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第三棉纺织厂,也就是“国棉三厂”,当年在济南赫赫有名。国棉三厂的前身是仁丰纱厂,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国棉三厂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刘东明,今年64岁,是一位曾经在国棉三厂工作了30年的纺织女工,谈起那段大厂生活,往事跃然眼前。
“我是1976年进厂的,从下乡知青摇身一变成为国营厂的一名工人,看到那一排排纺纱机、织布机,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据刘东明回忆,当时她被分配到前纺车间做并条挡车工,平均每7分钟摞一排7小筒加工好的“熟条子”,然后送到下个工序。7分钟里,需要把进入机器的28筒“生条子”分段换好,结头、倒筒子、换条子、做清洁,在纺车前后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能够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工人们吃饭都不停机,倒班吃饭,狼吞虎咽扒几口就赶快看纺车去。刚进厂那会儿是三班倒,没有周末节假日,周日下了夜班后只休8小时接着上中班,一周换一次班。但是工人们工作热情高涨,没有喊怨叫苦的,有时下了班,厂里的团员青年经常进行义务劳动。“我刚进厂时听老工人讲,我们厂机器转一天盈利的收入,够全厂所有人一个月的工资。国棉三厂是全市的创汇大户,每年创收数千万美元。我们刻苦学技术,不怕苦不怕累。那时按规定,学徒工是三年出徒,我提前一年就出徒了,进厂两年就入了党,一直在纺织行业干到退休。”刘东明说。
说起厂里的文化生活,刘东明记忆最深的是每年7月1日厂里会举办歌咏比赛,参加的人数很多,是职工们最喜欢的活动。“比赛时礼堂里坐无虚席,门口聚满了来看表演的人,场面跟过年似的。全厂各部门都要出代表队参加比赛。每年比赛前一个月就开始练歌了,每天下班后练一个小时,大家唱得可带劲儿了。我们厂还组织合唱队参加了市里、省里的各种比赛。为了参加省艺术节,厂里还专门做了白色的‘布拉吉’演出服,演员们化上妆,穿上‘布拉吉’可漂亮了。我们演出完去逛百货大楼,走在大街上都不舍得卸妆。”
“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国棉三厂,国棉三厂是我们的骄傲,是梦里梦见最多的地方。虽然今天它不在了,但那段记忆却永远留在我们纺织人的心中。”
本期“济南故事”小结:纺织女工忆三棉,大厂生活欢乐多。勤学技术不怕累,青春永驻在心中。
1.《毛纺厂的故事 [济南故事]国棉三厂纺织女工 难忘每年歌咏比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毛纺厂的故事 [济南故事]国棉三厂纺织女工 难忘每年歌咏比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456582.html