻地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安静地入睡。渐渐地,让自己干瘪的身体腐烂,化为泥土……”非常形象,处处洋溢着对秋叶的赞美之情。“这是何等的无私,是何等洒脱,何等骄傲啊!”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秋叶由衷的赞美。

我的青春色彩

09级高一(2)班 周之炜

有人说,青春是绿色的,因为青春是充满活力的;有人说,青春是红色的,因为青春充满了激情……而在我看来,青春并不只是单调的一种色彩,而是多姿多彩的。

在篮球场上,和以前的同学一起拼命地叫喊然后再上场去折腾自己,一打就是三四个小时,弄得自己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也毫不在意。有时连我自己都会感到惊讶,自己怎么会有那么好的体力去叫喊去折腾。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可以一直支持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力量,是来自于你对那件事情的兴趣和对于那件事情的激情。原来青春有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鼓舞着你,使你不至于懈怠,奋勇前行。

我记得以前每考过一次,总是喜欢叫上一群好友去疯狂,经常是痛痛快快地玩一上午,再酣畅淋漓地在球场上折腾一下午,晚上还是精力旺盛,了无倦意。第二天便又能精神百倍,清清爽爽来到教室。我一直都纳闷: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充沛的精力?原来青春充满了活力,不知疲倦。

有时,自己正认真地做着事,突然,鼻子一酸,莫名其妙地就流下了眼泪,那感觉就好像是心里受了委屈而无处发泄,却又找不到缘由,有时就算是一件极其细小的事情也能触动你那敏感的神经,让你莫名其妙地伤感。原来青春还有那么些许多愁善感。

“不去!说了不去就不去!”老爸听到这句话不免感到有些惊愕。原来在家里,我一直都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可不知怎么回事,最近总是和爸妈对着干,好像吃错药了一样。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青春带着点叛逆。

不仅如此,青春还意味着狂傲不羁,意味着不屑,意味着奋进,意味着……若将青春的每种品性比喻成一种颜色的话,那么我的青春色彩将是多姿多彩绚丽无比的!

【点评】

1.文章通过“篮球场上肆无忌惮的折腾”“考试过后的疯狂”“莫名其妙的伤感”以及“和爸妈对着干”等几个场面描写,把无形、抽象的青春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把青春“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有些许多愁善感”以及“带着点叛逆”的特点表现得很形象。

2.所叙事例都来自自己身边的生活,让人觉得亲切,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3.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分述部分的四个例子行文思路一致,都是先简单叙事再分析原因并抒情,简洁明了。

生活中处处有美

09级高一(1)班 董亚民

岁月无声地在我们忙碌的身影中穿梭,那些美好的事物总能从世俗中超脱,在我们的脑海中定格,快乐时,将它们取出,任美丽绽放。

我喜欢在美丽的校园中漫步,品味沁人心脾的花香,欣赏夹道苍郁的香樟,抚摸青翠柔软的小草,这些都使我心旷神怡。徜徉其中,忽然发现,在青苍的枝头,一只蝴蝶正在破茧而出。只见她用嘴咬着那层厚厚的茧,不停地扭动她娇弱的身躯,奋力地扑扇着被束缚的翅膀。她不停地挣扎着,努力着,似乎在呼喊:“我一定破茧化蝶,我要自由,我要美丽。”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劫难”之后,她终于从束缚着她的茧中挣脱出来,在微风中蹁跹起舞,柔美的舞姿在五彩斑斓的翅膀的映衬下,更是妩媚动人。蝴蝶是美丽的,但她不畏困难,勇敢追求自由的精神却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夏天傍晚,微风习习,送来凉爽,消去酷暑,天边夕阳挂在墙头,赖着不走。此刻我正在路上散步,忽然一个三口之家吸引了我的眼球。儿子只有一两岁,才刚刚学步,后面跟着他的爸爸妈妈——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可爱的小精灵在前面摇摇摆摆地走着,像个醉酒的人,又像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小家伙还不会说话,指着路旁的东西“咿咿呀呀”地叫着,感到既兴奋又好奇。妈妈则一样一样地给宝宝讲:“这是汽车,这是树,这是楼房,这是……”微风传播着他们爽朗的笑声,我不禁也为这三口之家感到幸福,快乐。夕阳拉长了他们的身影,给他们镀上一层金色,他们和谐快乐的背影,真的好美!

转眼又到了冬天。冬日的早晨,寒风呼呼作响,地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天刚蒙蒙亮,随着起床铃声的呼唤,同学们迅速钻出温暖的被窝,快速穿好衣服,洗漱完毕,早早地来到操场集合,随着铿锵有力的早操伴奏曲,大家整齐划一地做着早操,望着这整齐有致的动作,我更感受到一种象征着青春、活力的美。尽管天冻地寒,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激情,青春年少的我们丝毫不畏惧困难,怀揣着一颗火热、奋进的心,准备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尽管人生短暂,美丽转瞬即逝。但只要我们用心灵去体味,美便俯拾皆是。失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忧伤时的一份慰藉,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活中处处有美。心灵,在美丽中净化;希望,在美丽中萌发;生命,在美丽中充实。让我们倾注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心智,去感受生活,感受美好。

【点评】

1.文章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幅画面(蝴蝶破茧而出的艰难、一家三口傍晚散步时的幸福快活、青年学子不畏寒冬的晨练)的描写分别向我们展现了自然美、家庭美和青春美,扣住文体“处处”选材,并且在行文的过程中由表及里揭示了“不畏艰难,勇敢追求自由的精神美”“和谐美”以及“不畏困难,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的活力美、奋斗美”,在绘景的基础上抒情。

2.行文过程中采取“总—分—总”的结构,结尾处作者通过“心灵在美丽中净化”“希望在美丽中萌发”“生命在美丽中充实”进一步揭示了美在生活中赋予的意义。

3.作者在处理材料时详略得当,前面三幅画面详细写,倒数第二段“失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忧伤时的一份慰藉,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略写。整篇文章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文章的题眼“处处”。

五、高考作文真题回放

1.2009年湖北卷真题

请以“站在______的门口”为题作文。

要求: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④不少于800字。

2.考题解读

“站在______门口”,这是一个填充式的半命题作文。每一位考生都能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填充的内容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关键。

作文得高分主要有两点,一是审题立意,一是语言形式。本次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没有给学生设置过多的障碍,“站在______门口”,能让人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情感抒发。因此,该文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谁”站在“什么”门口“怎么样”,涉及人物、对象和思想深度等。如写具体事物可写“站在学校、家园、大学、考场等门口”,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以真事真情动人;写抽象事物可写“站在精神家园、心灵、天堂等门口”,可以写一篇抒情散文,以美文美情感人;也可写一篇议论文,以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服人等。

语言形式包括语言美和作文结构形式美,语言清新质朴多文气为美,而结构形式则包括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等。如写作“站在抉择的门口”,开头切题要快,中间可以排比段的形式呈现,“丛飞站在抉择的门口,他选择了倾其所有生命、金钱、情感和爱心,留住永恒……”“孟祥斌站在抉择的门口,他选择了纵身一跳,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他选择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留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吉吉站在抉择的门口,她选择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选择征服,继续征服,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以这样的排比段阐释抉择的伟大、生命的崇高,给人美的享受。

这个作文题目容量大、题材多、灵活性大,还是比较好写,但是要写得出彩、打动人心,还得下一番工夫。

3.考场优秀作文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的,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的,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点评】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的抒情味很浓的回忆性记叙文。

作者立足于“老屋”门口,追溯往事,回忆与“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

1.《【高中抒情作文素材】序言读写案例7:抒情学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抒情作文素材】序言读写案例7:抒情学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6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