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13日上午,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和创新报告精神座谈会在长沙召开。会上,各省新闻界代表交流介绍了学习讲话精神、创新新闻报道的经验,深情地讲述了如何真正深入老百姓,深入基层,“地气”,用记者的责任和良心来讲故事,传播湖南的声音。今天,从这张报纸上摘录了一些精彩的演讲,请注意。
我们的记者于震宇安排
好故事来自普通人
唐向岳,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主任
《听油菜花的故事》讲述了湖南省临澧县杨桥村农民沈畅研究超级杂交油菜,最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的故事。这么多年我在新闻业讲了很多故事,但我觉得听《油菜花的故事》是最成功的一个。
在我看来,好的故事来自普通人。多年来,我发现了刘的故事,,,接吻文学-的故事,两个大学生的爱情假期,志鹏的故事,蒋棠姐姐的故事...
《两个大学生的爱情假期》讲述了湖南两个大学生暑假深入云贵高原为山区农民拍摄全家福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两名大学生还意外救了一名突发心脏病的孩子,被举报后引起强烈反响。
故事一定要深度采访,掌握了三五十个故事才能开始各大模特。为了把刘的故事写好,我和刘在山里住了一个月。在接受刘关于解救人质的采访时,为了采访被解救的当事人,、我和同事们千里迢迢赶到当事人所在的镇上,因为只知道在镇上的一家商店工作,我和同事们只好挨家挨户打听,最后采访了当事人。
讲故事要讲究技巧,要动感情。首先,你要感动自己。2000年采访艺术家夏雨田后,我一个人在酒店集中写作了一个星期,期间拒绝了所有的来访者,连饭菜都是服务员隔着门递过来的。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稿子的内容感动到流泪。稿子写好后,交给宣传部负责人审阅。看到负责人看着稿子当场落泪,我就知道这篇稿子写的很成功,这篇稿子终于获得了中国好消息奖。
一个选择责任和义务,另一个选择良心和道德
湖南日报岳阳记者站站长徐亚平
1996年,特大洪水袭击了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地区。一路参加抗洪抢险,深深感受到环境被破坏后人类种下的苦果,开始了默默参与社会公益环保18年的征程。在我看来,做一个合格的党报记者是不够的,还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追梦建设者。
我写的新闻来自“两个圈子”:一是“圈子中心”,即新闻发生的第一个场景;其次是“圈子”,也就是新闻的背景。我曾经带着11个问题深入“圈子中心”为一个通讯员的短讯,去基层党内发掘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中文系和新闻系我都没读过,但一直坚持勤奋可以弥补缺点,笨鸟飞,一直自学,努力。这么多年,我没有给自己放一天假。每个春节我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
我觉得,创新报道,要学点仿生学,学点动物生存法则。比如学猩猩,做杂食动物,博览群书,学别人;向北极熊学习,保护好自己,不要犯政治错误,文化错误,常识错误;学狗,狗要叫,话要跳;写活的,短文,短句,多写短句,少用长句;学牛马,新闻学又难又难!
多年来,我获得各级新闻奖100余次,曾获省政府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12绿色中国焦点人物”称号。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的总体体验是:有喜怒哀乐,有笑有泪;无怨无悔。工作25年,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搬运工”,背负着党报记者的责任和义务;一个社会公民的良心和道德都在一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覃晓光说:“湖南日报自64年前创办以来,从未在头版宣传过我们自己的模式。徐亚平是第一个,是一个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
讲个好故事,一般人都会爱听爱看
湖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主任助理李
11月5日,湖南卫视播出了《县委大院》,随后300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在新华网、华盛在线等网站上,参与人数达到150多万,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设置的“县委会大院”话题被阅读超过7000万次。
在我看来,县委大院的成功在于在官员、民众、媒体之间找到了最大的共同点,符合当今时代主流媒体新闻传播价值的全新定义:肩负党的重托,以民为本,把民众的不满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评价标准。八大中央规定、省委九章、群众路线的反“四风”,为县委大院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舞台。
“县委大院”的报道,一直是流动的,交织的,升华的,有三种情绪:第一,县委干部对待人民群众,就像对待受伤的、克己的、公开的事务;第二,记者用心写历史稿,负责任地报道事实。第三,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怀念党的优良传统,吸收新闻报道带给他们的精神营养。这恰恰是县委大院报道最大的成功。这些老县委大院,无一例外都非常贴近老百姓。县委大院的报道没有口号,也没有说教,但始终关注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冲突中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突破了黑白二元思维。在席卷全国的搬迁浪潮中,县委院负责人也有所思考和争论,但最终还是在“衙门”搬迁和民生事件的两阶段选择中选择了民众的迫切需求。这些场景和故事,才是县委大院的真实所在、温度和力量之源。
“接地气”可以“流行”
湖南日报益阳记者站副站长杨军
今年4月14日至8月13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系列关于粮食种植大户夏庚谷的故事。报告期为早稻春种至夏收。通过现场讲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沅江市粮食大户夏庚谷的喜怒哀乐。在今年的第189期新闻评论中,中宣部发表了一篇整版的《湖南日报》评论文章,连续很好地讲述了大粮农的故事,其中对变革期间的案例进行深度解剖的报道值得提倡。
今年3月底,《湖南日报》编委计划在“深入基层,转变文风,转变文风”活动中跟踪一个粮食大种植户。因为益阳是全省种粮大户最多的城市,所以报道任务落到了我益阳记者站。
在四个月的采访中,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挖掘现场新闻,我总是自己开车去夏庚家在四季红镇的家。我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去了10多次,有时候还睡在镇上的酒店里。随着去的次数越来越多,就连夏庚家的三个小孙女都认识我了。后来他家的狗看到我的脸就没那么叫了。
除了去田里“跟随”夏庚谷的种田经历,我还和他多聊了几句,捕捉新闻线索,从对话中挖掘新闻故事。6月8日,在“聊天”的过程中,夏根随口跟我说,他最近刚把小龙虾卖完。粮食种植大户如何养小龙虾?在哪里养的?有什么好处?跟着这些问题,我详细采访,问原因,细看,最后写了《增值水田》。
进入七月后,湖南高温天气来临时,我去沅江采访夏庚谷。南洞庭广阔平原,无处遮荫。在外地面试的时候,衣服经常干湿,有时候差点中暑,只好往肚子里灌矿泉水。
只有“接地气”,才能“吃香”。这是几个月的面试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大湘西人情的“势”
湖南史静大湘西执行制片人刘志超
本来就是“天下之道”。我把世界变成了形势的趋势。在习近平同志的“八·一九”重要讲话中,“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此,我理解为“势”是对当前国情和当前宣传形势的判断,是一切报道创新的前提。
2011年10月22日,国家正式批复武陵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规划,让我判断到2013年,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武陵山区建设将进入正式启动阶段,这是最有激情、最需要鼓励的时候,这也成为大湘西的开始。在我看来,这个原因才是“势”所在,剩下的人和感情才是这次“大湘西”报道与以往不同,真正注重的主要内容。
“赞美乡土人情人性之美”,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9月30日的评论文章对“大湘西”的评价。在报道中,“大山夫妻养林人,护绿30年”,经常要在山上通宵巡逻的丈夫黄,在遇到毒蛇时依然笑着说,“那些毒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留学归来却在湘西基层工作的“海归副市长”项,还有志江碧河洞村立志脱贫致富的上门女婿唐洪年,都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举报之前,大量的案头工作和联系工作就不用说了。把记者“踢出去”,在实地认真走一走,然后修改计划,是我们取得成就的关键。作为《大湘西》的执行制片人,每次采访都深入一线,和记者在一起。有四五组记者,我就跟着他们来来回回。觉得用一辆车是浪费面试资源,就坐车在县市之间穿梭。有时候在简单的酒店住两三天,证明这种灵活的规划方式是保证申报标准的重要前提。
1.《覃晓光 讲好湖南故事 传播湖南声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覃晓光 讲好湖南故事 传播湖南声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8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