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观看展览。上游记者高科照片
昨日下午,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学院“蝴蝶变迁70年影像展”开幕。旧物多,老照片多,但更有意思的是,现场成了“老重庆”的大聚会:知名文史专家何在,小在,当地地名学家、著名民俗学家李正权在,民间藏家周巧喜、借出几十件展品也在。
急刻“重庆解放”五个大字
旁白:李欧梵
据曾颜佳学院院长、本次“蝴蝶蜕变70年影像展”策展人陆震介绍,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都是通过广泛的社会收集的,可以说每一件都承载着回忆和故事。整个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解放了》,展示了从1949年11月30日到1950年国庆这段时间的公众记忆。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种发黄的旧报纸、旧照片是这一部分的主调。
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和收藏家李欧梵讲述的故事与一份旧报纸有关。”这是1949年12月1日出版的《大公报》。可以看到头条新闻是“重庆解放”李欧梵说,虽然现场展览是10年前翻拍的照片,但北碚图书馆收藏的原始报纸有一个故事。”当年的老编辑说“重庆解放”的标题是5个字。在《大公报》的雕版字体里找不到这么大的。当时我还在急着找人刻呢。”
现场老照片难倒老老重庆学长
旁白:小朱能和李正全
“来,让萧劳,你帮我看看,这张照片在哪里?我从未见过它……”当记者转身刚把目光扫向展览的第二部分“十年”时,他还碰巧遇到了当地的地名学家、著名民俗学家李正全,他正和“老重庆”小学长打招呼,帮他研究一张旧的黑白照片。简单的插图只标明“新城区工人住宅”。萧歪着头看了他们很久,却没有拿出任何结果。
要打败两张正宗的“老重庆”老照片不容易。都来自一张叫重庆的专辑。据李欧梵介绍,《重庆》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重庆分会编辑,重庆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11月出版。“图片显示,除了中文,它还使用三种语言:俄语、英语和法语。印刷品数量只有4600张,没有定价,说明重庆当时是作为送给国际友人的礼物。”
在105页、200多张彩色黑白照片中,一张一张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年重庆的变化和成就。大田湾体育场、重庆钢铁厂、重庆大学、正在建设中的白沙头大桥、老重庆人曾经熟悉的“三八”店、西区公园、著名的重庆手风琴、重庆漆器、北碚抛光玻璃等。
那些年的结婚礼物是最外国的
旁白:周巧喜,肖,何
整个展览的第二部分“十年”,也有一个大的醒目,展厅四周的角落被橱窗装饰的像婚房一样。“三转一环”里的收音机和缝纫机在“婚房”两边分开。有一次重庆名牌“长江”手风琴被放在长椅上,仿佛在等着主人再演奏。靠窗的桌子上,陶瓷喜鹊雕塑其实是一个笔筒,煤油炉和锡茶壶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橱窗附近的红色和蓝色玻璃花瓶一如既往地明亮。
这些展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收藏家周桥西。"我一共借了31件物品和76张旧照片."而那个看起来像他家乡的“乐飞品牌”电台就是他的宝贝。“乐飞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只股票,即乐飞音响。最洋气的结婚礼物‘三转一环’的‘环’就是这个!”
在现场的展品中,的玻璃花瓶和锡茶壶被用来唤醒小对结婚礼物的记忆。“70年代初,同事结婚,我们凑钱买了北碚玻璃厂的一个抛光玻璃花瓶和一个铁皮茶叶瓶当礼物。我知道挤公交的时候,茶瓶子被挤破了,花瓶底座也碎了。”萧笑着回忆道。后来瓶胆换了2块钱,玻璃花瓶又被其他同事粘上了。这份结婚礼物发出去了。
老照片展现了20多年前最美丽的景色
旁白:罗宇
70年代的搪瓷杯,1981年重庆电视台用的第一台相机,80年代后熟悉的红梅软面本,另一位民间收藏家李世奎带来的“重庆自行车证”,50年代的中小学毕业证等。,可以说是这次“70年蝶变形象物理展”中“记忆杀人”的利器。但对于知名旅游专家、小说《怀念上清寺》的作者罗宇来说,最触动他的是一张老照片。
“是解放碑能人寺新旧对比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它周围没有高楼。”罗微说,他突然想起90年代路过能人寺时看到的场景,“当时应该是在周围改造。庙外,正向花花公司方向形成一个大水面。路过的时候,正好庙里的建筑倒映在水面上。当时觉得自己好漂亮,可惜没带相机拍。”
罗玉觉得这一幕很珍贵,因为按照他的理解,能仁寺周围应该早就有水了。
《蝶变70年影像展》中还有《看现在》和《城与人》两个部分,分别展示了近年来重庆的城市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状况的变化,以及为重庆的解放、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16位老人。整个展览将持续半年,免费向公众开放。重庆晨报上游记者邱金义
1.《罗渝 一个个老物件“讲述”重庆70年蝶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罗渝 一个个老物件“讲述”重庆70年蝶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6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