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场选购玉器首先讲究的是一眼清,就是第一眼的感觉。市场上尤其是地摊,几十个上百个地摊,各式玉器动辄成千上百,你要一一细看眼睛也看花了,懂了一点的人往往是眼睛一扫就看出个大体的名堂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重要的往往不仅是你能不能找到你所想要的,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你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在一个摊位上看的东西都是不三不四的假货,那么摊主就知道你是个新手,往往就会趁机把那些不值钱的东西推销给你。而万一看中一件你想要的真货时他就会胡乱抬高价格,使你承受过高的价格。反过来你一伸手拿起的就是真货,他就知道你是个行家,倒不大敢乱开价格,因为他想的是总算碰到识货的人了,成交有希望了,所以他开的价格往往比较合理。看古玉要做到一眼清确实有难度,但也不是非常难,你只要掌握关键的几点就能大致上作出相对比较正确的判断。下面我想说的就是这关键的几点。

一、光泽

大部分古玉有光泽,就是鸡骨白有些也有光泽。请看图片:

这些玉器自商周至汉代都有,相信大家看得出第四张是汉代的动物形小玉器,其余都是更早的,这是我随意选择的几张,这几张图片上的玉器都有光泽,有些光泽还很强,这种光泽被称之为玻璃光。玻璃光一般在潮湿和密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颗粒细、密度大的玉质容易形成,玻璃光泽,由内发出,其色蓝盈盈的,还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时间在1200年以上。

明白了这一点,看玉器的时候可以先看有没有光泽,当然有一部分古玉没有这样明显的光泽,你如果真的水平到家了,也可以撇开这一点。反过来并不很精通的人看到这样的光泽,你就可以留意了,然后再看其他特征,这就加快了你看货的速度。

二、各种沁色

1、“鸡骨白”

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得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以上这几块玉制作时间在4000年至6000年前。这种玉器在刚出土的时候非常脆松。曾经有过刚出土的玉放入水中清洗时立即化掉,因此此种玉器如果有断面的话,你可以看到内部已经钙化。但如果恢复得好经擦拭有时也会出现光泽,见第二张图片。

2、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有些专家否定水银沁,认为水银不能溶于水,所以不能对玉产生作用。这种讲法很牵强。水银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所谓:“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另外水银具有挥发性,就是在密封的环境中水银会产生蒸汽。

根据水银的这两个特点我认为在密闭的墓室中,又确实放了大量的水银,由此对玉产生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这不是我可以做出的定论,但在没有找到其他的解释前,将玉器上的黑色沁色名之为水银沁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3、朱砂沁。

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深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在出土的古玉中人们发现有些红色的沁色,人们将其原因分为四种,一是受朱砂侵染,二是血水浸染,三是纺织品的颜料染色,四是铁沁。现在分别来看,先看朱砂沁。

我挑了几块特别红的沁玉,我认为这几块玉应该是受朱砂沁而形成的,因为血水有个变质的过程,最后会变得暗红,也会因水分而淡化。至于颜料是从织物上褪下来的,也不至于形成如此浓烈的红色。这几块玉的颜色可以说是红得可怕,但似乎可以看到有些红色是附植上面的,疑本来就是朱砂颗粒。

4、血沁

血沁。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时间。

5、寿衣沁。

我将织物褪色统称为寿衣沁,其中有各种红色,也有其他颜色,特别是绿色和淡紫色。这种沁色的形成也需要很长时间。它的特点是颜色有点杂,而且比较均匀,偏淡。

6、铁红沁。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我将较深的红色归到铁沁色,是否对可商榷。

但凡铁沁色都比较晚,因为铁器的大量使用比较晚,而墓葬中土壤处于含铁很高的地方为数也不会很多。

铁沁色与血沁色有点难以区别,我在定位铁沁色时尽量看看有没有类似铁锈色。

7、土沁

土沁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与上面我介绍过的各种沁色是两个概念,也可以说上面各种沁色就是由土沁或水沁形成的,就是一个是成因,一个是表现。

土沁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墓葬一旦崩塌,土就会把随葬品覆没。而有些简单的墓葬根本就是土葬,即使放在棺椁里的随葬品在棺椁朽烂后也被土掩埋。所以大多数人会对土沁出现认为很正常,关键是什么是土沁,土沁的呈色是怎样的却不甚明了。包括那些作伪的人都会以为土沁么,就是在玉器表面形成土黄色的斑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仿古玉表面布满白色或黄色的斑点。实际上土沁和水沁是最复杂的两种沁色。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土沁是土壤中含有的酸、碱、细菌、水银、颜料等等各种东西的混合物对玉器的侵蚀,所以造成的呈色也是各种各样。北方盐碱地区含碱量高,土壤中碱性高。南方潮湿地区,特别是红土地区土壤的酸性很高,酸和碱对玉器的侵蚀会有不同的后果。受严重土沁的部分玉器,特别是受酸性土壤侵蚀的可以出现一种叫做“土咬”的现象。这种土咬现象是先在玉器表面形成小点,然后逐步扩大,形成块状,所以可以看到似乎有核心,然后再散射出去,最后则全部被腐蚀。

8、水沁

水沁和土沁一样是造成各种沁色的原因。水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局部水沁,一个是全部被水淹没,即整体受沁。水沁造成的玉面变化比土沁要小。因为如果是满水淹没,反而造成了玉器与空气的隔绝,和与其他物质的隔离,而水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有机物质浓度相对比较低,所以对玉器造成的侵蚀也出现不同的情形。从实物观察来看,有些水沁仅在局部留下痕迹,且比较淡。而凡是没有完全淹没的玉器,可以看到其受沁部位应该有一条等高线。水沁还会在玉器的裂隙形成绺璺沁。

下面这块玉器可见底下一层受地表水沁变色。

下面这块玉先形成了一条水沁线,以后尾部下沉,所以尾部和头部等高线发生变化。

凡是受沁的玉器真品,我们可以从土沁和水沁的部位看出此物当时在墓穴摆放的情形,就是说受沁的部位必定是和玉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及其位置变化有关系。比如一匹玉马,如果是站立状态,那么足部容易受沁,一旦墓穴倒塌,玉马倾倒,那么着地的一面与朝上的一面受沁就会不一样。而作伪的赝品往往根据主观想象在各个部位有意布置沁色,特别是一些低仿品,沁色的位置明显不合理,所以注重沁色位置的研究很有利于真赝的识别,这一点实际上在青铜器和瓷器上都是类似的。

下面我再介绍几种相对较少见的沁色,这里和前面说到的出现沁色的年数要求,是指其起始点,就是说某种沁色在一百年时出现,但它可能延续上千年,并且和其他沁色交混在一起:

1、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2、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这种沁色比较少。

3、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各种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出现在一块玉上等,非常漂亮,形成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4、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眼状,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金色的最美丽,有说是被随葬的金器所沁。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5、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6、全色沁,也称坩色沁。

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7、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一般需要百年以上。这种变色即使在明清玉器中也是常见的。

1.《古玉鉴定必须掌握的几点技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玉鉴定必须掌握的几点技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