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剂量对临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关系到正确的配伍和治疗意图的落实。但是,古代文献中虽然有一些例子,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很少有人关注。
古今衡器虽然好做几次,但是南北气候和习惯不同,很难断言如何掌握。笔者根据古人用药比例,结合个人诊疗实践,将半夏的用药剂量分为三类,临床使用,效果仍满意,简述如下。
脾不化湿、痰饮、反胃等证,一般可用9 ~ 15克。如二陈汤、傅玄代赭汤、小陷胸汤等。小半夏汤和半夏厚朴汤一般也可使用15g,但用量应与生姜相同,不宜明显高于生姜。以和胃饮止呕,是姜夏互用,非姜半夏。傅玄代赭汤、厚朴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姜夏比也要这样掌握。
对于心下硬块严重、呕吐顽固、逆气冲喉或失眠等症状,应大量服用30-60克,甚至120克(长期煎服)。武堂有“一两倒背,两两安眠”的说法。上述重症的治疗,不大量是不容易见效的。作者有很多案例,先用常量无效或不理想,夏季原方加大剂量,效果明显。所以只要认证准确,大量使用没有副作用,可以缩短疗程。
作者用温胆加糯米汤治疗我妈三天三夜的失明、缺粮、痛苦;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左母心下痞满抑郁;生姜泻心汤用于治疗王家的饱胀、肠鸣、腹泻(发现为细菌性痢疾)。全部用半夏60克治疗,其他药物一般量,一剂有效。当然,如果不确定,先少用也是可行的,无效再增加量。而且相对安全。
阴虚气逆、脾虚湿生、胃气郁结证宜用半夏为佐剂,少量服用6 ~ 9克。比如麦门冬汤、六君子汤。特别是肺胃阴虚者,用量宜小不宜大。至于麦门冬汤的原方,主要症状是火逆气,所以半夏的用量比人参、草、粳米多,但麦冬的用量比半夏(体积比七比一)要高得多。病因、主要症状、剂量之间的这种匹配关系确实值得注意。但现今对发热或杂病后肺胃液伤证多从上论治,上气证则不然,半夏应大幅度减少剂量。
作者提到的剂量只是一个肤浅的亲身经历,受地点限制。仅供参考。临床上要根据人、地点、时间来把握。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牛主编的《中医杂志》1986年第10期。由明医学公开课组织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著作权属于相关权利人。分享这篇文章是为了交流、学习和沟通,对文章的意见不负责。如果有任何不当使用,请随时联系我们。
1.《半夏一般用量 谈半夏的用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半夏一般用量 谈半夏的用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8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