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东部冷暖河畔的高港。经过历代多次修缮,现存陵墓朝南,是模仿汉代的方形砖石结构。墓的底座是青石做的,底座是汉砖做的,呈台阶状。顶上放置一个青石莲花台,墓四角嵌有一个青石羊头。
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园丁挖井收回墓碑,然后修复坟墓,建墓亭保护。墓后有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的湘殿、国殿、湘坊三座。正殿饰有医学图标,有药王孙思邈,神医华佗。
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医祠堂”包括寺庙、正殿、东西偏殿、内经楼、灵枢阁、苏文阁、医圣井、梅花阁、莲花池、医林会馆。医疗森林俱乐部最初是一个来自四面八方的医生聚集在一起讨论医学的地方。
医疗祠堂,东汉名医张仲景墓,现占地1203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6669平方米,各类房屋136间。古墓和寺庙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包括正殿、东西殿、越堂、朝堂、仲景墓、春台阁、秋枫阁、杏芳斋、致远斋、庶人堂、广济堂、中生堂、寿山堂、山门、六角阁、沂生井、荷塘、历代名医塑像、东西碑廊和大门
医疗祠堂的保护、使用和管理单位为张仲景博物馆,承担张仲景墓、祠的文物保护管理、文献收藏研究、文化展示和人文旅游服务。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级景区。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家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相传张仲景曾养过孝廉,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人称他为“张长沙”。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了传世巨著《伤寒论·杂病》。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
在药学方面,《伤寒论·杂病》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剂型繁多,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它所确立的六神辨证施治的原则,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赞扬。《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医学专著,是后世学者研究中医的必备经典,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作者——“医圣”张仲景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作者——“医圣”张仲景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5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