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在封建社会的朝堂角逐、皇权争夺中,这句话似乎并不适应。相比较而言,“成者为王败者贼”才是更贴近现实的至理名言。在康熙朝晚期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中,皇四子胤禛“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侥幸取胜,登基为帝;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余夺嫡皇子就是昏聩无能之辈。其中,被雍正皇帝数次评价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的皇八子胤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皇八子胤禩心机深受、权谋出色;善用贤名收买人心、巧用纵容聚拢朝臣甚至数次串联结党、积极夺嫡而被康熙皇帝所不容。《雍正王朝》作为历史剧中的经典之作,虽然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九子夺嫡”事件,但对于皇八子胤禩的负面形象塑造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皇八子胤禩到底是何种形象存在?我们予以多个方面说明:

1、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夺嫡势力集团——“八爷党”,包含了皇室兄弟、皇族成员、满洲勋贵、文武大臣等足以左右前朝政局的庞大势力。皇四子胤禛之所以在夺嫡期间,不敢和其正面抗衡并非全是韬光养晦,更重要的原因是实在比不过。

2、康熙四十七年底,在康熙皇帝明确表示“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的态度后,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等拥有绝对影响力的重臣,依然坚定站位于皇八子胤禩。

3、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皇八子胤禩随即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就认命对自己威胁极大的皇八子胤禩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并予以了“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的至高评价。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皇八子胤禩绝非康熙皇帝所言。“自幼心高阴险、行止卑污、密行险奸”的大奸之人,而是一个贤名远播、干才超群的“贤王”。相比较于而言,康熙皇帝的哥哥福全对其“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的评价,更客观、更真实。

那么,如此一个才德兼备、贤名远播的出色皇子,究竟为何触怒了康熙皇帝,以致让康熙皇帝发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冷血言辞?

多数人认为,皇八子胤禩和康熙皇帝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八子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乃系满洲正黄旗包衣,出身辛者库,地位卑贱。“辛者库贱妇所生”的皇八子胤禩,自然得不到康熙皇帝的认可。

2、自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开始,康熙皇帝逐渐发现了皇八子胤禩身后强大到足以动摇自身皇权的朝臣势力,这是康熙皇帝的底线和忌讳。

3、“毙鹰事件”直接导致了皇八子胤禩和康熙皇帝父子关系的破裂。

但是,皇八子胤禩是康熙皇帝受封爵位年龄最小的皇子,17岁便被晋封贝勒爵位;太子胤礽首次被废,引得朝局震动,在如此敏感的时刻,康熙皇帝将其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就足以证明对其的信任和器重。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并未因为皇八子胤禩的卑微出身而对其另眼相看。

另外两个原因也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皇八子胤禩背后强大的朝臣势力,被康熙皇帝怀疑成了串联结党,甚至对皇权产生了巨大威胁。不可否认,这是皇八子胤禩真正触怒康熙皇帝的根本原因所在,但问题的关键是,人缘好、威望高的皇八子胤禩应该让康熙皇帝感到欣慰,可为何会让其如此反感呢?

因为,皇八子胤禩被其最信任的哥哥坑了!

因为生母出身卑微,皇八子胤禩自幼便被皇长子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抚养,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胤禩和胤褆之间有了较之别的皇室兄弟更深厚的感情。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储位虚悬,皇长子胤褆在被康熙皇帝委以“看管胤礽之责”后,认为自己的机会已至便积极争取太子之位。

在皇长子胤褆向康熙皇帝建议“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后,康熙皇帝大失所望,训斥其“凶顽愚昧”。眼见惹怒了康熙皇帝,皇长子胤褆开始将康熙皇帝的怒火转移,但为了达到悄无声息的目的,他选择了和自己最为亲近的皇八子胤禩。一句看似转头支持皇八子胤禩的“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成功将康熙皇帝的视线锁定在了皇八子胤禩的身上。

自此以来,康熙皇帝才开始想尽办法敲打、压制皇八子胤禩的庞大势力,直到康熙五十三年用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彻底将其打入尘埃中。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

1.《河南大学触怒了中央 皇八子胤禩,到底因何触怒了康熙皇帝?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哥哥坑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河南大学触怒了中央 皇八子胤禩,到底因何触怒了康熙皇帝?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哥哥坑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